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张新理 通讯员 郭建设)今年以来,市民政局党组以十九大报告中关于“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要求为统领,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为主线,采取市级引领、县级推动、乡镇(街道)村(居)协作的方法,狠抓落实,保障了脱贫攻坚中困难群众的基本权益,减轻了遇到临时性“不能承受之重”的急难问题。
坚持兜底线、确保低保工作公平正义。该局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信息比对工作。启用市、县低收入家庭信息核对平台,并以此为依托,将所有低保申请家庭和正在享受低保家庭相关的户籍、车辆、住房、社会保险、养老金、存款、证券、个体经营、住房公积金、收入和财产等信息普遍进行了一次比对,对不符合条件的低保对象及时予以清退。在促公平上用力。由市统一部署、县级具体实施、各乡镇(街道)牵头,在村(居)民委员会协助下,以村(居)为单位,对拟新增纳入低保人员家庭普遍进行了一次公开民主评议,所有环节都是在纪检部门监督下进行。在信息公开上规范。采取由市制定低保公示栏标准、内容、规格等,各县区普遍对各乡镇(街道)村(居)低保公示栏进行了一次规范,全面建立了低保长期公示栏电子相册,县区每季度向市级上传一次落实低保公示情况的相册。在强化监督上使劲。将低保工作纳入驻民政纪检监察组和驻村第一书记全程监督范围,坚持严查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结合我市实际,扎实开展低保专项治理活动,对督查发现或群众反映出的突出问题坚持“四个不放过”,即问题找不准不放过、原因分析不透彻不放过、整改措施不落实不放过、成效不显著不放过,形成了监督工作的常态化。
坚持织密网、确保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水平不降低。该局将提高低保标准列入了市政府重点民生实事之首,城市低保标准由2017年的每人每月430元提高到每人每月470元,农村低保标准由2017年的每人每年3210元提高到每人每年3450元,实现了农村低保与扶贫标准“两线合一”;城市低保月人均财政补助水平由2017年的250元提高到262元,农村低保月人均财政补助水平由2017年的142元提高到154元,并按时足额发放;特困供养工作进一步加强,在大幅提高了供养标准的同时,将60所农村敬老院标准化改造提升列入市政府重点民生实事之一,强力推进;为构建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在发挥好低保救助、临时救助、医疗救助、灾害救助、慈善救助等救助功能的同时,由民政部门牵头对兜底保障工作深入调研,拟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入商业保险机制,以更好适应急难类型的多样性、特殊性和差异性特点,确保我市形成横到边、竖到底,困难群众求助有门、受助及时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坚持建机制、确保工作落实不走样。该局建立以党建促兜底扶贫工作机制,着重发挥局属、县区各单位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及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坚持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市统一组织到河南廉政文化教育馆进行参观学习,推进党风廉政建设,达到警戒教育的效果,打造了坚定理想信念跟党走的民政队伍,作风更加优良;以创新促工作,建立了全市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联席会议制度,围绕落实民生工作,下发了《关于发挥社会救助一门受理窗口作用助力脱贫攻坚的通知》,所有乡镇(街道)设立了服务窗口,建立了村(居)委会、驻村(居)干部、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等人员组成的信息员队伍,运用微信公众平台、热线电话、电子信箱等,及时正确处理群众合理诉求,形成了多部门合力工作的良好局面,制定与社会救助有关的困难群众生活保障标准和物价上涨联动机制、兜底扶贫领域信访稳定应急处理机制、各级民政系统班子成员分包责任制度等,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了有力保证。我市民政系统覆盖全民的保障体系已初步形成,同时在省、市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检查评比中得到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