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中晚报数字报

2014年11月06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驻马店市首批下乡知青:大山里的青春和爱情

发布时间:2014-11-06 07:47:19  

luf141180.jpg 

记者在采访吴美华、田玉林夫妻。

□晚报记者  王慧玲/      /

青春和爱情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对下乡知识青年来讲,有着不同一般的意义。

那是一个无比纯真的年代!那是一个激情燃烧的时代。14~20岁是少男少女充满梦想的年龄!朦胧的爱情在萌芽、青春的激情在澎湃、理想的旗帜在飘扬。

“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大有作为!”

1966330日,驻马店市139名热血青年响应党的号召、遵照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指示,来到泌阳铜山山区,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他们用青春和热血,谱写了一曲时代的战歌。

他们是驻马店市首批下乡知识青年。他们和贫下中农生活在一起,战天斗地、改变日月,接受了从身体到灵魂的锻炼。一年、两年、三年、五年。他们与贫下中农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那里有他们的苦恼,也有他们的欢乐。

那里有他们太多的记忆、太多的留恋。

那里,有他们的青春和爱情。

铜山脚下“新农民”——董玉英

这是一个在驻马店首批下乡知青中赫赫有名的人物,一个风风火火的女知青,她叫董玉英。

17岁下乡,为解决大山缺医少药的困难,她抛却未婚女青年的羞怯,当起了乡村卫生员兼接生婆。她多才多艺,是乡村宣传队的主角。拉二胡、唱京剧、跳舞,她样样拿手。干农活、做知青和群众的思想工作耐心细致。她是那个时代树立的知青典型。

19483月出生。19663月到泌阳县铜山乡插队落户,5月任大队妇联主任,1967年兼任大队民兵营教导员。同年,她被选为公社贫代会副主任、县贫代会常委,并参加了省贫下中农代表大会。1968822日,她被选为驻马店地区知识青年代表,并参加了省知代会,受到时任省委书记刘建勋的接见。

 19681010日,《河南日报》头版刊登了《铜峰山下新农民——记泌阳县缸窑大队下乡知识青年董玉英》一文。1969年,董玉英在河南人民广播电台向全省5200万人民汇报了驻马店市首批知青在农村的学习、生活、劳动的体会和收获。1970年,董玉英离开农村,到平顶山轨枕厂从事财务工作,后调到信阳铁路医院,取得会计师职称。1996年退休。

上山下乡的经历,是她终生难解的结。1996330日,她牵头策划了驻马店首批下乡知青30年到铜山回访活动。当年一起下乡的139名知青,从全国各地回来了98名。随后,他们又进行了35年回访、36年、37年回访。这期间,他们多次资助第二故乡。

1996年,董玉英退休后,她致力于收集整理知青历史资料。尽管腿和脊椎有严重的疾病,疼痛难忍,她仍不停歇。她想给驻马店首批下乡知青50周年时,献上一份厚礼——出一本书,制作一部纪录片。

提起30年回访的情景,董玉英至今还历历在目。

19963月,从全国各地回来的老知青们坐着大巴,故地重游。油菜花、庄稼地、蜿蜒的山路、隐在山中的村庄、简陋的校舍、热情的老乡,一切都那么熟悉。

他们时而欢笑、时而回忆、时而沉默。

走在他们熟悉而又陌生的山村,看到曾经的老乡满脸的沧桑,他们泪流满面:“真是你们吗?真想你们啊!”他们不约而同地说着同样的话,发出同样的感慨。他们拥抱、握手、百感交集、泣不成声。老乡们拿出家中最好的东西招待他们:打一大碗荷包蛋、沏一大碗野蜂蜜茶……他们的手久久不愿分开。

离别的时刻,他们依依不舍。七八十岁的老人不能走太远,就早早带上自家珍藏的东西:鸡蛋、山枣、蜂蜜等在村口。那份质朴、那份牵挂,像对自己久别的亲人、远游的子孙。一声声的祝福、一遍遍的挥手令同去的记者也不由得动容。

比翼双飞的夫妻——吴美华、田玉林

“如果再发动上山下乡活动,我仍愿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回忆起当年上山下乡的经历,已从市棉纺织厂子弟小学音乐教师岗位退休的吴美华,仍心潮澎湃。

下乡的经历不仅丰富了她的人生,也成就了她美满的婚姻。

19663月,16岁的吴美华成为驻马店市首批下乡知青中的一员。这批知青共有139人,年龄在14~20岁。临行那天,他们身披大红花,坐在汽车上,一路歌声一路笑来到泌阳县铜山脚下。他们唱的最多的歌曲是《麦浪滚滚》、《革命青年在四方》等。

车停在泌阳县铜山脚下的邓庄公社。午饭他们是在公社食堂吃的。吃过午饭后,各大队派来村干部和牛车,按10个青年一组的方式,接他们回村。

吴美华被分配到马谷田公社缸窑大队朱洼村。这是个不足10户人家的小山村。小山村民风朴实,空气清新,景色宜人。

下地干农活的经历,让她增长了不少见识。当山村女教师的日子里,让她深切感受到农村孩子跋山涉水求学的不易。干活摔伤和生病时,乡亲无微不至地关怀,学生们采野果、送鸡蛋,让她感到了大山里家庭般的温暖和山里孩子的纯真与朴实。

1967年,吴美华与知青宣传队的队友们到市内学习节目,碰到了一名上穿白衬衣、下穿解放军裤,浓眉大眼的英俊小伙在那里弹琴。小伙子谈吐幽默、性格开朗,给她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后来在街上他们遇见过两回。经过交谈,他们彼此都产生了好感。小伙子叫田玉林,父亲是当时159医院的老领导,在文化大革命中“靠边站”了。

两个年轻人相爱了。但在当时讲阶级斗争的情况下,吴美华和一个“家中有历史问题”的子弟谈恋爱,遭到了社会和家庭不少人的反对。而吴美华通过与田玉林父亲的接触,认定他们家都是好人,便坚定信心,就是一起在农村生活,自己也心甘情愿。

196810月,当驻马店市又一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时,吴美华动员心上人田玉林到泌阳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田玉林如愿以偿下放到了泌阳板桥公社。当年12月,吴美华从铜山转到板桥,和心上人一起接受锻炼。19698月,两名志同道合的年轻人喜结连理。

结婚后,生产队给他们盖了两间平房。从此,他们有了自己的家。1970827日,他们的大女儿出生。女儿的出生给他们增添了许多幸福和快乐。当时,亲戚给他们送了一个小小的收音机,每当收工回家,他们打开收音机,把它高高挂在门前的树上,村里的老少爷儿们聚拢在树下,收听歌曲、了解国家大政方针。

田玉林是个多才多艺的进步青年。他不仅经常参加农村的各项活动,还在公社搞通讯报道、组织团员活动、当代课教师等,是知青中的典型。其间,丈夫立下扎根农村的志愿,几次放弃回城工作的机会。直到19713月,田玉林再次被推荐回城上班,他才恋恋不舍地离开了农村。19714月,吴美华进了驻马店市麻纺厂上班。后来,他们又生了一对双胞胎儿女。3年后,吴美华被调到地区棉纺织厂。1976年,她到棉纺织厂子弟小学担任音乐教师,2005年退休。

如今,吴美华、田玉林这对在上山下乡中喜结连理的一对夫妻,膝下已儿孙满堂:三个儿女、一个外孙、一个外孙女、一个孙子。他们的晚年生活幸福而甜蜜。

悲剧人物——白喜民

白喜民,是令驻马店市首批下乡知青哀叹的一个悲剧人物。

这个18岁的小伙子的人生,在铜山脚下画上了永远的句号,给知青们留下了永远的遗憾。

19963月,驻马店市第一批下乡知青30年回访时,他们专门到铜山脚下白喜民的坟茔旁进行了拜祭。

据当年与白喜民接触较多的知青王秀娟、徐建华夫妇回忆,白喜民是个爱唱歌且歌唱得非常好的知识青年。他下乡时年龄较小,大概只有15岁。他母亲早逝,父亲再婚。后妈对他不太好。他性格较为内向,不经常谈家里的事,每逢节假日,知青回驻马店,他很少回。回到驻马店也是到徐建华家住。

当时王秀娟和徐建华在一个知青组 。白喜民被分到另一个知青组,他们之间相隔两公里。

那时,男女知青居住的地方大部分是生产队的牛屋改造的。为了女知青的安全起见,生产队安排女知青住在山上高坡,男知青住在山下平房。

山野空旷,声音悠远。每到晚上收工和晚饭后,王秀娟她们总能听见从不远处传来的歌声,在山坳间久久回荡。那是白喜民在歌唱。

一首又一首美妙动听的歌曲,灵动着那个时代缺少娱乐的呆板生活,也驱散着他们对黑夜来临的恐惧和寂寞。

知青们成立有宣传队。徐建华是知青宣传队的队长。白喜民是宣传队的成员。他经常下山到徐建华、王秀娟所在的知青点来商量演出事宜。与徐建华、王秀娟建立了较深的友谊。

王秀娟至今还记得,白喜民这个爱唱歌的男孩,经常在晚饭后跑两三公里地到他们知青点来。每年春天映山红花开时节,他都会给王秀娟送一大捆映山红,并且姐长姐短地叫。

就是这样一个具有浪漫情怀,又爱唱歌的男孩,却因为多次当兵未果,加上当时的家庭环境,一时想不开,跳下了山崖,将自己的生命终结在铜峰脚下。

白喜民的早殇不仅刺疼了知青们的心,也给那个时代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在线投稿
CopyRight 2009-2016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驻马店网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豫ICP备120237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