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生(上蔡县)
母亲离开我们10多年了,可她的音容笑貌仍然留在我的记忆里。
母亲是一位勤劳朴实的农村妇女。父亲是个老实巴交的农民,家里的大小事全靠母亲料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民吃的是“大锅饭”。母亲为了既不耽误我们上学,又不影响挣工分,每天早早起床,做好饭再下地干活。母亲参加生产队劳动,积极能干,月月全勤,一天也不愿意缺工,洗衣、缝补衣服等全放在晚上做。
有一年夏天,母亲在棉花地里打药时中毒了,双腿红肿流毒水,可她还是强忍着干活。我哭着说:“娘,不要下地了,去医院看病吧!“母亲把我搂在怀里安慰我说:“孩子,不要紧的,能坚持就不缺工。不挣工分,咱吃啥?”那时候,全家人的衣服全靠母亲纺线织布。生产队分些棉花,晚上,母亲坐在煤油灯下纺线,常常到深夜。
平时做好吃的,母亲总是让我们先吃。我们在外面玩耍,有时天黑了还不知道回家,母亲总是拿着我们的衣服到处找,生怕我们冻着。
母亲一生省吃俭用,勤俭持家。她的衣服补了又补,还舍不得换新的。她出嫁时带来的针线簸箩用了几十年仍然完好无损。她教育我们,勤俭是中华民族的美德,财富是靠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得来的。因此,我们从小就养成了节俭的好习惯。
母亲心地善良。自己家院子里种的菜吃不完,就送给左邻右舍。她用土法不知义务治好多少个皮肤病患者。倘若我们兄妹与别人家的孩子发生争吵,母亲总要问个究竟,即使我们有理,母亲也要换个角度数落我们一顿。
母亲深明大义,支持小弟一家三口响应党的号召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她叮嘱我们兄弟要团结,待人要真诚。在她病重期间,一次又一次地催我到学校给学生上课,不要耽误工作。
光阴荏苒,斗转星移。10多年过去了,缅怀母亲,哀思无限,尤其目睹母亲用过的纺车、针线簸箩,一阵阵心酸涌上心头。母亲,您优秀的品质和对儿女的爱,我们永远不会忘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