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马店日报数字报

2018年07月14星期六
国内统一刊号:CN41-0017
放大 缩小 默认

“亡羊补牢”与“曲突徙薪”

发布时间:2018-07-14 08:10:17  

石新宇

“亡羊补牢”与“曲突徙薪”是两个成语,前者广为人知,后者鲜有耳闻。前者的本意是羊跑掉后修补羊圈,比喻出了事故再采取补救措施还不算晚;后者的本意是把烟囱改建成弯曲的,把灶旁的柴草移走(以免发生火灾),比喻提前消除可能导致事故的因素,防患于未然。从管理学的角度讲,前者是为达到目标采取的被动行为,后者是主动行为,后者的做法显然要比前者高明。

毋庸讳言,国人有较重的“亡羊补牢”情绪,事故出现后,社会关注的焦点往往是如何善后而不是事故原因,相关单位和责任人更是乐谈善后忌提原因,似乎原因和任何人都没有关系,而善后则可给所有人以交待,必要时还可作为政绩晒一晒。而“曲突徙薪”呢,看不出成绩,你说你的行为预防了事故发生,但事故没有发生,怎么能说你的行为有用呢?这大概就是“亡羊补牢”的知名度远远高于“曲突徙薪”的原因吧。不过,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历史发展到今天,管理在任何一个行业中的重要性都越来越大,“亡羊”之后“补牢”固然是可取的,但毕竟有“亡羊”在先,是遭受损失之后的行为,只有做到“曲突徙薪”,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乃至避免损失。我们不能消极地于“亡羊”之后“补牢”,而要在火还没有着起来之前就“曲突徙薪”。

也许有人会说,不少事故的发生都是偶然的,具有不可预测性,无法做到“曲突徙薪”。其实不然,任何事物的发生、发展都有规律,规律是可以被我们发现和掌握的。规律体现于现象之中,只要我们认真观察、仔细研究相关现象,就能够发现规律,进而掌握规律并准确预测即将发生的情况。《汉书》有语:聪者听于无声,明者见于未形。为什么会这样?就是因为聪慧明智、思虑通达的人善于观察、思考、深辨、细究,从而掌握了事物的发展规律和发展方向,于无声处听有声,于无形处见有形。上世纪40年代,美国著名安全工程师海恩里希在统计、分析了55万起事故的基础上得出结论:每起重大事故背后必有29起轻微事故、300起事故隐患。这就是被广为接受的“海恩里希法则”。这个法则警示我们,重大事故发生之前都是有预兆的,关键在于我们重视不重视一次又一次出现的预兆。遗憾的是,生产领域相当多的事故,正是相关人员对管理漏洞和事故预兆视而不见、养痈成患的结果。

值得欣慰的是,几年前,有人提出了“隐患即是事故”的理念,且这个理念已经被一些领导干部接受。这个理念的实质就是提倡“曲突徙薪”,把安全工作做在前面,在事故还没有萌芽的时候就将其消除。

眼下,气温越来越高,又到了生产事故的易发期和多发期,各级各部门要着力抓好安全生产工作,牢固树立“隐患即是事故”的理念,深入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狠抓各领域安全隐患整改落实,切实健全长效机制,强化基层基础,确保生产安全有序进行。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在线投稿
CopyRight 2009-2016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驻马店网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豫ICP备120237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