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记者 王永良
本报讯 “老哥来了,先坐下凉快一会儿。我给老郭哥刮完脸,就给你理发。”
“我是西平人,现居住在驿城区单高楼村,当理发师40多年了。”焦手青说,他10多岁开始当“剃头匠”,这在过去是被人看不起的职业。
“过去跟师傅学剃头,要学十种活:梳、编、剃、刮、掏、剪、染、补、接、舒,现在理发师不怎么给顾客掏耳和刮脸了。”焦手青说,“不过,用钢刀片刮脸算是我们民间理发师的一大特色,老年顾客都比较喜欢。”
“现在,中高端理发店基本没有刮脸这项服务,因为一些人特别是年轻人觉得不卫生,但我们老年人还是觉得传统方式比较好。”眯着双眼正享受焦师傅刮脸的郭老汉说。
“我每天要接待20多个顾客。来我这儿理发的八成以上是年龄偏大也不太讲究的老年朋友。”焦师傅边说边熟练地拿起推子,“甭说别人了,我儿子小时候只让我给他理发,现在却不让我‘碰’他,只愿意去高级发廊。”
“我现在年纪大了,但忘不了我的老手艺。每天来这里和几个哥儿们聊聊天,生活得挺快乐。”焦手青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