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办公厅5日发出关于有序做好支援云南鲁甸地震灾区抗震救灾工作的通知,要求有力有序做好抗震抢险救灾工作,包括坚持属地为主、分级负责的抗灾救灾工作机制。
严格控制赴灾区工作人员。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各单位和社会团体,未经批准近期原则上暂不自行安排工作组和工作人员前往灾区。
加强对社会捐赠的统一组织管理。社会各界有捐赠意愿的,建议以捐赠资金为主,通过民政部规定的渠道,主要用于灾区重建和受灾群众长期安置需要。对于捐赠的物资和装备,由捐赠地民政部门与灾区民政部门协调后,统一安排接收并有组织地运往灾区。未经协调确认的,一律不得自行分散运送。
及时劝阻非紧急救援人员赴灾区,劝阻非专业救援组织、志愿者、游客等近期尽量不要前往灾区,以支持灾区的抗震救灾工作。
记者6日从云南省民政厅获悉,据民政部门统计,截至6日10时30分,地震造成昭通市鲁甸县、巧家县、昭阳区、永善县和曲靖市会泽县108.84万人受灾,589人死亡、9人失踪,2401人受伤,22.97万人紧急转移安置,2.58万户8.09万间房屋倒塌,4.06万户12.91万间严重损坏,15.12万户46.61万间一般损坏。
民政部网站6日发布消息称,截至6日16时,云南省共接收社会救灾捐赠款物合计人民币23754.17万元,其中资金14464万元,物资折价9290.17万元。
截至6日16时,灾区已妥善处理434具遇难者遗体,搭建帐篷6845顶、棚舍1350个,设立123个集中安置点,共安置受灾群众15.98万人。
地震灾区未现重大传染病疫情
记者6日从云南省疾控中心获悉,鲁甸地震灾区尚未发现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目前灾区已有249名专业防疫人员正全面开展各项防疫工作。
据云南省疾控中心主任陆林介绍,鲁甸地震灾后疾病流行风险总体较高,主要是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染病,如痢疾、甲肝、伤寒、流感、麻疹等,目前震区尚未发现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截至6日上午8时,已有249名专业防疫人员到达地震灾区,并驻点开展防疫工作,其中重灾区鲁甸县龙头山镇、火德红乡已实现每村都有一名专业防疫人员驻点。防疫人员正积极开展灾后疾病流行风险评估、受灾群众症状监测及饮用水安全检测等工作。
“主要目标是及早发现和预防可能发生的疫情风险,比如受灾群众有发热、腹泻等症状,我们都要实地去监测询问。”陆林说。
震区堰塞湖水位涨势趋缓
据国家防总消息,截至6日14时,云南省红石岩堰塞湖水位1176.42米,较5日14时上涨1.82米,涨势趋缓,各项应急处置工作有序开展。
记者从国家防总了解到,截至6日14时,红石岩堰塞湖蓄水约5600万立方米,入湖流量209立方米每秒,出湖流量120立方米每秒。目前,水文部门在堰塞湖上游、堰塞湖坝前和牛栏江入金沙江口布设了3处水文应急监测断面,实现了水情信息逐小时报送。
龙头山重灾区
供水保障取得重大突破
记者从云南省住建厅获悉,8月6日18时,在经过3天的长途跋涉,克服交通受阻等重重困难后,由住建系统协调订购的净水设备已在重灾区龙头山镇全部安装调试完毕并试供水,龙头山重灾区从应急供水转为过渡性供水。供水面积覆盖灾区龙泉小学、龙泉中学及医疗应急中心、集镇中心小广场等临时安置点,可向50个供水点进行供水,解决3个灾民集中安置点及目前集镇人口1.5万人左右的生活用水问题。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主任
详析地震五大特点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主任潘怀文6日下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此次鲁甸6.5级地震震源深度12公里,是一次浅源地震,已经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严重灾害损失。他详细分析了鲁甸6.5级地震的五大特点。
第一,震级比较高。云南是我国地震灾害多发的省份。此次鲁甸地震是2000年1月15日云南姚安发生6.5级地震以来的又一个6.5级地震,距离再早一次发生在1996年2月3日云南丽江的7级地震已有18年时间。
第二,鲁甸县人口比较稠密。人口稠密使得受灾人口数量多。
第三,鲁甸县是国家扶持的贫困县。当地经济条件比较差,建筑物抗震性能也普遍比较差,也是这次灾害损失重的一个直接原因。
第四,震区是高山峡谷地貌,由于正处在雨季,地震引发了比较严重的滑坡、泥石流、滚石以及堰塞湖形成等次生灾害,也加重了这次灾害的损失。
第五,因为地震发生在山区,造成通信和交通中断,使得救援格外困难。
88岁老人被埋51小时后获救
5日下午6时40分,一个生命奇迹在龙头山镇八宝村发生:一位88岁的老奶奶地震中被埋在她家的废墟里,51个小时后,在救援人员的不懈努力下,奇迹生还。
8月3日下午,龙头山镇八宝村萝卜地村民李宪武的家,在地震中被毁于一旦。两层楼的房子,垮塌为一片废墟。由于地震来得太突然,李宪武88岁的老母亲被埋在了废墟下。
“老母亲年纪这么大了,我们也没有听到呼救声,加上时间过去了这么久,我们都以为她老人家已经遭遇不幸。”老母亲被国家应急救援队中铁二局昆明队的救援人员营救出来后,李宪武兴奋地对记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