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宏伟先进事迹报告会现场。
□晚报记者 杨 丽 王冬霞/文 王仲华/图 通讯员 田春雨 张金城
“陈宏伟的事迹感动了很多人。我们会继续宣扬他的精神,传递正能量,让更多的党员干部受到教育。”
当天上午,西平县委、县政府组织召开了陈宏伟先进事迹报告会,全县各单位党政班子成员、村党支部书记1000余人现场听了报告。
“他有一种焦裕禄式的‘心中装有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公仆情怀。今天的报告会让我再一次受到了教育。”在报告会上,西平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管保臣告诉记者,每次听陈宏伟的事迹,他都忍不住掉眼泪。
陈宏伟同志1986年参加工作 ,先后在盆尧、二郎、权寨等乡镇工作。2013年12月,陈宏伟因长期劳累,突发疾病,倒在了工作岗位上,享年47岁。目前,西平县提出了“远学焦裕禄,近学陈宏伟”的口号,号召全县党员干部向陈宏伟同志学习。
生命中的最后时刻:他打了7个工作电话
“在医院醒来后,他第一件事不是问自己的病情,而是连续打了7个电话交代工作。”陈宏伟的妻子王耀红告诉记者,陈宏伟被送到医院后刚醒过来,就给镇财政所所长打电话,让所长写年终总结;他给权寨镇镇长打电话,交代镇长主持工作;他往市里打电话,交接土地整理项目;他往省气象局打电话……打完7个电话后,他累得话都说不出来了。
“积劳成疾所致啊!”医生们惋惜。
“你不该走啊!你太累了,难道是老天爷可怜你,不愿看到你再受累了?”在场的亲属、同事悲天怆地。
他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楷模,他是群众眼里的“焦裕禄”。他1986年7月参加工作,历任西平县盆尧乡水利助理,党委委员、副乡长、副书记、人大主席,二郎乡人民政府乡长,权寨镇党委书记。
“拼”出好口碑:他是一个工作狂
1986年,从周口水利学校毕业的陈宏伟,被分配到西平县盆尧乡水利站工作。凭借深厚的理论功底和扎实的工作作风,陈宏伟很快被提拔为水利站站长。当时,盆尧乡的水利状况令人头痛,水利设施年久失修,在农业生产中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面对困难,20岁的陈宏伟没有退却,每天天不亮就带着馒头出发,深夜才拖着疲惫的身躯赶回乡里。经过3年的努力,盆尧乡的水利状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基本形成了田成方、路成网、沟渠通、桥配套、旱能浇、涝能排的良好格局。
1999年夏季,连续特大暴雨,盆尧乡河流沿岸坡地一片汪洋,形成严重内涝,群众的财产损失严重。陈宏伟带着水利站职工牛铁锁、黄建宇徒步沿着洪澍河往上游走,到洼地时,他卷起裤腿,光着脚,蹚着水艰难前行。返回乡里时,已是深夜,他的腿上、脚上布满了剐伤的血红印记。
如何让农民从土地上得到更多的效益,尽快过上富裕的生活,是陈宏伟经常思考的问题。
有一次,爱收集致富信息的他,从书上了解到山东寿光作为中国的大型蔬菜基地之一,当地农民靠蔬菜种植业走上了发家致富路。于是,他带领部分群众多次到山东考察。经反复考察论证后,他决定在盆尧种植投资少、效益好、市场发展潜力大的反季节拱棚延秋辣椒。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为了让群众接受这一致富项目,陈宏伟主动拿出工资租地、建棚、购苗,带头承包了10个大棚。缺少人手,他就回到重渠老家,请刚退休的父亲帮忙。当年取得亩收入5000多元的经济效益,让干部和群众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给群众做出了榜样,树立了信心。
随着盆尧乡蔬菜产业的发展壮大,陈宏伟又把目光瞄向了市场效益更为突出的日光温室无公害蔬菜生产上。从宣传动员、建棚育苗、生产管理到市场销售,陈宏伟跑断了腿、磨破了嘴、熬坏了眼、操碎了心,每座温室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在群众眼里,他不是领导,而是亲切的师傅。
在陈宏伟的心里,群众的事比任何事都重要。无论是赤日炎炎的盛夏,还是大雪纷飞的冬天,都有他指导群众生产和亲自劳作的身影;无论是田间地头,还是村头饭场,都有他辛勤奔波的足迹。他经常把自己弄得满脸是汗浑身是泥,周围的群众都笑着对他说:“你好歹也算个官,可咋瞅着和我们没什么两样!”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工作狂陈宏伟受到了群众的称赞。
“抠”出好日子:他是群众的贴心人
陈宏伟心里装着群众,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每到春节,陈宏伟就到敬老院和五保老人一起吃年夜饭,请五保老人对敬老院和管理提建议。在乡财政困难的情况下,他千方百计为五保老人解决健身娱乐、伙食营养等方面的问题。
陈宏伟对自己很严格,对群众却非常关心。每次走村串户,看到或听说谁家有困难了,他都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叶李村李明喜家中有病人,加上孩子上学,家中债台高筑。了解到这种情况后,陈宏伟就主动和他交朋友,鼓励他发展日光温室,并从工资中拿出2000元钱,以自己的名义为李明喜担保小额贷款5000元,帮助李明喜建日光温室。平时,陈宏伟经常到李明喜的日光温室里察看蔬菜生产情况,指导他管理蔬菜。蔬菜上市之后,陈宏伟还帮助李明喜搞销售。不到两年,李明喜家中发生了变化:还清了外债,建了新房,添置了新电器,再也不用为孩子们的学费操心了。
“当干部就要心贴群众,不但不怕吃亏,还要好吃亏、能吃亏。”为了盆尧农民兄弟尽快脱贫致富,盆尧乡积极推广日光温室和大棚蔬菜种植。莲花池村就是他倾注心血最多的一个村。
隆冬时节,陈宏伟带着机关干部、技术人员等察看蔬菜种植情况。当看到种植户于志发在简陋的小屋里身上卷着毛毯瑟瑟发抖时,他愣住了,问道:“这儿冷,怎么不盖被子?”于志发用冻得发抖的声音说:“家里被子不够用,我盖一个毛毯不冷。”陈宏伟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回到乡里,他让工作人员把自己的被子送了过去。当时,于志发什么也没说,泪流满面。
“等正在上高三的孙子考上大学了,一起去权寨看看陈书记。” 二郎乡郭庄村的郭长有说起陈宏伟竖起了大拇指。当听说陈宏伟积劳成疾,累倒在工作岗位上时,郭长有怎么也不相信。郭长有的儿子和儿媳因病去世,留下了两个孩子,一家老的老,小的小。陈宏伟到二郎乡任职后,得知郭长有家的情况后,经常到老郭家看望,资助两个孩子上学。
这么多年,受到陈宏伟帮助的困难户不知道有多少,他们遇到什么困难,就会想着找陈书记,他们碰上了高兴事,总想着要告诉陈书记。用叶寨村75岁老党员吴富友的话说:“陈书记的心是和我们群众连在一起的。”
陈宏伟的女儿陈希告诉记者,自从爸爸走后,她和妈妈终日以泪洗面。想到爸爸累死在工作岗位上,她就很心痛。
记者了解到, 陈宏伟去世几个月来,到他的墓地悼念的人络绎不绝,他们反复念叨着一句话:“陈书记,我们离不开你!你回来吧!”
“泥腿子书记”的爱民路
□杨 丽
多么希望这是一个梦,多么希望梦醒后,陈宏伟还在工作岗位上为了百姓的利益鞍前马后,可是这再也不可能了。陈宏伟永远离开了我们,离开了他深爱的工作和深爱的人们和土地。
一串串不平凡的足迹,一件件感人至深的事迹,生动诠释了一名新时期共产党员的崇高境界。斯人已逝,精神长存。陈宏伟同志心系群众、服务人民的公仆情怀,扎根基层、勤奋敬业的务实作风,舍己为公、无私奉献的崇高境界,严于律己、清正廉洁的高尚品德在群众的心中筑起了一座永恒的丰碑。
“坐着车来回转,检查隔着玻璃看”。这句话针砭了时下一些领导干部的官本位思想和形式主义的毒瘤。而在陈宏伟的身上,我们丝毫找不到那些“毒素”。他的身影几乎天天出现在田间地头、施工现场。每条道路上都留下了他的足迹,每一处工地都响起过他检查工程质量的评语和对工程监管提出的意见。全乡田间有多少条生产路、多少条排水沟、多少座桥函、多少眼机井,哪条路上该植多少树,他都了如指掌。村支部书记都佩服他是二郎的“活地图”。
群众说他是“技术型干部,泥腿子书记”。这句话生动地诠释了陈宏伟对工作的热爱,对人民的热爱。群众对他的评价也折射出了群众对他的怀念和尊重。
如今,虽然陈宏伟同志永远离开了,离开了他所钟爱的事业,离开了他所深深挚爱的亲人和朋友,离开了他所惦记和挂念的同事、群众,但他为党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已成为标杆,激励着后来者不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