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侯伟峰 通讯员 李新
找到李建刚时,他正在地里清理刚罢季的梅豆茬子。“今年的梅豆行市比较好,最高卖5元一斤,最低也卖1元一斤,这一块地的梅豆我卖了1万多。”李建刚笑呵呵地说:“我得赶时间把地整理出来,搭建塑料大棚,种上丝瓜和豆角,赶到年前节后上市,能卖个好价钱。”
李建刚家住泌阳县花园高新居委会岽子营组,2015年8月,他和妻子双双惨遭车祸,他妻子因伤情过重,右手臂截肢,右腿骨折,造成二级伤残,丧失了劳动能力。他本人也在事故中身体多处骨折昏迷2天,住院4天后主动放弃治疗,至今由于左锁骨粉碎性骨折没有得到及时治疗,左手仍提不起30斤以上的东西。因肇事车辆逃逸,事故过后,一家人背上了40多万元的沉重债务。
为了生计,李建刚学会了种菜,受资金限制,种植规模小,全是露天蔬菜,靠天收不稳定。“老婆虽然保住了一条命,但吃饭都要人喂,两个孩子上学,我也不能出去干活,只能在家种点菜到街上卖。”李建刚回忆当时的情况。
2016年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成了李建刚人生的转折点。在政府的帮助下,他的蔬菜种植规模得到扩大,蔬菜种植步入正轨,在经营自己和哥哥家的菜地的同时,他还租赁了别人家的几亩大棚。“种菜不但是力气活,而且还是细密活、苦活、累活,一年四季在地里,早上2点多就得起来向外兑菜,别人不愿意干咱才能挣钱。”李建刚说。
利用每年1000元租来的大棚,李建刚开始搞四季菜种植,小白菜、苋菜、波菜、生菜轮流种、套着种。李建刚形容当时的生活,除去照顾自己妻子的时间,就是在大棚、在菜地、在送菜的路上。自从租赁阳光棚,原本为养家糊口的种菜经营方式成了他脱贫的有力支撑。尝到甜头的李建刚,不但租赁别人闲置的大棚,也建起了自己的蔬菜大棚。在探索中,他根据市场需求种植新品种,收益颇为可观。“别人在这个时节,已经闲了下来。我现在有了大棚,可以种植反季节蔬菜,这两年的冬季可忙活哩,进账也不少。”李建刚说。
蔬菜种植步入正轨,年收入可达数万元;女儿大学毕业开始参加工作,为家里增砖添瓦……通过勤劳的双手,李建刚还清了40多万元的债务,一家人顺利脱贫。
花园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史山会介绍说,扶贫不单单靠“输血”,更需要贫困户自己“造血”,李建刚的行为正是如此。看到李建刚蔬菜种植收入可观,村里不少贫困户开始向他取经,着手蔬菜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