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银泰新能源有限公司车间里,一辆辆电动汽车将驶下现代化的流水线。
□晚报首席记者 滑清泉 文/图
从沉寂走向喧嚣,从空旷步入繁荣。乘着“中国农加工洽谈会”的东风,短短几年时间,在这片土地上,一座座现代化工厂拔地而起,一个个“膀大腰圆”的工业项目被引进来。鼓起的财政腰包,给人们送来了富足和幸福,也带来希望和梦想。
这就是产业集聚的力量。
472个亿元以上工业项目,累计投资1660亿元,其中10亿元以上工业项目就有36个。无论是规模还是质量,没有人怀疑5年间重点工业项目的提升速度。
令人振奋的不止这些。翻开去年全市11个产业集聚区的成绩单,一组数字跃然纸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342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近七成;主营业务收入是2009年的3.8倍。
这些“工业巨头”创造的巨额财富再一次诠释了产业集聚区“聚宝盆”效应,“中国农加工洽谈会”给力作用,也无可置疑地印证了11个产业集聚区,是建设富强驻马店、文明驻马店、平安驻马店、美丽驻马店的强大“引擎”。
1个产业集聚区在崛起
一辆辆美观大方的电动汽车驶下现代化流水线,停靠在车间外的道路上,等待装车起运。
“忙碌的并不止我们几个人。他们比我们还忙呢。”手指车间流水线旁众多工人,正在指挥装车的该公司一位负责人兴致勃勃地说,“订单源源不断到来,到10月我们都闲不下来。一段时间以来,公司全体职工加班加点地赶活儿,生产线满负荷运转。”
品质决定出路。从正式投产至今,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全国各地就把河南银泰生产的近5000辆新能源电动汽车抢购一空。
位于驻马店装备产业集聚区,距河南银泰新能源有限公司不远的中集华骏产业园里,同样是生机勃勃的景象。中集华骏也是驻马店装备产业集聚区里“块头”最大的工业企业。其专用车享誉国内外,东南亚、中亚、非洲、南美洲等国家和地区的道路上,均疾驶着带有“中集华骏制造”的专用车。今年初以来,该企业专用车出口再获丰收:1850万美元的外汇顺利装入腰包。
从整车生产到汽车零部件制造,再到汽车销售,一条完整的装备制造产业链快速形成。
聚集效应明显,财富增速势不可当:去年,该集聚区主营业务收入150亿元,增长11个百分点,被授予“河南省十先产业集聚区” 称号。
和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一样,时下,全市诞生了农产品加工、能源化工、轻纺、医药、建材五大产业集群,以及电子玻璃、电子信息、新能源电动汽车、新能源电动摩托车、皮革皮具五大专业园区,成为全国最大的半挂车、调味品和微型电机生产基地,河南省最大的电动摩托车、醋酸和三聚氰氨生产基地。
短短5年时间,全市11个产业集聚区从一片片原野上崛起,让前来考察的外地代表团赞叹不已。
“很了不起!”几年前曾来我市进行实地考察,9天前,当再次带团来我市考察的广东省汕尾市委常委、副市长、深圳对口帮扶汕尾指挥部总指挥、深汕特别合作区管委会主任何学文,实地考察我市产业集聚区建设情况时,惊叹之语脱口而出。
“搞产业集聚区,要花很多钱,钱从哪里来?”“如何解决用地指标?”“农民变市民,有啥招数?”……在随后的座谈会上,何学文抛出一连串的问题,希望找出驻马店11个产业集聚区“步子迈这么大”的答案。
何学文当场表达了一种期望:与驻马店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加强交流合作,共同发展进步。
产业招商“磁场效应”凸显
薄如蝉翼,从
“下一步生产的电子玻璃会更薄。”面对参加2014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夏季高峰会的企业家代表团,手拿一片厚度
这个年产1500万平方米超薄电子玻璃项目,是我市招商引资的重点项目。其超薄电子玻璃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生产的超薄电子玻璃广泛应用于医学、光学以及手机等电子产品的触摸屏。
但在该公司总经理助理刘卫红看来,这只是开端,他们把下一个目标定位于打造电子玻璃产业园。
有人说,一个好项目可能带来一个大产业。这句话正在变为现实。
依托海川电子玻璃有限公司,我市在市产业集聚区规划了3平方公里的电子玻璃产业园区。
不仅有规划,还有行动。
磁场效应仍在扩散。
其中,市政府与全国工商联汽车经销商商会签订了汽车产业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约定将全面开展战略合作,共同推动驻马店汽车装备制造和物流产业优化升级。驿城区签订的银泰新能源汽车产业园新建项目、徐工路友工程机械装备产业园项目、金龙沃诚电动汽车项目、长城光电产业园项目等投资额均在10亿元以上。
银泰集团总裁王虹航信心倍增:“公司已经决定,再投资25亿元,二期、三期同时上马。”时下,我市已紧锣密鼓地展开用地及基础设施建设等前期工作。在他看来,打造新能源电动汽车产业园,已近在眼前。
届时,将有近百家新能源电动汽车配件企业进入产业园,诞生一条更加完善的产业链,整个园区可实现年产整车15万辆、配套零部件及设备22万套,年产值百亿元。
而在汝南产业集聚区也发生着同样的故事:短短几年的光景,从一家立马车业进驻,到今天已形成了拥有40多家企业的电动车产业园。
看看5年间来的企业,即一目了然:世界500强企业国电集团、华润集团、雀巢集团、沃尔玛公司、泰国正大,中国500强企业华能集团、通用集团、中集集团、昊华集团、双星集团、维维集团、新希望集团、苏宁电器等20多家知名集团纷至沓来,投资兴业。
今年上半年成绩斐然:152个签约亿元以上项目,766.1亿元的投资额,其中5亿元以上的就有56个。
产城融合让更多人受益
发展的张力继续延伸。以产兴城、以城促产,给未来产业集聚区发展走向找到了结合点和着力点。
市发改委工业科有关负责人坦言,几年来,我市统筹推进产业集聚区、新城区和老城区开发建设,以产业集聚增加就业岗位,以城市功能不断完善支撑产业发展和人口安居,有力地推动了产城融合发展。
家住泌阳县城郊的樊园园便是其中的一个受益者。在位于泌阳县产业集聚区的巨龙科技车间内,她和同事身着漂亮的工装,熟练地干着手中的活儿。 厂里管吃包住以及每月二三千元的收入,让她很满意。
而几年前,樊园园和许多人一样,还是一名南下打工妹。在她看来,在家门口就能上班挣钱,犯不着舍近求远,于是便和同村的姊妹“打道回府”。目前,她工作的这家电子企业,已有数千人。
但她不清楚的是,短短几年时间,和她一样从“土里刨金”的农民转变为同在产业集聚区上班的产业工人,全市就有21万人。
从“孔雀东南飞”到“双双把家还”,5年间,我市出现市内转移就业人数首次超过市外就业的喜人转变。
但与樊园园不同的是,在平舆县产业集聚区巨鸿机械厂上班的朱位东、朱瑞丽夫妇决定今年在县城买一套房子,把家搬到城里,希望从此真正过上市民一样的生活。
有人说,这是积极推进产城融合带来的巨变。
但这并没有结束。不可否认,在集聚区这盘大棋上,每个棋子的布局,都需要高超技艺和智慧。推进产城融合,实现就近就业,这需要创造一个良好的硬环境。
不用担心。今年,市委下发的《关于科学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实施意见》给了一个注解,明确提出了积极承接产业转移, 大力推动工业集聚发展。
当前,全市11个产业集聚区不仅水、电、气、通迅和路网、地下管网、垃圾处理等配套设施与城区有效衔接,实现了共享,而且还启动了产业集聚区内69个村庄城乡一体化改造,产业集聚区内3.6万被征地农民全部纳入城镇社会保障范围,有效解决了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
莫道今年春将尽,明年春色倍还人。如何进一步推进产城深度融合,市委已给出了一个明确答案:今后,全市年均新增制造业就业人员5.5万人,其中产业集聚区新增就业人员4万人,全部从业人员达到34.6万人。而今年的“中国农加工洽谈会”也将聚集更多的人气、财气,给力全市产业集聚区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