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马店日报数字报

2019年01月24星期四
国内统一刊号:CN41-0017
放大 缩小 默认

赶年集

发布时间:2019-01-24 08:33:04  

陈亮

临近春节,闲居陋室,脑海里时常浮现小时候老家林庄人赶集过年的情景,那清晰可见的场景,那熟悉的父老乡亲喜乐面孔,历历在目,萦绕脑际。

伏牛山脚下,东西北三面山岗环抱的一个村庄,叫林庄。庄上居住着近百户陈姓人家,有四百余人。村中有个轱辘道,把村里住户一分为二。轱辘道以南,村里人俗称南满,居住着陈氏长门人。轱辘道以北叫北满,大部分都是陈氏二门人。轱辘道是庄上人通往村外的唯一道路,路宽可以过往老式牛车,比两车轱辘稍宽一点,所以叫轱辘道。

林庄地处浅山区,道路交通很不便利。村西有一条宽宽的“西石河”,几乎年年发水,山洪汹涌,把河道冲得深浅不平、宽窄不一,成为村里人上街赶集的天然屏障。所以,平时村里人很少上街赶集。但一到过年,年集是要赶的。村里有句俗话,家里再没钱也要赶个集过年。

林庄人赶集,能去的有三个集镇。一个是板桥集,距离十五里,中间要过水田河。一个是沙河店集,距离十八里,要过五里河。另一个是张台集,距离十二里,虽然近一点,但要翻两个岗,过张台河。那时候赶年集是村里家家户户的大事,很多过年的东西只有年集上才能买得到。特别是割肉、买粉条、豆腐、五香八大味调料,还有春联对子、开门炮等。那时的集是隔天才有,按农历板桥、张台集逢单日,沙河店集逢双日。赶集的人大都是家里的“大人”。为了赶集过年,家家户户都是提前几个月开始攒钱。有壮劳力的,先上山打柴,把柴火卖给街上炸油条的、开饭馆的。有的把鸡下的蛋积攒下来,到集上换过年的东西。就这样也不是家家户户都赶得起集,赶不起集的就托赶集的人捎回来。有的穷户,一连多少年从不赶集。那时候赶年集都是在过了小年后,赶了板桥集,年货办不齐,过两天再赶沙河店集。赶集都是趁早,叫“起五更打黄昏”。一般天不亮就上路,天大亮赶到集上,柴火也可以卖个好价钱,年货也会买得全一些,讨价还价有余地。赶集最大的难题是过河,赶板桥集要过水田河。河里水冰冷,平时过河的达石上面容易结冰,滑溜得很。担柴火的人只能脱光脚丫子,稍不注意冰凌茬子把脚脖子割得直流血。遇到雨雪天就更难了,好在村里有个供销合作社,也要进年货。所以就给生产队协商,由生产队出两辆牛车,去时载上村里赶集的人,回来时拉上合作社进的年货。车把式都是庄上的人,到了水田河,就让过河赶集的人坐上牛车送过河去。沙河店集就不行了,五里河水深,牛车根本过不去。集上人凑钱买木板搭起木板桥,人走到桥上晃悠悠的,一次最多只能过两三个人。加上桥下的水流湍急,胆小的人不敢过。胆大的不小心掉下河里,浑身湿漉漉的。一到逢集,河两岸附近村里的好多小孩都在桥两头看热闹。有的调皮的男孩子故意在别人过河时,往河里扔石头,挑逗过河人。张台河是比较好过的,河床虽然很宽,但河水浅、达石大,过着稳当。可就是翻过两个山岗,都是羊肠小道,乱石一堆一堆的,山沟、河沟一道连一道,弄不好就掉沟里,赶上大雪天掉到沟里,雪能埋着人。张台集虽然近些,村里人很少去赶集。

那时候一到年跟前,村里的小孩们最开心的是在村头迎接赶集的大人。一是看看大人买的什么年货,帮助提到家里显摆显摆。更主要的是看大人捎什么好吃的回来,多抢一点。赶集的人一般把买的年货都装在麻袋里好背好扛,还免得看到的邻居们张扬咬舌头。把给孩子们捎的好吃的油馍用柳条串起来,把果子、糖块用牛皮纸包得严严实实的,拴到扁担头上在肩上挑着,孩子们轻易够不着,只能回到家孩子们一起分着吃。大人把割的肉、买的果子点心、过年放的鞭炮都放在房子里悬挂的篮子里,不但可以防老鼠,更重要的是可以防备孩子们偷吃、偷拿,直到过年才取下来。

现在好了,政府精准扶贫在水田河、五里河建起了大桥,村里家家户户也有了汽车、摩托车、电动车,赶集也成了家常便饭,方便得很,再也不用“起五更打黄昏”了。村里还办起了超市,商品样样齐全,办年货不用出村。赶年集已成过往,成为留恋的记忆。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在线投稿
CopyRight 2009-2016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驻马店网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豫ICP备120237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