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联合收割机会同作战。
扬场这项传统的去除麦中杂质的技术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冯蒋村的老刘专门保留了一块麦地,用传统方式收割。他告诉记者,自己不是舍不得花钱,而是嫌收割机收后留不住麦秸,而他要用麦秸喂牛。
来自上蔡的一台收割机正在忙碌地收割小麦,而经纪人则用专用工具丈量着收割面积,以便及时算账。
山洼里不利于大型机械作业,只能用传统方式收麦和打场。
□晚报记者 刘荣亚 鲁 峰 王建成 文/图
5月27日,泌阳县王店镇农业部小麦万亩示范田里麦浪滚滚,一台台收割机正在收割小麦。麦期来临,素有“中原粮仓”之称的驻马店市拉开了小麦收割的序幕。6月初,全市小麦将进入收割高峰。
一大早,王店镇冯蒋村村民刘老汉就起床了。喂好耕牛后,他和老伴一起拿着镰刀到自家的2亩麦田里收割小麦。“刚开始小麦有点儿旱,但我和老伴浇过两次水,麦粒十分饱满,亩产能达450公斤。”老刘说。看到旁边麦田里就有大型收割机在轰隆隆地收割小麦,而他和老伴还在用镰刀一把把地收割,记者觉得不解,劝他别为了省几个“收割钱”累出病来。
没想到,老刘却抹了把汗水笑了。他告诉记者,自己这样做,并不是为了省40元一亩的“收割钱”,而是给辛苦一年的耕牛预备过冬的饲料。他说,用联合收割机收割小麦,虽然省了很多劲儿,但麦秸秆都被机器粉碎在地里了,到时候,想给耕牛预备点饲料就难了。记者听了恍然大悟。
记者看到,在冯蒋村,像老刘这样的养牛户不在少数。每年麦收期间,他们用镰刀收割小麦,用机器、耕牛碾场,就是为了给耕牛储备饲料。虽然延续传统的劳作方法比较辛苦,但他们收获了一份丰收的快乐。
与冯蒋村不同,在肖楼村东侧的麦地里,记者看到,一台台收割机正在收割小麦。70岁的村民高书祥也来到自家的麦田里,手捧一把金灿灿的麦穗,脸上乐开了花。他说:“今年小麦长势不错,籽粒饱满,又是个丰收年。”高书祥告诉记者,为了让丰产转化为丰收,他和家人正全力以赴,抢收抢割,确保夏粮颗粒归仓。
一名叫杨洪村的农机手告诉记者,他是5天前开着收割机来到这里的,来到后就一直忙个不停。他说,自己3年前买了这台收割机,除了成本,每年净收入几万元钱。杨洪村用沙哑的嗓音说,自己一天最多能收割100亩小麦。他白天忙着收割小麦,晚上还要加班检修机器,困了就在驾驶室里打个盹儿。
记者在现场看到,就在杨洪村准备喝口矿泉水时,村子里一名种粮大户匆匆赶过来说:“杨老弟,赶紧帮我找两台机器,我这100多亩小麦等着收呢。趁着天气好抢收完,要是赶上阴雨天就麻烦了!”杨洪村急忙扔下矿泉水,开动收割机,跟着他走了。
泌阳县王店镇镇长李婉玉告诉记者,为了帮村民抢收小麦,今年镇里联系了数十台联合收割机。每台收割机每天作业60亩,但在一些偏远山区,对收割机的需求依然无法满足。
李镇长说:“今年全镇小麦播种面积比上年有所增加,小麦颗粒饱满,倒伏面积也明显少于往年。小麦病虫害总体防控效果好于预期,气象条件总体有利,夏粮产量有望比去年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