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市人大代表、市实验中学校长孙群杰
记者 滑清泉
“少一些课业,多一些快乐,把少年天性还给孩子,让减负真正落到实处、素质教育大行其道,为培养未来拔尖创新人才和高素质人才奠定基础。”市两会召开期间,谈起义务教育发展时,市人大代表、市实验中学校长孙群杰再次为孩子减负呼吁。
“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表面上是教育问题,实际上是社会问题。”孙群杰可谓一语中的。根据最新统计,我国小学生视力不良率为45.7%、初中生为74.4%、高中生为83.3%,全国中小学生近视超过1亿人。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最新研究表明,近年来中国中小学生睡眠时间持续减少,近八成中小学生睡眠不足。过重课业负担不仅损害着学生身心健康,扼杀学生创造力和对未来美好期待,也影响到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和未来公民素质。
“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突出问题,甚至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民生问题。”孙群杰坦言,从1988年到现在历时30多年,尽管教育部门在限制家庭作业、缩减考试上相继颁布多个“减负令”,进行多轮巡查监督,但在过高期望和过重应试模式下,中小学生减负依然阻力重重,很多措施流于形式,收效并不理想。
2018年年底,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印发中小学生减负措施的通知》,对政府、学校、校外培训机构、家庭提出30条措施,进一步明确并强化各方职责,减负举措之多,被称为“史上最严减负令”。
但如何把减负真正落到实处? 孙群杰认为,必须在改革老旧的教学模式,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上下功夫,限定学生在校时间,不得随意增加学科教学学时;限制学生课外作业量,严禁用增加作业量和机械重复抄书等方式惩罚学生;坚决控制考试次数,限制竞赛评优活动;健全相关法规,严格规范社会辅导机构的教学内容。
“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是一个长期而又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孙群杰看来,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使减负真正落到实处,除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育体制、改进教学方法外,家长也应积极配合,减负才能真正取得实效,素质教育才能顺利实施,才能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愉快、乐学的学习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