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全新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燕赵多悍勇,荆轲刺秦王式的侠客代有才人;湖湘善稼穑,多有把庄稼种得很好的人才涌现。我们天中大地尚节义,历代节义之士,群英荟萃,十步芳草。不说太久远的历史,也不说太多的地方,仅驿城区,近代就有抛家舍小、奋不顾身率领民众修筑驻马店寨的夏云峰,杀富济贫、反抗压迫、外号“老洋人”的张庆,抗日救国、视死如归的民族英雄杨靖宇,勇赴国难、救国救民的革命先驱张家铎、张耀昶,不屈不挠、视死如归的“农民领袖”王国华,他们的英雄业绩载进史册,至今被人们广为传颂。耗尽家财、救百姓于水火之中的义士张之尧,颇受人们尊敬,他的豪爽义行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人遗忘,至今在他的家乡仍被传颂。
张之尧生于清朝中叶,驿城区朱古洞乡窑后村老庄人,祖籍山西洪洞县,是明初大槐树移民后裔。他饱读诗书,精通典籍,却不贪婪功名。他为人豪爽,慷慨大方,每逢灾荒之年,就在村口砌灶施粥,被百姓誉为“老善人”。
1795年驿城大旱,夏季小麦几乎颗粒无收。指望秋季有个好收成的老百姓,盼来的却是更严重的干旱。全年干旱灾害,让大多百姓断粮断炊,饥饿与死亡向百姓一步步逼来。青黄不接时节,许多老百姓揭不开锅。当时在朱古洞有个恒丰粮行,是山西富商的分号,囤积着大量粮食,但必须有足够的财产担保,才能把粮食借给灾民。许多百姓无力担保,只能望“粮”兴叹。张之尧听说后,主动找到粮行老板,表示愿意用自己的全部家产担保,请老板赶快借粮救民。当年冬天,粮行借给灾民55万斤粮食,解除了百姓的饥荒。
天有不测风云。第二年又是灾荒年成,张之尧再次担保借出65万斤粮食。第三年还是灾荒年成,他又担保借出80万斤粮食。《确山县旧志》记载,三次担保借粮 “活人无算”。待到第四年归还粮食时,虽然有许多家庭还上了借粮,但是有不少家庭或逃荒他乡不回,或家破人亡,或依然无力偿还。张之尧看到百姓生活艰难,就用自己的全部家产偿还。从此,张之尧家道中落,带着儿孙流落到今驿城区古城乡李湾村穆楼居住。
张之尧在穆楼落户后,人们争相传颂他的义举,都愿意和这个仗义疏财的老人打交道。张家的家境得以恢复,孙子六人中有四人考取秀才,曾孙中有13人考取秀才或为贡生。来孙张耀暄是民国初期确山县第一个考取新式大学北京朝阳大学的学生,后任河北省曲周县县长。来孙张耀昶1923年考上省纺织工业学校,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和杨靖宇、徐子荣发动和领导确山农民暴动,并参与领导刘店秋收起义,任确山农民革命军敢死队队长,1928年加入红四军后任团长,1935年在反围剿中壮烈牺牲。如今,张之尧的后人遍布海内外。
义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内涵,滋润着天中大地,哺育着驿城百姓。驿城毗邻老乐山,地处黄淮平原上游,大山的坚忍不拔气质和平原的儒雅风范灵性,培养了驿城人的优秀品格,缔造了驿城人的高尚情怀。这种精神如日月运行,经久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