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中晚报数字报

2014年11月06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走进李湾村 寻访杨靖宇将军少年时的足迹

发布时间:2014-11-06 09:22:50  

□晚报记者      /      / 

 

开栏语:“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去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提出的这样一句温情、充满诗意的话语,在全国上下引起关注。记得住乡愁,记得住村里的故事,也让无数人产生强烈的共鸣。

“记得住乡愁”对城郊乡村来说,更具有特别的意义。城郊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注定要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走在前面,“乡愁”也许会转瞬即逝。

驿城区、开发区、产业集聚区的乡村都位于市中心城区城郊。三区的村庄中有哪些历史故事,伴随着发展,又出现了哪些特色和亮点,这些都将成为本报关注的对象。即日起,本报推出《别样风景——三区特色乡村探访》栏目,讲述三区特色乡村的故事,同时也见证三区乡村的历史变迁与发展现状。

luf141181.jpg

在杨靖宇将军故居,一村民正在打扫庭院。

抗日战争时期,他带领一批热血男儿,在白山黑水的林海雪原间与日寇进行殊死搏斗。他8天没吃过一粒粮食,靠棉絮裹着雪团充饥,战至最后壮烈殉国,年仅35岁。有一首民谣至今仍在流传:鸭绿江水流不停,不灭日寇气不平。长白山上英雄多,数着那英雄杨司令。这位传奇英雄名叫杨靖宇。他出生于确山县古城乡李湾村,现为驿城区古城乡李湾村。因为这位民族英雄,李湾村也增添了几分传奇色彩。

113一大早,记者一行驱车沿市天中山大道行驶十余公里,从杨靖宇纪念馆南侧的公路一路向东,绕过村庄,通过铁路涵洞,来到杨靖宇出生的地方——李湾村。

杨靖宇将军是李湾村永远的骄傲

走进村子,沿着一条笔直的公路走不久,便在路南看到了杨靖宇故居的大门。打开故居大门,杨靖宇的半身塑像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着金色的光芒。

早晨的杨靖宇故居,一片静谧,不禁让人肃然起敬。据李湾村党支部书记范贵忠介绍,杨靖宇故居于1966年秋开始修建,后来十年动乱时停工。1981年,杨靖宇故居扩建后开放,包括故居小院及纪念展厅等。杨靖宇纪念馆建成后,故居里的有关文物、图片等都移至该馆。目前,故居只留下一个杨靖宇家的老院。

记者看到,在院子西侧有一棵国槐,枝繁叶茂,是杨靖宇将军幼年所栽。院内正北方是四间屋舍,其中西三间开有一个门,东一间另开一个门。院内东、西配房,均是三间宽。这些屋舍是按原状进行复修的,均为砖木结构,灰瓦覆顶,上盖茅草。北屋是杨靖宇的出生处和少年时代的住所,屋内目前还陈列着两张木床、一对睡柜,另有半截柜、大立柜、方桌、抽斗桌等,都是杨靖宇用过的家具。北屋东头一间,摆放着简陋的桌凳,是杨靖宇领导豫南农民进行革命时经常开会的地方。西配房为杨家当年的厨房,东配房为杨靖宇女儿的住处。

即将离开故居时,记者看到一些村民走了进来。提起杨靖宇,村民无人不晓:“杨靖宇将军是位大英雄,是我们李湾村永远的骄傲。”

村里处处都有将军的影子

记者看到,一条笔直的公路贯穿整个李湾村。据范贵忠介绍,村民们为了表达对杨靖宇的爱戴,把这条公路叫做“靖宇路”。公路两旁整齐地坐落着一排排楼房。“你看,现在村里都是楼房,过去的瓦房都没有了。”说到这些,范贵忠难掩内心的喜悦。

李湾村东临市驿城大道,西邻天中山大道,距市区只有十余公里的路程。因为交通便利,村里很多人都在城里打工。

走在村子里,一阵歌声传入耳中。顺着歌声,记者来到了一所小学。正值课间,孩子们在操场上嬉戏。现代化的教学楼、宽敞的操场,跟城里的学校没有差别。这所学校名叫靖宇小学。

李湾村是一个普通的村子,但因为杨靖宇将军,又变得不普通。这里再现了当时的历史和将军光辉的一生。一位年轻的英雄虽然早已离去,但他的精神和事迹将永远激励着后人。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在线投稿
CopyRight 2009-2016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驻马店网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豫ICP备120237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