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公交车放火案告破
放火嫌疑人真实身份查明
警方:嫌疑人或为扬名而制造恶性事件
杭州“7·5”公交车放火案牵动人心。记者从杭州市公安局获悉,经公安机关日夜奋战、缜密侦查,
嫌疑人有厌世情绪
警方未发现有同案人员
“7·5”公交车放火案发生后,杭州市公安局迅即成立专案组,通过现场勘验、视频侦查、调查访问等获取证据,
据查,犯罪嫌疑人包来旭,男,1980年3月出生,汉族,初中文化,甘肃省漳县石川乡人。
自“7·5”公交车放火案犯罪嫌疑人身份查实后,警方围绕犯罪嫌疑人包来旭的作案动机开展全面调查。
据警方通报:目前包来旭因伤情危重,无法通过审讯获得主观犯意的口供。根据初步调查,包来旭分别在兰州、广州等地打过工,后患上肺结核,回家治疗后于2008年8离开漳县再次到兰州打工,此后没有回过老家,与家人基本没有联系。在浙江暂住期间,包来旭换过多个打工单位,长年孤身在外,有厌世情绪,向他人流露过要效仿制造恶性事件扬名的念头。
警方根据调查的事实和掌握的证据,确定公交车放火案系包来旭一人所为,未发现有同案人员。
杭州安保升级 加强液体安检
事件发生后,杭州全面加强了公共交通线路的安全防范力度。记者从杭港地铁有限公司获悉,从
昨天,记者在杭州地铁1号线火车东站入口安检点看到,所有经过安检的包裹内如有液体容器,不论大小都被要求开盖检查,并经专用的液体检测仪检查,饮料则要求乘客当面饮用确保安全,方可通行。乘客通过安检口的速度明显比过去放慢很多,但大多数人对此表示理解。
据杭港地铁有限公司新闻发言人吴艇介绍,杭州地铁1号线目前日客流量40多万人次。一旦发现乘客携带易燃易爆物品,立即移交地铁公安处理。地铁还加强了安全巡逻力度,地铁保安在车站内持械巡逻,一旦发现可疑人员或可疑物品,将立即上报地铁公安处理。
杭州表彰见义勇为先进群体和个人
杭州市见义勇为基金会8日表彰杭州“7·5”公交车放火案中见义勇为先进群体和个人。其中3家单位荣获“杭州市见义勇为先进群体”称号,7人荣获“杭州市见义勇为积极分子”称号。
3家单位分别是杭州口腔医院、西湖时代广场物业服务中心、杭州市公交集团有限公司;7名“杭州市见义勇为积极分子”分别是李鹏涛、李中义、王磊、成彪、王维、康国海、潘樟友。
5日17时许,载着80多名乘客的7路公交车突然起火燃烧。危难之际,许多路过的市民冒着危险,纷纷出手相助。有人用找到的工具砸破玻璃,有人用自己车上的灭火器灭火,有人奋不顾身抢救乘客。
陈慎豪是接受表彰的西湖时代广场物业服务中心保安,事发时正在值班。看到公交车起火后,他迅速拿了灭火器冲上去。他事后说:“看到里面的人面临生命危险,就想赶紧把他们救出来。”
杭州市见义勇为基金会理事长娄延安说:这些临危不惧、见义勇为的壮举,再次展现了杭州这座‘最美城市’的正能量和核心价值观。”
15名危重病人仍有生命危险
目前,杭州“7·5”公交车放火案仍有29名伤员在医院接受医治,其中15名为危重病人。
“尽管伤员目前生命体征稳定,但受伤最重者仍有生命危险。”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院长王建安介绍,目前浙二医院共有事故伤员16名,其中14名为危重病人,都进行了切管手术。这16位病人中还有3位患有心血管疾病,加大了治疗风险。 烧伤最严重的有3位病人,其中一位烧伤面积达95%,一位达90%,另一位虽然烧伤面积没有那么大,但年纪很大。“根据世界范围内的医疗经验,这样严重的烧伤病例抢救情况并不乐观。”王建安说。
群众救援不够专业
呼吁加强急救训练
在对肇事者进行谴责、为伤者扼腕的同时,如何反思我们在救援中存在的不足以及安全防范方面的缺失,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专家表示,伤者伤情严重,除了火势凶猛,和事件发生后当事人及周边群众不够科学和专业的处置方式也有关系。
参与本次救援的杭州湖滨消防中队的消防员们介绍,消防人员到达现场后,发现现场血迹斑斑。而这些血迹,大部分是群众施救时敲打公交车窗的方法不正确,从而误伤到自己或被救援对象造成的。
“烧伤人员的皮肤都非常脆弱,施救的时候,要尽量避免用力拉拽。” 浙医二院烧伤科主任韩春茂说。
中国医学救援协会常务副会长、中国首席急救专家李宗浩呼吁,社会各界要加强院前急救知识和能力的训练。
遇到烧伤 谨记“四字诀”
杭州市急救中心主任应旭旻说,遇到烧伤,要谨记“四字诀”:即“冲、脱、泡、包”。所谓“冲”,就是用清水冲洗烧伤创面。这样可以降低烫伤皮肤的温度,减少疼痛感,更重要的是可以清洗创面,减少感染。所谓“脱”,就是不可强行拉扯,要一边用水冲洗,一边轻柔脱掉外衣。第三个是“泡”。对大面积烧伤,有条件的要尽快用冷水浸泡创面。第四个字是“包”。对已经破损的创面,要第一时间用干净的布单、衣物包扎好。
专家表示,类似事件发生也给我们几点警示:一要进一步加强公共交通设施及其司乘人员的突发事件应急能力;二在公交车内要配备相应的灭火设施,目前看来,现有随车携带的灭火设备不能扑灭大火;三是社会各界要加强院前急救知识和能力的培训;四社会各界要加强防范和自救意识,进行普及性培训,将有关知识普及到每个人。 (据新华社、央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