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还没有开始,一些市民就着急起来。今年9月,他们的孩子要么该上小学,要么将升入初中。他们希望孩子到中心城区知名的小学或者初中就读,但他们家所在的路段不属于知名小学或者初中的学区。
孩子入学——家长焦虑 学校苦恼
均衡教育资源是解决问题良策
房产商在广告中把房屋和学校联系起来。
□晚报记者 石新宇/文 侯 飞/图
一些家长的焦虑
最近几天,市民杨永燕向多名亲戚、朋友、同事打听谁和教育部门的人熟悉。她的儿子该上小学了,她希望儿子成为市解放大道上一所小学的学生,但她家在另一所小学的学区内。“儿子上学是我家的头等大事。谁要是能让我的儿子进入理想的小学,花多少钱我都愿意。”杨永燕说。
市民李伟的情况比较特殊,他一家人的户口都在中心城区一所知名小学的学区内,但他并不在那里居住。今年9月,他的女儿将上小学。“我当然想让女儿到那所知名的小学上学。按户口簿上的家庭住址,我女儿是可以上那所小学的。但那所小学对新生进行家访。一家访,我就露馅了。”李伟说。
事实上,除了在知名中小学校学区内居住的家长外,很多家长都在为孩子入学发愁。发愁的原因就是如何让孩子上社会公认的知名学校。
中小学校的苦恼
与一些家长的焦虑相应而生的,是市区中小学校的苦恼。
知名度高的中小学校很苦恼,因为想到这些学校上学的学生太多,校长们压力很大。这些学校的一些老师说,一到七八月,校长们就会“失踪”、“失联”,目的是躲避找他们介绍学生的人。不是校长们不愿意接收那些学生,而是“生”满为患。对此,校长们没办法答应他们的要求,但不答应面子上又过不去,只好“隐身”。一名老师告诉记者,校长们在“隐身”的时候会关掉手机另用一个新号码,新号码只有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等极少数人知道。一名老师打趣地说,校长们“隐身”如同杨白劳躲债,实在是无奈之举。
这些学校,苦恼的除了校长们外,还有老师们。亲戚朋友的孩子们不符合这些学校的招收条件,却又想到这些学校上学。亲戚朋友们找他们说情,他们解决不了,就会遭到责怪:还本校老师呢?连这事都办不成。到底是不能办还是不想办?
另外一些中小学校同样很苦恼。每年暑假过半后,这些学校就会着手开展招生工作。这些学校也会搞家访,家访的目的不是把不够招生条件的学生“踢”出去,而是把符合条件的学生“请”进来。
原来,这些学校生源不足,一些按学区划分应该到这些学校入读的孩子,被家长舍近求远送进了其他学校。几年前,市中华大道东段的一所中学就因为学生逐年减少,不得不停止招生。
这些学校的老师们也感到很苦恼。他们说,一些家长不愿意孩子到他们学校上学,好像他们的教学能力不强似的。其实,他们的能力不比别人弱,教学态度也不比别人差。
“学区房”成为广告语
那么多的家长希望孩子到知名学校就读,无非是为了让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也正因为如此,有的家长在孩子入学前两三年就开始为孩子上学做准备。市民张晓霞说,5年前,她家住市练江大道,当时她的儿子才4岁,但为了孩子能进入一所知名的小学学习,她多花3万元钱在市解放大道中段购买了一小套住房,把家搬到了那里,还把户口也迁了过去。她说,那套房子比她原来的房子差远了,但就因为附近有个知名的小学,房价也高起来。如今,她的儿子在那所小学上四年级。花那么多钱买一套并不理想的房子值不值?她说,她不后悔。
最近几年,一个新词在一些房产开发商那里被隆重推出:学区房。3年前,市解放大道东段的一座楼盘尚未完工,售楼处就在广告中最显眼的地方打出了“学区房”的字样。所谓学区房,就是房子在知名中小学的学区内,且与知名中小学的距离很近。
不仅房产商如此宣传,就是出售房屋的市民在街头张贴和在报纸上发布的广告中,也经常出现“靠近××学校”的介绍。当然,这样的房子价格明显偏高。
房以校贵,这也算是近年来出现的新现象。
并不重要的起跑线
为了孩子上知名的小学或者中学,家长们如此大费周折,有必要吗?
市民张志民今年43岁,女儿在驻马店高中上学。他告诉记者,他的女儿上小学、初中,都是按学区在普通学校上的,高中是女儿考上的。他有能力让女儿上知名的小学和初中,但他不相信上了知名的小学、初中就一定能考上知名的高中。他说,一些家长觉得把孩子送进知名学校就读很荣耀,他则认为,孩子考上知名的学校才是荣耀的事情。
张志民说,他从小生活在正阳县农村,小学、初中是在村里上的,高中是在乡里上的,但他考上了大学。
一些老师也认为,学生要成才,除学校教育外,家庭教育也不可或缺。有些家长在孩子教育方面对学校的要求是“三好”:最好的学校、最好的班级、最好的老师。但他们中的一些人并不重视家庭教育,也不能很好地与学校
张志民说,很多家长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其实,起跑线只是在短跑比赛中重要,人生,则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
均衡教育资源很重要
家长们希望孩子进入知名中小学校就读,还有学校方面的客观原因。
上个世纪70年代后期,学校教育被提到重要的位置,一些学校被定为重点学校并得到扶持,教育主管部门在教育经费拨付、教育设施建设和师资力量调配等方面都给予倾斜。这在当时,对于促进全社会重视教育工作、在教育系统内部发挥榜样的力量是有积极作用的,但在几十年后的今天,也出现了教育资源不平衡的后果。这种后果在客观上促使家长们想尽办法让孩子进入知名学校就读。
教育资源分配不平衡,实际上就是一种不平等。这种不平衡导致了家长们心理的失衡:为什么我的孩子不能享受丰富的、更好的教育资源?
据了解,教育资源不平衡的状况在一些城市已经引起市民的不满,也引起了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为了打破这种不平衡的状况,一些地方的教育主管部门采取了设立教育集团或者对市和区的中小学校进行统一管理的办法。
所谓教育集团,就是将重点学校和附近的一些普通学校组成一个整体,重点学校和普通学校的老师交叉任教。
目前,在设区的城市,中小学校有市级教育主管部门管理的,也有区级教育主管部门管理的。市民普遍认为,市级教育主管部门管理的学校,无论在师资力量还是硬件设施上都强得多。实行市和区的学校统一管理的办法,就是对所有学校实行统一管理,师资力量统一调配,逐渐缩小重点学校和普通学校的差别。
这些办法,对于打破教育资源不平衡的状况,无疑是可行的、有效的。教育资源不平衡的状况被打破了,家长在孩子入学问题上的焦虑和学校在招生方面的苦恼也就会消除。
毫无疑问,我市中心城区的中小学校存在着教育资源不平衡的状况。打破这种不平衡势在必行,外地的一些做法,对于我市来说,无疑有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