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马店日报数字报

2018年08月06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41-0017
放大 缩小 默认

砥砺三十载 菌业创辉煌

——忆泌阳县食用菌产业28年风雨历程

发布时间:2018-08-06 08:16:50  

□李东升

在我的记忆中,泌阳的香菇生产是自1990年从福建古田引进木屑锯沫袋料栽培开始的,如今已经走过了28年的风雨历程。

泌阳香菇生产由零星种植发展成为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泌阳也由此成为闻名全国的菌业大县。其间,泌阳改进创新的“大袋小棚立体”香菇种植模式,被专家誉为“中国香菇史上第三次革命”。从单一的香菇种植到多品种食用菌类百花齐放、从农民粗放种植到科学化技术管理、从初级产品简单外销到精细化深加工、从生产加工产业链形成到香菇文化相互映衬,泌阳人民走过了28个年头。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泌阳人,我目睹了以泌阳香菇为代表的食用菌产业和产业文化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蓬勃发展历程。

一、艰难创业时期

1998年,我从县直单位调到一个乡里担任副乡长,主抓财税工作,需要经常下到村里收税。当时有个税种叫农业特产税,就包括香菇(食用菌类)。那时候农民穷,人均负担二百多元,种植香菇一年就可以收入三四千元,极大提高了大家的种植积极性。但是技术上不成熟,经常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收入不稳定,也很辛苦。所以听到要交税就相当抵触,我们经常要做细致的解释工作,弄不好还要挨骂。

当时种植香菇是木屑锯沫袋料栽培,需要大量的木材粉碎使用,主要木材是栎树枝干。栎树生长慢,树干弯曲,既不是经济林也没法做建筑家具材料,但却是很好的水土保持林。随着香菇种植户越来越多,山上的栎树林遭到疯狂砍伐,甚至外县的栎树都被大量运到泌阳,绝大多数都流到专门粉碎木材的加工厂,再由他们卖给种植香菇的农民。 

我所在的乡是山区,山上有漫山遍野的栎木林,更成了偷伐的重灾区。偷伐不仅破坏生态,而且还存在偷漏税行为。县乡都很重视,我们乡也由我牵头,组织财政税务人员在香菇备料季节稽查征收。这些车辆大多天不明就上山,后半夜才下山,以躲避处理。我们就在主要路口设岗拦截,有时候明明看到远处山上有车灯,等了半天却不见下来,后来才知道山下有他们的眼线。那时候乡镇也很穷,交通工具只有一辆长江750偏三轮摩托车,半夜天冷,大家就披上大衣坐在摩托车上,饿了吃一口方便面,渴了喝一口凉茶,很是辛苦,就这样斗智斗勇了两年,挽回了不少损失。随着新食用菌品种及用料的多样化,栎木林的需求比例渐渐下降,这项工作才慢慢结束。2006年以后,农业税取消,农业特产税也退出了历史舞台。

由于当时技术落后不完善,大家都处在摸索阶段,也出现了一些让人痛心的事情。香菇棚在冬季需要加温,一些菇农在烧煤加温中不注意通风,出现一氧化碳中毒事件,造成惨痛的教训。一些菌种厂把质量不合格的菌种卖给菇农,让菇农蒙受损失。还有一些菇农在不掌握种植技术的情况下,盲目跟风,无法收回投资,即使这样还是阻挡不了农民迫切致富的愿望。县委、县政府和食用菌管理部门也及时组织技术人员开展了大规模的宣传,并在各个乡镇进行技术骨干培训,在较短的时间内,让菇农提高了技术能力和安全防范意识,防止了生产事故的发生,也增加了经济效益。

二、小蘑菇里大天地

我在县政协已经工作了16年,作为一名老政协,有幸结识了一些食用菌专家级的政协委员,也和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高级农艺师,食用菌专家,县政协八届、九届委员、十届常委禹宗本就是其中一位。

10年前初次见到他时,感到他的形象与身份很不符。那时的他,棱角分明的短发里夹杂着过半的白发,一袭灰色套装,略显佝偻的身材,看上去朴实得和普通农民没有两样,让人诧异这就是选育出20多个食用菌新品种,编著香菇、白灵菇、杏鲍菇、黑木耳、草菇、猴头菇、灵芝、鸡腿菇、灰树花等10余种180多万字科普书籍,先后在《全国食用菌信息》《中国食用菌》《农民日报》《河南科技报》等20多家报刊发表论文30多篇,多次获得省、市农村科技工作先进个人的泌阳县高级农艺师、食用菌专家禹宗本。

禹宗本祖籍河南省泌阳县王店镇,在上海农科院求学两年,1976年毕业后,开始深入农村进行农业领域的科研工作。后来,看到食用菌市场的大好前景,他牵头成立了“泌阳县真菌研究所”,开始致力于食用菌的科研与生产。善不为名而为,功不为利所动。20多年来,禹宗本能耐得住寂寞、抵得住诱惑,立志做大事,坚持不懈从事食用菌栽培的研究、推广,取得了瞩目的成绩和成果,多次受到了国家和省、市领导的亲切接见,多次被国家、省级新闻媒体宣传报道。他表示:“这既是对我工作的肯定,也是对我的鼓励和鞭策。我要倍加谦虚,倍加努力,用小蘑菇撑起大事业,为我国食用菌产业再创辉煌。”

禹宗本曾向我详细讲述了他的经历。他当时在简陋的条件下,查阅了大量的科技书籍,做了很多科研试验,先后选育出20多个食用菌新品种,在农村推广后,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在选育的过程中,他对黑木耳与毛木耳原质体融合育种、黑木耳的袋料野外露地栽培以及姬松茸、灰树花、鸡腿菇、红香菌的驯化栽培和双孢菇栽培养料的二次发酵等进行了专题研究,结合实际操作中的经验教训,编著了食用菌中多个品种的生产栽培技术书籍,同时他还写了多篇论文,总结技术要点发表在报刊上,引起食用菌界众多专家的高度赞誉。先后出版了《泌阳模式代料栽培花菇新技术》《图说香菇花菇高效栽培关键技术》《白灵菇栽培新技术》《泌阳香菇四季高效栽培》等食用菌栽培技术丛书,《中国花菇标准》填补了中国没有花菇标准的空白,获河南省科技成果一等奖。

上世纪九十年代,禹宗本和本地的几位有志之士一起合作,对香菇生产的温度、湿度、温差、原料等因素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使得“大袋小棚立体栽培”的“泌阳模式”在泌阳成功诞生,取得了“南菇北移”的成功,使香菇的花菇率95%以上,产量增幅90%以上,被有关食用菌专家誉为“中国香菇发展史上第三次革命”。“南菇北移”的成功,为整天在地里“刨食”的泌阳农民找到了一条致富路,并使香菇生产迅速发展成全县的支柱产业。为让农民群众切实掌握香菇种植技术,他坚持每年都义务开办培训班,解决种植户在种植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累计培训乡村干部400多人、骨干技术员1000多人、受益农民达20万人,极大提高了农民的科技意识和食用菌产业的科技水平。通过技术服务带动,全县有20多万人长年从事食用菌的生产和经营。10年来,全县每年香菇种植量稳定在6000万袋以上,累计产值60多亿元,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每年可净增近千元,泌阳农民在菇花飘香中踏上了奔向小康的征程。

香菇是木腐菌,其原材料主要是木材,生产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受到原材料的限制,能不能找到一种替代原料发展食用菌?他主动和县内外的食用菌专家联系,认真调查研究,在全县搞起了双孢菇、草菇、金针菇等草腐菌种植试验与开发。2009年,他积极参加由科技局牵头的“食用菌专家服务社”,在全县大力推广草腐菌种植。技术培训上,积极运用自身技术,切实体现“服务社”在农民中牵线搭桥的作用,在全县22个乡镇培训上千人次,达到各乡有总技术员、各村有专业技术员、农户有明白人。

2009年11月份,禹宗本受邀面向全市开设培训班6期,辐射我市遂平、西平、平舆、上蔡、确山、新蔡等9个县区600多人次。培训班刚刚结束,便接到上蔡县委组织部的邀请电话,他撇开手头的活儿,立即赶往上蔡县,给各乡镇的科技乡长、村支书或村主任及种植户共1000多人讲解草腐菌生产技术。如今,在他的指导下,上蔡县10多个乡镇发展草腐菌栽培100多户,年创产值500万元。在各个生产时期、关键技术阶段,通过有关媒体,他经常举办专题知识讲座,让农民群众切实掌握草腐菌生产的关键技术。泌阳县花园街道办事处农民黄杰就是他培训指导扶持起来的种植户,如今,种植草腐菌年收入超过40万元。

为了降低农民的种植风险,起到示范带动作用,2009年他在泌阳县王店镇建立占地35亩、投资80多万元、拥有130个大棚的“泌阳县草腐菌生产基地”,并采取“公司+农户”的方式,带动周边马谷田镇、王店镇、高邑镇、铜山乡、盘古乡、泰山庙镇等10多个乡镇发展草腐菌300多个大棚。对于草腐菌种植户,免费供应菌种,免费进行技术指导,让农民放心赚钱。高邑镇谭园村30多岁的农民节元增,曾经种植过香菇和木耳,但原材料的短缺限制了他的进一步发展,听说草腐菌种植既有经济效益,又有环保效益,便找到禹宗本表达了自己的愿望。禹宗本二话不说,免费给他供应菌种,又手把手传授技术。眼下,节元增的草腐菌种植已经达到80个大棚,年消耗转化废弃秸秆20多万公斤,创产值30万元以上,成为泌阳县食用菌种植大户。每当谈起这些,节元增总说是禹宗本对他的精心栽培才有了他的今天。

目前,禹宗本又注册成立了“泌阳县真菌研究开发有限公司”,真正实现服务群众有菌种研究所、有销售公司、有种植基地的一条龙服务线。不久前,省科技厅处长王备战视察泌阳草腐菌生产时称赞:“找到了新农村建设的对接口,化腐朽为神奇,是点草成‘金’的带头人。” 

这些年的付出,也让禹宗本得到了丰厚的回报。1998年,他主持的“香菇代料培育花菇研究与应用”获省科技成果二等奖;2009年,获驻马店市劳动模范称号;同年,获河南省科学技术成果一等奖;连续两届被评为泌阳县第七、第八批“科技拔尖人才”;2011年,获河南省优秀农村实用人才称号和河南省十佳科技型企业家称号; 2012年,获驻马店市“科技拔尖人才”称号,被任命为“十二五”国家食用菌岗位专家委员会委员;同时,他还是泌阳县第九届政协常委。

自2007年注册成立泌阳县真菌研究开发有限公司以来,他们公司取得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的“植物生产、加工、储存及食品卫生质量”体系认证;具有自营出口、电子口岸报关资格;并和国内外大专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他也多次到国外参加国际食用菌学术研讨会。现在已成为吉林农大李玉院士食用菌重点工作实验室,建有食用菌专业网站,真正实现了更好服务群众的初衷。

三、全面开花结硕果

泌阳自单一的香菇种植开始,逐渐向多品种发展,在全国树立了响亮的品牌,产品畅销海内外。在向外输出产品的同时,技术输出也呈井喷之势。县政协九届委员、现任驻马店市四届政协委员赵留柱就是这样一位代表。赵留柱也向我绘声绘色地讲述了他在泌阳香菇种植技术推广中的辉煌业绩。

赵留柱接触香菇种植是从80年代开始的,当时他姐夫祁建勋率先在全县种植香菇,并推广袋料香菇种植技术,耳濡目染,他从姐夫那里学习掌握了一整套香菇种植技术,并于1991年,投资100万元创办了泌阳县赵留柱食用菌菌种厂,开始了香菇种植的推广工作。

为了保证食用菌菌种质量,确保香菇种植户增产增收,他注重从抓质量入手,严格灭菌、消毒、贮存,保证质量。当时,菇农们缺少技术,他就每天深入乡、村现场指导,从蒸料、装袋、点种、发菌、出菇每个环节都手把手教,帮助菇农搞好香菇种植管理。

1994年和1995年是全县香菇种植的最高潮,群众更渴望学到技术,他就先后到全县各乡镇巡回授课,给广大群众传授香菇种植技术,共讲了2000多场培训课,受益人员有20多万人次,为全县香菇种植打下了坚实基础。

高邑镇谭园村村民谭道海没有技术,种植香菇10多万袋,有30多个大棚,他对其实行蹲点指导,吃住在大棚边,从控温、通风、洒水、划袋、出菇、烘干等每个环节细致教授,使其真正熟悉了香菇的生长习性,掌握了香菇种植技术,从而走上了致富路,年收入20多万元。他用诚信确保菌种质量,用真心传授种植技术,帮助全县20多万群众靠种植香菇发家致富。

1997年至1999年,全国香菇种植大会在泌阳召开,使得泌阳群众种植香菇的热情更高了。随着我县食用菌种植规模和影响的扩大,全国各省、市纷纷前来学习参观。外地客户在购买食用菌菌种的同时,要求他负责其技术指导。于是,他又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授课,先后到山西、山东、安徽、湖北、陕西、河北、辽宁、吉林、哈尔滨、宁夏、兰州等省市义务授课,并现场指导他们蒸料、装袋、点种、发菌、出菇,做好传帮带,培养了无数个香菇种植技术能手,在全国叫响了“泌阳花菇”的品牌,树立了全县良好形象。

有付出就有收获。由于他务实守信,对泌阳香菇种植推广成绩显著,先后荣获省科委颁发的食用菌技术三等奖,驻马店市科委颁发的食用菌技术一等奖。

至目前,泌阳县种菇农户有10多万户,种菇10万袋以上的农户和专业合作社就有50多个,成品菇年产量达13万吨,总产值达13亿元。吸引了浙江、福建、广东等地客商来泌阳常年收购食用菌鲜品,产菇旺季,香菇专业生产日交易额突破百万元。

通过历届县委、县政府和科技人员、广大菇农的不懈努力,泌阳真正实现了由香菇零星种植到菌业大县、由传统种植到机械化生产、由保障内需到出口创汇的巨大嬗变。谁能想到小小的蘑菇,能撬动这么大的“蛋糕”!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在线投稿
CopyRight 2009-2016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驻马店网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豫ICP备120237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