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星火耀天中
——我市改革开放40年科技创新工作综述
记者
市委书记陈星陪同省长陈润儿、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新友在正阳县调研花生产业。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改革开放40年来,我市科技事业经历了从调整、发展到创新的光辉历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目前,我市建成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1个、国家级众创空间1个、国家级星创天地5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个、院士工作站8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6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众创空间2个、省级星创天地8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3个、省级创新型农业产业化集群1个、省科普示范基地1个、省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1个、高新技术企业125家、河南省创新龙头企业2家、河南省节能减排科技创新示范企业15家。全市专利申请14949件、授权9130件。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1.2亿元。2013年,我市首次参加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工作并被科技部评为全国县(市)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市,所辖8县1区全部通过考核。
市长朱是西到企业调研科技创新发展情况。
创新氛围逐渐浓厚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始终把科技创新工作摆在最重要的议事日程,多次召开高规格会议部署科技创新工作。2016年召开了全市科技创新大会,2017年召开了全市推进科技创新暨全民科学素质工作会议和全市科技创新投入推进会,2018年召开了全市科技创新“四个一批”推进会。2017年8月,驻马店市人民政府与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审查协作河南中心签署知识产权服务合作议定书,设立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审查协作河南中心社会服务驻马店工作站(全省第5个),促进了我市专利导航工作(导科研、导发展、导规划、导招商、导市场)。2017年10月,市政府与省科技厅成功签署了《河南省科学技术厅 驻马店市人民政府工作会商议定书》。市科技局围绕传统优势产业、现代农业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成长性产业发展需求,积极与省科技厅对接,争取更多资金和人才支持,有力推动了我市科技工作的发展。
创新环境显著优化
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驻马店市科技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2011-2020年)》、《驻马店市委、驻马店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创新驱动发展的意见》、《驻马店市科技成果转化奖奖励办法》、《驻马店市“151”科技人才遴选、奖励及管理办法》、《驻马店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市级财政科技计划和资金管理改革的意见》、《驻马店市加快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实施意见》、《中共驻马店市委、驻马店市政府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创新驱动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共驻马店市委、驻马店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文件。2018年,市委、市政府又制订出台了《关于加快产业强市建设的政策意见》、《驻马店市支持企业做优做强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工作方案》和《驻马店市产业创新升级工作方案》等一批含金量高的创新升级“1+N”实施方案,加大了对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支撑力度,激发创新活力。
省科技厅厅长马刚在副市长冯玉梅、市科技局局长胡晓黎的陪同下,到我市调研科研创新发展。
创新体系初具规模
40年的发展历程中,我市在自主创新能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科技服务能力等方面,都实现了新的跨越。一是创新引领型企业快速增长。目前,我市拥有创新龙头企业2家,科技小巨人企业2家,高新技术企业125家,河南省节能减排科技创新示范企业15家,全市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参评企业达102家。近两年,技术合同成交额均突破1.2亿元,增幅全省第一。二是创新引领型平台建设快速推进。目前,建有国家级创新平台9个,分别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个(驻马店市天中孵化器有限公司)、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金凤牧业蛋鸡养殖智能化装备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1个(驻马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国家级众创空间1个(黄淮众创空间)、国家级星创天地5个(平舆白芝麻星创天地、李芳庄精品西瓜星创天地、孺子牛星创天地、鸿发浆果星创天地、豫南椿庄星创天地)。建成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个(市产业集聚区)、院士工作站8个、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19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市级重点实验室10个、省级众创空间2个、省级星创天地8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3个。河南省无抗饲料生物技术院士工作站由中科院院士印玉龙与我市广华集团遂平广源饲料科技有限公司建立。该站研发的“无抗发酵饲料产业化”技术获得2018泰国国王杯“发明者日”展览会金奖。驻马店市农科院建立的河南省小麦抗性遗传育种院士工作站获得2017年度全国示范院士专家工作站称号。三是创新引领型人才队伍逐步加强。目前,全市已有40家高新技术企业与清华大学、中科院、浙江大学、郑州大学等60多所高校院所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引进院士7名、博士后7名、博士160名、各类专业技能人才2000名,并常年聘请150多名专家教授担任企业技术顾问。通过产业领军人才的带领,培养天中科技创新人才79名、河南省创新型科技团队7个。四是创新引领型机构建设加快推进。在市政府的主导下,依托黄淮学院,成立了驻马店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同时还成立了驻马店电子商务学院等6个学院;依托市开发区与清华大学签约成立了驻马店人工智能研究中心;依托上蔡县久久面业有限责任公司与江南大学联合成立了研究中心等。
中科院院士施一公到黄淮学院众创空间调研。
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
近年来,我市共取得科技创新成果1568项,其中86项成果获得省科技进奖,1082项成果获得市科技进步奖,部分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组织实施国家级、省级、市级科技计划项目1815项,争取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376项,获得科技资金支持2.1069亿元。组织实施市本级科技项目1439项,落实市级科技专项资金7857万元。近五年来,我市组织实施7项省级重大科技专项和23项市级重大科技专项,投入省、市财政科技资金4400万元。这些新技术、新成果的问世和科技计划项目的实施,极大提升了农业机械、医药化工、电子玻璃、煤化工、夏南牛、畜禽设备等产业骨干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培育形成了医药、电子超薄玻璃、新能源电动车、特高气输电杆塔等一批在国内具有技术和市场优势的产业。
目前,我市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半挂车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调味品生产基地、全国重要的甲醇和布胶鞋生产基地,研发和创新已居国内同行业领先水平,部分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特别是河南中云创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中科院合作研发的LED超远程探照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被广泛应用于国防军工和治安监控。而在食品、能源煤化工、生物医药、装备制造、建材、轻纺六大支柱产业方面我市也具有较强的研发能力,形成了夏南牛等一批优势产业集群,加快了通用天方、昊华骏化、河南蓝天、中集华骏等一批骨干企业的发展。
科技合作不断拓展
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强科技合作与交流,积极引进省内外先进技术,通过消化、吸收、创新,加快我市技术升级和经济发展。共组织参加了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中国北京国际科技博览会、中国郑州科技成果交易暨高科技人才交流会、陕西杨凌“农高会”等全国性科技活动大会20次,累计完成科技成果交易签约项目90个,签约金额15.85亿元。2013年,在陕西杨凌“农高会”参展项目获“后稷奖”、“后稷特别奖”各1项。2017年,征集技术需求32项、人才需求245名,参加了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开放合作北京推介会,签约5亿元项目1个。利用中国农加工洽谈会这一平台,近五年共征集发布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等180家院校和科研机构农产品加工新专利、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科研成果转化项目1287项,共促成企业与院校、科研院所达成科研成果转化合作意向980个,签约项目620项。2014年,我市成立了中科院河南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驻马店分中心,目前已成功引进转化中科院成果9项,企业投入转化资金3500万元,实现产值3.2亿元。2015年,市政府与郑州大学签署了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同时积极引导各县区和企业与中科院、中国农业大学等100多所高校院所开展科技合作,引进高层次科研人员。院士站院士来我市开展科研活动,带动了我市和建站企业的项目实施、基地建设、人才培养,形成了科技合作的组织化、制度化、长效化。今年,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复明与蓝翎环科防水有限公司签订了建立院士工作站的合作协议,共同组建建筑防水企业中的首家院士工作站,并在平舆建设坝道工程医院建筑防水(平舆)分院及基础工程原型试验场,建成后将成为国内一流、世界领先“原型工厂+云服务平台”一体的工作站。
科技扶贫成效显著
近年来,全市科技系统围绕产业扶持、企业(龙头)带动、基地示范、技术服务、技能培训五大脱贫帮扶路径,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作用,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培育了一大批科技型龙头企业、科技扶贫示范点、农业科技园区、星创天地等,实施了夏南牛养殖、精品西瓜种植、食用菌种植、花生大面积推广等创新项目,带动了贫困户就业增收。目前,全市已有1000多名科技特派员和560名“三区”人才支持计划科技人员下到农村和企业,编写农业系列丛书20000多册,累计培训基层农业技术人员20万人次,实施科技开发项目280个,推广新技术、新成果200项,创建利益共享实体119个,形成龙头企业40家,带动15000户农民从事种、养、加工等领域的科技开发,实现利润1.5亿元,达到了科技“造血式扶贫”效果,使贫困村和贫困户做到脱真贫、真脱贫,为贫困地区提供智力支撑。我市的科技特派员工作和科技扶贫工作都走在全省前列,有力推进了我市的扶贫攻坚工作。(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市委、市政府对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创新人才予以重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