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繁华的中山街,如今一派萧条景象。
鳞次栉比的临街商铺。
道路狭窄。
□胡江涛/文 罗锦文/图
追忆
“褪色”的高端社区
每天早晨,市民柏新国都会被楼下门店卷闸门的“哗啦”声吵醒。
柏新国已在市交通路驿城新村小区居住了十几年,他家楼下有几家早餐店。柏新国不但没去早餐店消费过,而且很不喜欢这几家早餐店。
每次打开窗,就能闻到多种早餐混合的味道,柏新国对此烦透了。
驿城新村在市区曾经属于高端社区。当年,很多人以居住在驿城新村为荣。现在,这个小区已“褪去”了光环,很多设施老化。有些业主家卫生间的下水道堵塞,污水上溢,屋里充满着臭味。
如今,柏新国的老邻居大都已经搬走,原因很简单——这里住着不舒服。
不得不提的中山街
提到老城区的商业聚集地,土生土长的驻马店人首先会想到驻马店火车站南侧的市中山街。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山街真是风光无限,城里人买东西去中山街,从四面八方来的农村人进城也要逛中山街。中山街上最具盛名的莫过于新大楼、拐角楼了。这是当时两个最大的国营商店,商品全、款式多,大到棉被、床单、衣服、布匹,小到肥皂、手绢、钥匙链、挖耳勺,只要跨进这两家商店的门,没有买不到的东西。
那时的中山街是驻马店的城市中心、驻马店的地标,犹如去上海要逛南京路,到北京要逛王府井。提到驻马店的过去,不能不提中山街,所以就有“驻马店的中山街,骑着摩托跑半月”的夸张说法。
随着驻马店城市人口不断增多,百姓消费需求升级,老城区商圈的过度集中也逐渐显出弊端。京广铁路成就了中山街,也遏制了中山街的发展壮大,中山街被所处的地理位置束缚了“手脚”,不得不将发展壮大的机会“拱手”让给其他街道。
现状
商圈高度集中
中山街的繁华一去不复返,而以市风光市场为中心辐射发展的城市新商圈快速发展。
2010年8月3日,驻马店大型商业项目——名门风光城市广场奠基,这个繁荣的商业聚集地,将矗立一个新的商业市场。
细数驻马店商业圈,风光市场不是唯一。乐山商圈、大商新玛特商圈的出现不断推动城市的发展。
从最初满足社区配套为目的的“社区物业”,到现在满足周边区域消费的“独立商圈”,一个个相对独立而完善的老城区商业市场正在打破传统的消费模式。
配套设施完善
“地段”是房地产市场永不过时的关注点。
评价一个地段好坏的重要标准,就是这个地段周边的配套设施是否完善。
新城区配套设施是弱项,而老城区的配套设施是现成的。在老城区安家,就好像置身于医院、超市、农贸市场、学校之间。
老城区之所以“老”,其中一个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完善成熟的配套体系,无论是交通、教育,还是金融、购物,都是历经数十年时间积累沉淀的精华。
老城区优越的地理位置曾引来房地产开发商疯狂圈地。
近几年,我市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区域面积不断扩大,城市由内而外扩展,但是老城区仍是稀缺之地,同时也是各大房地产开发商的必争之地。
停车难
目前,我市老城区停车设施比较落后,公共停车位较少,专业的停车场更是少之又少,与实际需求相差甚远。学校较为集中的路段,每天早、中、晚出行高峰时段,拥堵不堪。
由于历史原因,老城区道路基础条件较差,路面窄、路障多,制约着道路的综合利用。
房价坚挺
目前,我市的优质教育资源大多集中在老城区,学区房炙手可热。老城区一手房均价已突破5000元/平方米,即便是10年以上甚至20年以上的二手房,只要是学区房,也会非常抢手。
商铺紧俏
当我们把镜头聚焦到北区、西区发展时,老城区似乎被冷落了。其实不然,老城区的店面数量有限,很多时候是拿钱也买不到。
老城区人气旺,业态分布也比较丰富,市场细分带来的商机多。虽然其他区域发展的也不错,但是商业氛围还是没有老城区浓厚,很多商户依然喜欢“挤”在老城区。
姜还是老的辣,城还是老的香。老城区在资源、配套设施和人气等方面,都具有绝对优势。
教育资源与商业圈的双层加码,使得老城区部分店面在售价较高的情况下依然紧俏。开发商有时也像捂金蛋似的,惜售惜推。
如何改造老城区
有人喜欢老城区丰富的公共资源,有人则对老城区的交通拥堵、面貌老化嗤之以鼻。
有人说老城区已经衰败,也有人认为老城区人口多,商业氛围浓厚,依然活力无限。
简单地判定老城区衰败或者兴旺,都是不科学的。大家对老城区抱有不同意见是对老城区的热爱。
老城区经历过一次市行政中心的迁移。这次搬迁,对于北区的长远发展有着非凡的意义。市委、市政府的用意非常明显,全力打造驻马店“多核心”时代,让驻马店拥有老城中心、新城中心,这为其塑造国际化大都市搭起了城市骨架。
老城区的历史比较长,人口密集,它的商业氛围是其他区域无法相比的。
随着城市的发展,老城区被边缘化的问题在我国多地都曾出现。那么,如何让老城区焕发生机,已成为一道新的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