□ 徐小防
近日,市民陈佳遇到了一件令她头疼的事,10岁的儿子天天呆在家里玩电脑,在家窝了一个星期都没下楼,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小“宅男”。
“无论是带他外出旅游,还是带他去买玩具,他都以天气太热为借口,不愿意出门。”陈佳说。
后来,陈佳与同事、朋友一起交流发现,不只是她的孩子,许多同事的孩子也有同样的毛病。
抱着电脑 一玩就是一天
过完暑假,今年15岁的小乐就要上高中了。这个假期没有暑假作业,小乐的妈妈吴女士承诺让他好好放松一下,迎接高中生活。
可吴女士发现,除了吃饭、睡觉的时间,其余时间小乐都与电脑、手机为伴。
“儿子除了打网络游戏外就是用手机和同学聊微信,天天窝在家里。”儿子的情况,令吴女士十分头疼。
笔者了解到,与小乐一样的学生不在少数。不少家长抱怨孩子整天趴在电脑上,吃饭都得喊好几遍,更别说跟自己交流了。
与吴女士一样,市民郭先生的孩子及身边许多朋友孩子的暑期生活也基本如此——“宅”在家中,沉迷于电视或电脑游戏,同学间的交流也在网上进行。
为了不让孩子再这样“宅”下去,郭先生根据孩子的兴趣,给孩子报了美术班和跆拳道班。“学东西倒是次要的,主要是让他和伙伴们在一起玩耍、交流,不会变得孤僻和冷漠。”郭先生说。
郭先生说:“小时候,父母是怕自己出去玩疯了不知道回家,可是现在自己做父母了,却为孩子整天‘宅’在家里发愁,担心长久这样下去影响孩子的成长。”
孩子太“宅” 父母有责任
笔者了解到,孩子假期喜欢“宅”在家中的原因大同小异,不是觉得天气热,就是觉得户外玩法太少。
现在的孩子根本不屑于玩打弹珠、跳皮筋、藏猫猫这些游戏,所以有不少孩子将电脑当成了自己最好的“伙伴”,他们认为网络世界比现实世界精彩,能交朋友、打游戏、看电影、听歌,想玩的应有尽有……
其实,“宅娃”现象产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家长过于为孩子自己在外安全的担忧,总是告诉孩子外面很危险不要乱跑,导致孩子对外界产生恐惧和不安全感。
其次,暑假期间家长都在上班,孩子没处托管,只好“宅”在家里,而父母也认为,把孩子放在家里玩电脑比去外面玩耍安全。
现在城市人际交往不便,邻居住在一起几年还不熟悉,孩子的交往圈子相对狭小,丰富多彩的电视和网络世界是让孩子“宅”在家里的原因。
“宅”在家中坏处多
市某中学八年级班主任方长江表示,童年是孩子心智成长的关键时期,也是培养社会交往能力的重要时期。
如果孩子在这个时期长时间“宅”在家里,不愿意接触外面的世界,习惯靠在电视和虚拟网络中寻找精神依托和成就感,容易变得孤僻,形成交往障碍,甚至会发展成自闭症。这对孩子未来适应社会、升学及就业等会产生一系列负面影响。
而且,长时间对着电脑、电视,会使眼睛疲劳,引起干眼症等病,还可能导致孩子饮食紊乱,体重上升、免疫力下降。
引导“宅娃”走出家门
方长江建议,针对“宅娃”现象,父母应积极引导,让孩子走出家门。只要你真正关心孩子,就一定能找到适合孩子健康成长的教育之路。
父母可以安排一段时间和孩子在一起,不做任何事。在这段时间里,让孩子有支配你的权力,让孩子知道你确实欣赏他。你的话语中流露出的期待和兴趣,会鼓励孩子抓住机会向你透露有关他(她)的新情况。父母的关注会使孩子有安全感,丰富孩子的假期生活,减少对电脑游戏的迷恋。
支持孩子多做运动。大部分居民小区开辟了活动场所,安装了户外健身器材。家长可带孩子或者督促孩子开展某项运动。如果孩子喜欢上了运动,他们就可能结成伙伴想方设法寻找场地,开展一些竞赛性的运动。这既锻炼了孩子的身体,又让孩子结交了朋友。
培养业余爱好。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和意愿,给孩子报兴趣班。让孩子接触到一些新朋友,一起交流、学习,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还可以给孩子办图书证,让他跟同学一起去读书。
鼓励孩子走出家门。社会并非想象的那么糟,孩子迟早要走向社会,应适当鼓励孩子走出家门。家长过度保护孩子是错误的做法。走出家门,孩子见多识广,既拓宽视野又增加其他兴趣,沉迷网络的兴趣和时间就会减少。带孩子游玩,可让孩子去感受大自然,在增长知识的同时,彻底放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