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马店日报数字报

2019年01月07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41-0017
放大 缩小 默认

市老新闻工作者协会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作品选

发布时间:2019-01-07 08:41:30  

发挥晚晴余热 讴歌伟大时代

——驻马店市老新闻工作者协会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作品选

2018年,市老新闻工作者协会全体会员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工作大局,老有所为、笔耕不辍,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特别是在省老新闻工作者协会组织的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活动中,不少会员结合自身经历和体会撰写出了一大批赞美天中翻天覆地变化、讴歌改革开放巨大成就的文章。今日本报选登部分作品,以飨读者。

                        ——编者

小山路的变迁

冯华豫

每个人都有值得萦怀的童年。童年中给我留下深刻烙印的,要数家乡那条弯弯曲曲的小山路。

它绕山越岭,连绵起伏,两边长满了野草和山花;它一头连着深山,一头接着集镇,是山村与集市之间的重要纽带。农夫进山打柴,村民上街赶集,学生入校念书,都要踏着碎石从这条小山路上经过。小山路留下了人们的欢声笑语,也留下了一串串讲不完的故事。

小山路的历史,谁也没去考证。听爷爷讲,他是孩子的时候,他的爷爷就牵着他经常走这条路,可见年代已十分久远。

小山路就像是一位传奇童话中的长寿老人,见证了家乡长年累月的贫瘠与荒凉,见证了父老前辈们为生计顽强拼搏的心酸故事,见证了山民们祖祖辈辈渴望改变家乡面貌的梦想,也见证了我天真烂漫的童年。

在这里,我曾经光着脊梁,同父辈们一起割草拾粪;在这里,我曾经赤着双脚,同父辈们一起放牛牧羊;在这里,我曾经戴着红领巾,背着小书包,带领村里20多个小朋友,稚气十足地放声高歌:“我们走在大路上,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共产党领导革命队伍,披荆斩棘奔向前方……”

歌声中,小山路送别了我的童年,我从小学升入初中和高中。它依然静静地躺在那里,听着人们的种种诉说,成了泌阳县的典型缩影。

有一次放学回家,我突然发现一段小路被截断了,伴随着拖拉机的轰鸣声,道路两边的土地合成了一大块。一群赶集的村民围在断路处大吵大闹,有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用拐杖指着一个干部模样的人说:“我们人老几代都走这条路,现在毁掉了,以后叫我们怎样从这里过啊?”那人解释说:“老大爷,现在全国都在学大寨,我们这里要合队并地,走机械化道路。你看,北边不远处留有一条路,今后你们就绕道从那条路上走吧!”

谁知第二天早晨,我在上学时发现,刚犁过的土地上,又出现了一道弯弯曲曲十分清晰的脚印。“管他呢,别人既然走了,我们也跟着走吧!”

于是,在刚翻过的土地上,又出现了一条坎坷不平的小路。严冬的大雪、夏季的泥泞、人为的破坏,都不能将它毁掉,它年复一年,仍默默地躺在那里,为山民们提供着交通便利,其性格更像我那祖祖辈辈坚守深山默默奉献的父老前辈们。

又是若干年过去了。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大潮,荡涤着乡民的传统观念,改变了山区的贫困面貌,小山路再也无法承载快速发展的现代化交通工具,终于退出了历史舞台。

如今,小山路变成了宽阔平坦的柏油大道,旁边是横空出世的新阳高速,同县域内的焦桐高速、沪陕高速连接成网。

近年来,全县投入各类公路建设资金60多亿元,先后修建高速公路117公里、省道247公里、县道173公里、乡道306公里、村村通道路1960公里,形成了3条高速、4条省道贯穿全境的泌阳县交通大格局。在泌阳县的高速公路上,可以直达中国的任何一个大城市。

道路通,百业兴,交通的大发展带动了经济的大繁荣。泌阳县人民在历届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按照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要求,实施“生态立县、工业强县、特色富县、科教兴县”四大战略,突出“新型城镇化、产业集聚区、现代农业示范区、民生工程”四个重点,加强“平安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四项建设,努力推动泌阳县科学发展、务实发展、赶超发展,着力打造活力泌阳、和谐泌阳、生态泌阳,各项经济指标逐年攀升。

富裕起来的村民驾驶着崭新的小汽车,自豪地走出山外驶向远方,让我们走在大路上意气风发斗志昂扬。

昔日的小山路早已失去了踪影,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记忆。然而,我们并不惋惜,因为值得庆幸的是,小山路同父老乡亲们一起,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代。“泌阳不背,山沟不土。”这句在民间流行了多年的梦想,如今终于变成了现实。

鞋的往事

王瑜廷

我的孩子从网上给我买了一双鞋,打完折还1000多元。我赶紧说,太贵了,不买。孩子说我小抠,还说现在都啥年代了,老了该享受享受了。我心一震,许多关于鞋的往事涌上心头——

我生于上世纪50年代末,是我家这一代第一个男丁,不用说爷爷奶奶、父亲母亲都很疼爱。听母亲说,我还不会走路时,奶奶早给我做了虎头鞋。婴幼儿穿鞋有不少讲究,比如穿上绣有虎、狗等生肖动物的鞋子,寓意婴幼儿不生病、健康成长。刚穿上奶奶做的鞋子,三年自然灾害时,奶奶因为给我寻饭受人白眼,得了气鼓病去世了。妈妈做鞋慢,赤着双脚成了我的“常态”。

上世纪60年代时,农民用火柴说成洋火,煤油说成洋油,国家还穷,物资匮乏。虽然一些日用品可以生产,但不能满足需求。乡间雨天穿泥屐,雪天穿棉靴、草鞋。鞋样以结实耐用为基本要求,像侉鞋前面缀个三角形的布绺,鞋头敦厚结实。棉靴,鞋底鞋帮衬一层棉套,暖和得很。许多大人干活时赤脚,出门办事才穿鞋。手工千层底布鞋可以在男婚女嫁时添礼,可以馈赠朋友。民间习俗,没过门或刚结婚的媳妇给公公、婆婆和未婚夫做鞋穿,可以检测新媳妇做活好不好。勤劳的妇女做出很多鞋子,挂在墙上备用。乡村很少甚至没有机制鞋,我们村有位族叔到汉口探亲,回村带了一双机制浅腰胶鞋,大家像看宝贝一样觉得稀奇,还放在水盆里试试会不会湿水,至今成为笑谈。

我到上学时候,母亲熬了好几个夜晚,纳鞋底、做鞋帮费好大劲儿,给我做了双千层底布鞋,穿上鞋我心里那个高兴甭提了,真有点走不好路。我对新鞋十分爱惜,一点泥水都不让沾,雨天赤脚,直到天晴时才开始穿。当时,一家人穿鞋全靠母亲做,还要先让大人用。那个“削足适履”的故事是鞋小脚大,我的鞋子则先做大些,以防脚长得快。一双鞋从大穿到小,直到脚趾头把鞋子前面顶个窟窿穿不成时,再换新鞋。不过,比起我们一起的玩伴,我的情况还好一些,不上学的小子们,十几岁光脚多得很。

上世纪70年代,我到初中学习后,条件稍有好转。穿有母亲做的布鞋,还有在市面上买的塑料底布鞋或球鞋。球鞋不是打球穿的,而是帆布鞋帮外面一半涂抹了胶水,晴雨天都可以穿。最流行的是绿色球鞋,解放鞋就是这样的颜色,其大方朴素,从青年到老年都有穿的。雨天已有胶鞋和胶靴,赤脚的少了。

其实,乡村几乎没有人穿皮鞋,我穿皮鞋是订婚以后的事了。1984年,我和爱人经过了解决定订婚。虽不是过去的交换庚帖,但简单的程序还是有的。我给她买了衣服、鞋袜、手帕、香皂等,用红布包着,内放葱、艾、柏枝、炭块,寓意相爱百年,日子过得像火炭一样热乎。她回赠我有鞋袜、皮带、钢笔等象征性物品。鞋是订婚所必备的,称为扎根鞋。当时市场刚开放,物资相对丰富一些,穿皮鞋成为时髦。可笑的是,当时人们还不习惯穿袜子,像穿西装不戴领带一样,光脚穿皮鞋显得很滑稽。

我的父亲一生没有穿过皮鞋。19903月,我的父亲离开了我们。安葬父亲的时候,我想给他老人家买双皮鞋。妈妈说:“人老的时候,不兴穿皮鞋,也不兴穿胶底鞋,只有穿千层底布鞋,才能步入天堂。”母亲从她的箱子底下翻出一双布鞋给父亲穿。

从那以后,我突然感悟到,人从茹毛饮血到戴冠着衣,是社会走向文明的过程。身上和脚上穿的已深深打上文化烙印,穿鞋传承着家风,蕴含着风土人情,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愿景。穿鞋和穿衣服一样,体现着民间的生活水平和生活习惯,是社会文明的象征。

从春秋时代的“郑人买履”的记载看,从古至今人们都穿鞋。但由于受物质基础的制约,数千年穿着变化却不大。进入21世纪,人们穿戴才逐步有模有样。

现在的鞋子,无论男女老幼,商场内鞋子的种类琳琅满目,各个季节、各种面料的鞋子应有尽有。婴幼儿花花鞋上各种饰品有模有样,非常好看。小学生运动鞋、滑轮鞋等非常适合爱运动的小朋友穿。中青年皮鞋款式多样,潇洒气派。老年人鞋子软底软面,轻便舒适。就我来说,春秋穿的鞋子有布鞋、皮鞋,夏有皮凉鞋、透空球鞋,冬有棉靴、皮靴、雪地靴,一个人的鞋子装满几个箱子。

全身心享受改革开放发展的成果,令人由衷赞叹:“我们这一代生逢其时,真是幸福极了!”

堂弟家的大门

闫照有

今年五一小长假的前一天,老家的堂弟照刚打电话说:“回老家看看吧,再也不愁门前没地方停车了,我又把大门拆了重新盖了盖,专门盖了三间车库!”电话里透出堂弟的兴奋。

五一节那天,儿子又开车带着我和老伴儿一起驱车从深圳回到了泌阳县花园街道塚子村的老家张岗。一进村头,我们就看见了住在村头堂弟家颇为气派的大门,一排四间仿古建筑,前檐顶上的金黄色琉璃瓦在阳光下闪闪发光。走近了看,这四间除一间是过道外,两边都是卷闸门车库,里外墙壁都是瓷砖贴面,大门和后面的两层小楼整体显得非常协调。堂弟说,这次修建大门差不多花了10多万元。

说起堂弟家的大门我记得可清楚了。40多年前,堂弟的父亲也是我的四叔因体力差、劳力弱,连公分都抓不够,两双手捂不住全家的嘴,哪有钱盖什么大门啊!为了方便在院子里养鸡、养鸭等家禽,就用队里分的秫秸、棉花柴等农作物秸秆扎了个院墙,用树条子绑了个“大门”。后来堂弟大了,父子俩就到东河剜土坯,又垒了三四尺高的土坯院墙,还是树条子大门,又没有门楼。

后来改革开放,农村经济政策活了,堂弟一边在附近的砖瓦厂打工,一边种地、养牛,没几年家底厚实了。在上世纪80年代初,他家不但建起了红砖院墙,而且是全村第一家盖起了红砖水泥的大门楼。

我至今记得那是1998年,堂弟家买了台“东方红25型”拖拉机,为了方便进出,堂弟把大门扒了,又是全村第一个盖起了能让拖拉机拖带农具出进宽阔的大门楼。门上头还镶嵌了“紫气东来”的大块瓷釉匾额,大门两边专门用来贴对联的墙体上,也镶嵌有彩色的瓷釉对联,一边是“四季平安年年好”,一边是“吉祥如意步步高”,引得全村人啧啧称赞。

也就在那一年,因为是纪念改革开放20周年。在县电视台工作的我,年底要向市电视台报评优秀稿件,我就以我堂弟家的几次修盖大门为线索,拍摄制作了一部10分钟标题是《家乡的大门》的电视专题片。片子主题由家乡大门的变化为叙事线索,突出反映改革开放给家乡带来的巨大变化。其中,拍了不少俺村各家的大门,以及生产生活的前后对比变化和采访同期声。但主要叙事线索,还是从我堂弟家的大门变化说(因为他家有新宅、老宅两处。拍摄时,老宅的秫秸和土坯混杂的院墙及树条子大门还都存在)。据后来参加评奖我们局的主管局长说,当时参加评奖的领导和专家,看了这个作品选题都一致叫好,都觉得这应该是个一等奖的题材,可以报省台参评,并有望获奖。遗憾的是,因为当时我用的是肩扛式机子,其中一些镜头不稳、画质不好,加上当时电视台还没有编辑机,作品使用的是两台家用录像机对录剪接的,多处画面、采访同期声,接点跑帧晃动,影响了参赛效果,结果只得了三等奖。

一晃又是二十年。现在堂弟家和乡亲们家的经济和生活条件都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堂弟家十几年前就是村里的养殖大户,有一年最多能卖七头牛、六十多头猪,特别是近年来,堂弟家又承包流转了几家乡亲的三十多亩地,又多是种植经济作物,有这些收入,那日子真叫“吃甘蔗上楼梯步步高、节节甜”!他们家不但最先盖起了两层小楼,就说一应俱全的大小农机具、家用电器等生产生活用具,也是村里最早有的。

就在前年,堂弟家又买了辆中卡车,农忙用它收拉庄稼,农闲时到外地拉运蔬菜、水果搞批发。本来去年堂侄子就张罗着买小车,可就是因为去年春节,我儿子从深圳开车回来,夜晚没有车库停放,就停在堂弟家大门外,不知被哪个孩子用石子把车划了个“大花脸”,节后返回深圳,光修理费就花了好几万,因这堂侄子缓停了买小车计划。这也让堂弟下了决心,又一次翻盖了现今带有车库的大门。堂侄子说;“早就看好了一款车,收完麦就把小车买回来。”堂弟说:“往后这日子越过越好,以后大门带车库那可是家家必须的!”

就说五一那天,我在村里转了转,不说没有开回来的车,就说停在村里路边或乡亲门口的大车、小车就有35辆,算起来全村也只有百十户人家,不少乡亲也已在大门旁盖起了车库。我的左邻小飞,他去年就开上了小车,我的右舍是姓段的兄弟,今年五一,他的两个儿子一人一辆车开回来了。看来堂弟的话是对的,以后带车库的大门真是“家家必须的”!

听着堂弟的话,看着堂弟家高大漂亮的大门楼,真是让我有好多感慨。这前后算起来,堂弟家已经是第五次折腾大门了。相比前几次,他家的大门真是越折腾越好,越盖越气派。我分明觉得,堂弟家的大门就是一个阔大的窗口,不仅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他们一家由穷变富的过程,也见证了全村乃至全国广大农村改革开放40年来的历史性巨变。

坐车的记忆

朱合顺

车是时代的印记,车是经济发展的坐标,车也是一个人身份的象征。我一生坐过很多车,如自行车、马车、四轮车、小轿车等。坐不同的车感受也不一样,有时羡慕,有时自豪,在我的心中都留下深深烙印。

我出生在平舆县李屯镇前岗村小朱庄。在上世纪70年代,全村200多户人家中仅有3辆自行车,且有自行车者均为当地工作人员。见到他们骑着自行车潇洒自如的神态,人们都投去羡慕的目光。当时,自行车是农村重要的交通工具,如果谁家来了骑着自行车的客人,都会引来成群人围观。看到别人骑自行车我心里也是痒痒的,逐渐产生了骑自行车的愿望。当时我所有亲戚都没有自行车,令我很沮丧,因为一般人家是不会借车让你学的,为了实现骑自行车这个夙愿,我经常到有自行车的朱好家帮助干些体力活,时间久了赢得了他家人的好感。一次,我壮着胆子找朱好商量借自行车到汝南县城办事,朱好毫不犹豫地将自行车借给我,我推着自行车欣喜若狂。当晚便趁着月光学了起来,摔倒后爬起来,爬起来又摔倒,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摔打,我学会了骑自行车。第二天凌晨,我便骑着自行车赶到汝南县城,在县城兜了一圈什么事也没办,就是为了学骑自行车。当我骑着自行车到家时,同龄人都惊奇地问我,你什么时候学会骑车的,我却笑而不答。

马车,顾名思义就是用马拉的车,实际上也有用牛拉的。1972年初,我村花450元买一辆马车,村里有三匹马一匹骡子,骡子驾辕马拉套,是名副其实的马车。马车担负着生产队肥料及粮油收割运输任务,谁家儿子结婚、女儿出嫁也是用马车接送。每天早晨,赶车人在空中“啪啪”两声响鞭,随后便听到马蹄声和铃声,这是在告诉人们马车已经出发了。马车有时是往地里运土肥,有时是从地里往场面里运庄稼,运庄稼时需要几位强壮男劳力随同装车,运土肥时需要两名男壮劳力往地里扒粪。我身体较强壮,经常被派跟随马车干活,坐车的机会也较多。当时农村都是土路,路面凸凹不平,坐在马车上颠簸得非常厉害。尤其是空车时,随着马匹的狂奔车辆也在起舞,对于爱刺激的年轻人来说也是难得的狂欢。一次,我随车到汝南县溱头河拉沙子,当时溱头河坡长路陡,装满沙子后爬坡时,几次往上攀爬都失败了,还差点酿成车祸。就在我们束手无策时,溱头河的群众闻讯来了10多人,他们不要任何报酬帮助我们把车推上岸。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的春风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动力,也加快了车辆更新换代的步伐。马车这个集体生产的运输工具退出了历史舞台,小手扶、四轮车成为农村的主要生产运输工具。1984年,我村有四轮车45部,农业机械化的普及大大提升了农村的生产效率和生产效益。大集体时农村麦收季节,天气好了也要20多天,天气不好的话时间会更长,现在夏收夏种只需5天至7天时间。大集体时小麦亩产最多只有100多斤,现在小麦亩产平均都在900斤以上。我虽然在县城工作,但家是农村的,空闲时间也回家帮弟弟干些农活,偶尔坐一下弟弟开的四轮车。坐在四轮车上我浮想联翩,现在农村生产环境与过去不同了,现在没有生产队干部的训斥声,但群众干活的劲头足了,心情好了。

我从部队转业后有幸到县委机关工作,在组织的培养教育下也有了进步,成为县直单位的负责人。单位添置了小轿车,作为单位的一把手外出开会或出差都能坐上。坐着小轿车行进在高速公路上,行进在繁华的闹市中,幸福感、自豪感溢于言表。每当此时,学自行车摔跟头,坐马车、四轮车遭颠簸的情景就在脑海里闪现,似乎在告诉我要珍惜幸福,不忘过去,肩负使命,努力工作。正因为如此,在领导岗位工作的10多年里,我都尽心尽力完成领导交给的任务,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

退休后也时常回家看看,每次回去都有新的变化。全村有四轮车40多辆、电动车60多辆、小轿车10多辆。路面硬化整洁,房前屋后美化,呈现一派欣欣向荣景象。有诗为证:路面硬化织成网,房前屋后飘花香。轿车悠闲绕村转,电车四轮连成片。

乡村草垛

赵从清

没有在农村生活过的,可能不知道草垛是什么。其实,草垛对于从小生活在农村的人来说,是极其平凡、最普通不过的东西了。咱们国家幅员辽阔,因耕种的粮食作物不同,农村的草垛有麦秸垛、玉米秸垛、水稻秆垛。就是收割了小麦、玉米和水稻后的植物秸秆,农民们把这些晒干后的秸秆集中堆放在一起,堆成像一座蘑菇云的小山包,主要用于牲畜的饲养及农家烧柴火做饭。于是,农村一道风景线就形成了,房前屋后就有大小不等的草垛。

远远望去,这些草垛就像刚出土的蘑菇,在淡淡的晨雾和炊烟的缠绕下,若隐若现、如诗如幻。童年的草垛好像是我们的安乐窝。此时,草垛里最多的就是我们这些孩子,一个个放学后都钻到草垛里玩捉迷藏。孩子们分成几组,双方轮换着捉迷藏,而最佳藏地就是草垛里。待一方找到另一方后,给对方脸上贴上纸条。而双方为了不让对方轻易找到,往往藏在草垛最深处,有胆大的孩子竟爬到数米高的草垛顶端。记得有一天晚上,我和几个孩子捉迷藏想躲藏在草垛最深处,结果竟把草垛弄倒了,把我们几个孩子全压在里面,大人们得知后立即施救,否则就会有生命危险。还有几次,捉迷藏的孩子从草垛顶端摔了下来,好在农村都是泥土地,并无大碍。

那个年代的草垛,不仅是孩子们的最佳“游乐园”,有时还是临时“避难所”。一些不听话的孩子挨父母打后,往往晚上不敢回家睡觉或给父母赌气,于是就躲在草垛里睡上一晚。有一天晚上,父母忙完农活回家天已经黑了,而我却又饿又瞌睡,竟躺在草垛旁边睡着了,感觉稻草柔柔的,还以为是睡在母亲的怀里……

而平常,农村的草垛里还时不时会出现一堆蛋,鸡蛋、鸭蛋、鹅蛋都有可能发现。农村的家禽一般都是散养,而这些家伙也很会选地方,常常背着主人在松软隐蔽的草垛里下蛋,少则几个,多则十几个。猪、狗、猫等牲畜也时常卧躺在草垛旁晒太阳或避寒,而到了深秋和冬季,一群群小麻雀为了避寒,纷纷飞到靠树旁的草垛上,有的还做起窝来,一些孩子夜里用手电还捉了不少麻雀。连老鼠也喜欢钻进草垛深处繁衍后代,待草垛全部用完后,草垛的底部会有很多老鼠,甚至还有一窝窝小老鼠四散逃窜,此时猫们趴在四周,一个个消灭掉。

小时候,我们几乎和草垛捆绑在一起,草垛是我们淘气的房子,是我们游戏的天堂,那童年的玩耍和乡愁,还有母亲的唠叨,都被我们藏在这松软的草垛里……

长大了,我离开了家乡,先到外面上学,后到了城里工作,与草垛的距离渐渐远了,但对草垛的那份感情依然还在。改革开放后,每次回老家,我发现草垛越来越少了。乡亲们告诉我,现在乡村用作役使的牲畜基本没有了,再把秸秆堆垛起来已没有意义。至于做饭柴火,现在都改用电磁炉、液化气了。

改革开放40年的今天,乡村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片片的花草树木,一幢幢的别墅洋房,一座座的高楼大厦。乡村变化了,变美了。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在线投稿
CopyRight 2009-2016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驻马店网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豫ICP备120237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