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中晚报数字报

2014年05月29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古人如何计时:铜壶滴下水叮咚

发布时间:2014-05-29 08:51:29  

●齐吉祥

reny1405103.jpg 

国家博物馆馆藏的铜壶滴漏

在没有手表也没有挂钟的古代,怎样计时呢?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想到了一些办法。

古代的人们在用陶器取水、储水的时候,因陶器质地疏松,难免出现漏水现象。通过长期观察,人们注意到漏水容器水面下降的高低和时间有一定对应关系,从而制成了专门用于计时的漏水壶。我国的历史文献中曾说:“漏刻之作盖肇于轩辕之日,宣乎夏商之代。”若据此说,则是产生在黄帝时代,也就是原始社会末期,到夏商时已普遍使用,但目前尚缺少实物证据。另据《周礼》记载,西周时已有专门掌管漏壶计时的官员——擎壶氏,这说明在距今3000年的时候,我国已正式使用漏壶计时了。

漏壶有沉箭式和浮箭式两种。在浮箭式漏壶系列中,壶数最多的是4壶一套,而且这种4壶一套的漏壶仅有两套存世,一套是清代制造的,现陈设在故宫博物院的保和殿;另一套制于元代,现藏于国家博物馆。这两套均由铜铸造而成,故称为铜壶滴漏。

由于水的流动会受到温度等因素影响,尽管多级滴水,也难免在时间上有微小误差,还要借助日晷等计时器进行调整。

我国发明的漏壶比国外制作的滴水计时器要早很多,成为历代计时的重要工具。不过到了明朝以后,由于钟表逐渐普及,漏壶应用日益减少,可在皇宫还可看到它的踪迹。如清朝乾隆时制的漏壶,是宫廷的陈设品。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在线投稿
CopyRight 2009-2016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驻马店网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豫ICP备120237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