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马店日报数字报

2018年12月12星期三
国内统一刊号:CN41-0017
放大 缩小 默认

话匣子

发布时间:2018-12-12 08:52:01  

朱乃洲

很多年前,农村人想了解国家大事获得各种信息,主要是通过挂在墙上的“话匣子”。“话匣子”就是有线广播。每天早中晚广播一响人们就知道是几点了。广播快结束的时候,气象站会播放天气预报,这对于农民来说是最重要的信息,一到这时,几乎所有的人都认真倾听。

那时,广播节目也简单,除了转播中央电台的新闻,就是省、市电台的新闻和地方新闻,有时还会播放地方戏、乡村文学等小节目。我是个很喜欢听广播的人,什么样的节目内容都喜欢听。吃饭的时候听,睡觉的时候还要听。每天晚上广播结束了,我还余味未尽。所以,那时我就很想有一台收音机,尤其是看到有人拿着收音机听着歌,我真是羡慕不已。可那时家里没钱,不敢跟父母要钱买收音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当时我家分到了十亩地,第一年种粮食和棉花就喜获大丰收,收入一千多元,不仅还清了亏欠集体的六百多元的债务,还余下了五百多元。家里有了余钱,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买了一台小收音机,因为收音机的确比墙上的广播喇叭好,想什么时候听就什么时候听,想听什么节目就听什么节目。有了收音机,我既能方便了解国家大事,又能学习到致富科技知识。我还通过农村节目学习了蘑菇种植技术,帮助我发家致富。收音机成了我的好朋友。

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中期,生产队里有户人家买了一台14寸黑白电视机,因为是稀奇物,每天晚上这户人家就挤满了看电视的人,时间一长人家都感到厌烦了。于是,我们家在1985年也买了一台黑白电视机,而且是让人从上海买回来的凯歌牌电视机。那时候电视台很少,除了中央电视台就是省、市电视台。市电视台也只是插播一下新闻节目,别的都是转播中央电视台和省电视台的节目,尽管如此,人们看电视的兴致不减,就连广告也看得津津有味。不过,那时候对于看电视的人来说还有一件头疼的事,就是电不正常,一部好的电视剧像《霍元甲》《射雕英雄传》等,大家正看到精彩处,突然电视屏幕一黑什么都没有了。有时是白天有电晚上没电,有时半夜来电,打开电视一看,屏幕上只有“再见”二字。

上世纪90年代初期,农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电视机了,彩电也逐渐走进了各家各户,人们的文化生活变得丰富多彩。每天晚上天一黑,家家户户都关起门来看电视。

进入21世纪,党和政府还大力推进农村的信息化进程,村村通有线电视,村村通互联网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后,党和政府更重视扶持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互联网通到家家户户。五六年前,我们家也用上了互联网,有了互联网,我发现它就像是一个知识宝库,有了它我几乎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简单地说,以前我喜欢从收音机里收听各地的广播电台节目,现在则从互联网上收听广播电台的节目,声音清晰音质更好。我以前写好一封信要买邮票买信封,还要跑好几里路去镇上的邮局才能寄出去,现在坐家里通过互联网就能把信发出去,既快捷又省钱又省力。以前,我在种地时遇到不懂的问题总要向别人请教,也不一定是准确的。现在好了,在百度网上输入关键词一搜索,马上就能知道答案,而且还都是农业专家的回答。互联网的文化娱乐内容更是丰富多彩,电影、小品、歌曲想看什么想听什么样样有。互联网上可以写博客,可以发表自己的言论。我还学会了在网上做生意,无论是什么样的商品,都能在网上找到它的产地、价格、市场上的行情等,既能把别人的东西买回来,又能把自己的东西卖出去。互联网不仅是农民生产生活的好帮手,更是丰富农民文化生活的大舞台。

从“话匣子”到数字电视再到互联网,体现了农民的日子越来越好、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而这一切正是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给我们带来的实惠。辛勤劳动努力奋斗,我们的生活一定会更加美好。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在线投稿
CopyRight 2009-2016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驻马店网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豫ICP备120237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