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国安
1971年底,我作为老三届知青从农村返城分配至驻马店镇(现驿城区)财税局。从此,我的工作便与收税联系在一起。几十年来,我亲身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变迁,亲眼目睹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税收工作的巨大变化,深切感到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指引我们走上了国富民强的康庄大道。
见证废止“皇粮国税”
我永远忘不了参加工作第一天的情景。那是1972年1月3日的上午,我们20位返城知青集中在局会议室岗前培训。第一节课使我明白了什么是税收,什么是皇粮和公粮。我的脑海里也由此而牢牢地树立了公民应当依法纳税,农民应当依法缴纳公粮这些概念。
上世纪70年代初期,我市公粮标准为每亩6.5公斤,每公斤折价0.23元。全市耕地1158万亩,应征收公粮7527万公斤,折价1731.21万元,占当时财政收入的30.5%。公粮由财政局负责组织征收。当时财政与税务是一个单位,我们这些小青年每到夏季收缴公粮的季节,便被抽调搞征收。那些日子,真是辛苦、忙碌,又令人难忘。缴公粮的路上,放眼望去,一辆辆拖拉机、人力车、小四轮车等排成长龙,车上装满大包小包的麦子。看到一个个满头大汗的农民,我们这些下过乡的知青打心眼里震撼,更被朴实厚道庄稼人的爱国热情所感染。我能理解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辛苦,也情不自禁产生了真有一天农民不用缴公粮该多好的幻想,然而让人想不到的是,这一天竟然来到了!2005年12月29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十九次会议决定,农业税条例自2006年1月1日起废止。这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这意味着9亿中国农民从这天开始将彻底告别延续了2600年的皇粮国税——农业税。这个古老的税种只有在改革开放取得丰硕成果的今天,在国民经济整体进入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历史新阶段,才能平稳地退出历史舞台。我作为一个在税务战线上工作了30多年的老税务工作者,能亲眼目睹这一事件变革的过程,不能不说三生有幸。
个体经济如雨后春笋
记得当年参加税收工作时,我分配至市区东风税务所。辖区内烟厂属地区局直管,所内重点纳税的是化肥厂和药厂,占全所任务的85%,除此之外有20多个街办和二轻企业。偌大的辖区内仅有8户卖烧鸡的、两户烤红薯的和6户手工业户,全年实现税收17600元。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像一股春风吹拂了冰封大地,个体经济开始逐步发展,到了上世纪80年代初期,个体户的发展出现了高潮。我印象最深的是东风办事处最早的个体饮食户肖贤栋,他原是搬运公司的一个工人,因工伤提前退休,后经工商局批准领取了营业执照。肖师傅以自己当街的一间门面房为场地,专门经营肉丝面,每碗2角3分。他有一手做面的绝技,加上待人和气,生意远比附近几家集体性质的餐馆强。那时,我们和工商所、公安派出所的同志经常加班,到了夜晚,不约而同赶到肖家餐馆吃一碗热腾腾、香喷喷的肉丝面。肖师傅为人厚道、遵纪守法,很快被工商、税务树为模范个体户,成了东风办事处个体户的一面旗帜。一花引来百花开,有了好的发展环境,再加上肖贤栋的典型引路,东风办事处的个体户如雨后春笋,一派欣欣向荣。如今的东风街道办事处个体户星罗棋布。到我退休前夕,已拥有固定工商户855户,经营范围遍及饮食、旅店、加工、运输、建筑、安装、百货、日杂八大行业,2007年实现税收847万元,是1978年的481倍。
民营企业蓬勃发展
如果把个体、民营企业比作百花盛开的大花园,那么这个大花园里开得最鲜艳夺目的花朵无疑是蓝天集团。他的创始人是大名鼎鼎的李万枝。认识李万枝完全是一种巧合,那是1981年的初春季节,所长交给我一封匿名举报信,让我查证落实。被举报人是李万枝,信阳光山人,上世纪70年代到驻马店闯荡天下,几年前与人合伙组建了一个人力车队,从事运输业务,其经营与纳税事宜均由搬运公司负责。当时,市场红砖比较紧张,李万枝偶尔也揽些私活。这封举报信就是举报他偷漏这个环节的工商税。我和另一位专管员经过查证,李万枝平时税款都是由搬运公司代扣足额缴纳,本人所揽私活只是少量经营,按政策应补税和罚款340元。我把查证情况和有关结果与李万枝见面沟通时,这位快言快语具有浓重信阳口音的年轻人爽快地接受处理,并承诺第二天将税款和罚款送到所里。第二天一早,李万枝如数完税。临走向我要了一本税务专业书。初次打交道,李万枝给全所留下了很好的印象。转眼到了1986年,李万枝在郊区周庄办起了一个液化气厂,属我所管辖。我是该厂的税务专管员,由于过去打过交道,彼此的征纳关系处理得很好,李万枝每月都能如数按期纳税。随着用户的急剧增加,该厂的销售额直线上升,逐步成为我所的重点税源。1988年上半年,该厂有几个月的税款欠缴,经了解,得知厂内进货较多,加之部分三角债使资金周转困难。我向局领导汇报,建议对该厂进行税收照顾,局领导随即派专管员进行认真调查,确信该厂有发展前途,属税务部门的扶持对象,按当时的政策和权限对该厂的税款进行了照顾。那是初夏的一个下午,我到厂将这个消息反馈给李万枝时,李万枝非常激动,领我参观了他们的新库房,接着拉我坐在院内一棵大树下,打开了话匣子,讲起了他的身世、创业时的艰辛,又讲起了他的宏伟计划,一直讲到夕阳西下。落日的余辉映照在这个刚强的中年人脸上,他满面红光、手舞足蹈,大有一腔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英雄气概。我深深被他的激情所感染,也为结交这样一个有作为的朋友而骄傲,最后李万枝说:“老兄,你放心,我这个人有志气,懂得感恩,我感谢政策,也感谢税务局。有你们的支持,我一定能把液化气厂办成全市数一数二的纳税大户。”李万枝没有食言,接下来的岁月里,他跑项目,筹资金,聘专家,广结四海朋友,博采八方信息,牢牢抓住西气东输这一契机,终于把液化气厂办成了一个集化工、燃料、百货、餐饮、服务为一体的大型多功能企业。李万枝这个上世纪70年代的人力车夫,作为人大代表走进了人民大会堂,与党和国家领导人一起参政议政,并成为全国知名的优秀企业家。
如果说改革开放给异地他乡的李万枝提供了实现雄才大略的环境,那么改革开放同样给土生土长的王银良搭建了施展才华的平台。王银良是地地道道的驻马店人。家住市区西留庄,三间平房既是他们的住宅又是他们的作坊。现在50岁以上的人都知道,上世纪80年代初,市区风光路南段有一个土产日杂小市场,这里一些生活用品一应俱全。在街道两旁琳琅满目的小商品中,有一个用板车改制的货架格外引人注目。车上摆满了大包小包的胡椒、八角等,货架旁边有一个小石磨,用户选料后,由货主当场研磨成粉,然后包装出售。这个货摊的主人是王守义。他的两个儿子王银良、王铜良常过来帮忙。由于他的货品质考究、价钱公道、作业阳光,生意一直比较兴隆。当时对个体经济在税收上采取高税率和加成征收的方法,为了准确掌握个体户生产经营情况,我们经常被抽调进行典型调查,为税务部门定税提供依据,每到这时,我们就像电视剧中的便衣警察一样,两个人一组选择一个隐蔽场所,锁定目标,将其当天的经营情况暗中记在笔记本上。1981年4月10日,我和商业所丁文龙被分配到风光市场调查王守义经营情况。那天格外晴朗,从上午9时到晚上6时,王守义一共卖出五香粉95包,大茴香、花椒12包,当天实现流水23元。第二天天气较阴,共计实现流水19元,根据这两天经营情况,全月平均流水为655元。之后,我们将调查数据与王守义进行沟通,将其每月营业额定为600元,应纳税30元。时间长了,王银良也和我们成了朋友。几年之后,王守义卖的五香粉改名为十三香。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年轻气盛的王银良再也不甘心小本经营了,他要凭借自己的年龄优势和当时的形势,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我和丁文龙了解到他的心思,便建议他去请教时任税务局局长的岳清杰同志,因为对企业进行支、帮、促是税务部门最本质的职责。岳局长听到王银良的想法,立即表示支持,并明确指出:“十三香要扩大经营,必须从传统的思维观念、经营方法中解放出来,进行现代化的规范管理。首先要解决经营场地问题。”局长话语不多,句句说到王银良心坎上,使他信心倍增。接着,岳局长亲自和老街乡(现老街街道办事处)昝庄村委进行协调,顺利解决了十三香建厂的基建用地。由此拉开了十三香腾飞的序幕。30多年过去了,在王银良的带领下,十三香公司由最初的3人发展成为拥有1600人、占地280亩的现代化管理的新型企业。2017年底,已退休8年的我作为市老科协理事对该公司进行调研,了解到公司当年实现销售额17.3亿元,纳税3.6亿元,其产品远销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尤其是十三香商标成了家喻户晓、长盛不衰的品牌,十三香成为天中大地最亮丽的一张名片。
税收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从蓝天集团和十三香公司的税收增长幅度中,我们看到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这两家企业是一个缩影,浓缩了神州大地千万个民营企业的成长道路,而肖贤栋、李万枝、王银良正是千千万万个改革风云人物的优秀代表。我这个税务战线上的老兵,从一个侧面站在一个税收人的角度,目睹了他们与时俱进、叱咤风云的风采。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开放40年,是波澜壮阔的40年,是惊天动地的40年,也是人才辈出的40年。
我是共和国的同龄人,回顾自己的工作经历,虽未取得辉煌成绩,但在自己有生之年,目睹了延续2000多年农业税的终结,见证了一家家民营企业的崛起。我为自己是共和国的一名“税官”而自豪,更为我们国家日益强盛而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