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石,母亲是推动家庭和谐建设的主力军。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伟大的母爱精神,传承母爱美德,展现母性光辉,在全社会树立尊重母亲、善待母亲、感恩母亲的良好社会风尚,3月初,市文明委启动了2018年“天中最美母亲”评选表彰活动。经各地各单位择优逐级推荐、市评委会初评,遴选产生了2018年“天中最美母亲”候选人20名,名单如下(排名不分先后)。
张瑞丽,56岁,西平县宋集镇于桥村三组村民。2016年,儿子于恩峰突患高血压肾衰,为尽快挽回儿子的健康,张瑞丽果断决定把自己的一个肾给儿子。2016年7月,张瑞丽在医生的精心手术下取出自己一个肾给了儿子。又经过一个月的治疗,张瑞丽和儿子平安出院。出院后,本不富裕的家庭已是负债累累,还要面临儿子日后5年的高昂抗排斥治疗费用。于是,张瑞丽不顾自己虚弱的身体,义无反顾承担起了照顾处于治疗期的儿子和2岁孙子的重任。在张瑞丽精心照顾下,张瑞丽儿子的病情稳定并逐步好转,儿子近期准备到郑州打零工;她养殖的第一批30头生猪长势良好,每头已有200多斤重。今年3月份,张瑞丽家庭被西平县政府表彰为“立志脱贫户”。
张春花,58岁,上蔡县华陂镇华南小学教师。1985年结婚后,她不顾自己腿脚不便,尽心尽力照顾83岁双目失明的爷爷,一只眼睛失明又身患严重疾病的单身二伯父,还有81岁靠拐杖行走的婆婆的舅公。到了1996年,多病的婆婆行走不便,不能自理,20多年来,她一直坚持给婆婆洗澡、洗脚。张春花多次带领五、六年级的学生到敬老院举行奉献爱心义务活动,在活动中她把老人当作自己的亲人给他们铺床、叠被、洗脚。
张春花就是这样一位身残志坚的普通妇女,也许她不懂得太多大道理,但她用闪光的美德和自己的实际行动谱写了一首首感人的诗篇,诠释了为人媳、为人师的应有之义。
杨小云,53岁,平舆县阳城镇孙鲍村徐洼村村民。自婆婆患病后,杨小云一直在婆婆身边无微不至照顾。肖起名是她公公的三弟,78岁,偏瘫将近10年,平日杨小云侍奉他像对待自己的公公婆婆一样。肖永军是丈夫的弟弟,46岁,天生残疾,不能说话,也居住在杨小云家中,杨小云待他像自己的亲弟弟一样。肖结实是公公的二弟,因为疾病瘫痪在床,平日里杨小云每天6时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去二叔家把他的房间打扫一遍。日夜操劳的杨小云因多年的劳累导致腰椎间盘突出,术后医生嘱咐她一定要休息至少一个月才可以下床走动,然而杨小云放心不下婆婆和一大家子人,在术后的第三天,她不顾医生的阻拦赶紧出院了。在那之后,杨小云便留下了后遗症,如今她落下一身病。2017年12月,杨小云入选中国好人榜。
肖香花,54岁,驿城区顺河街道办事处小陈庄居委会居民。1992年,肖香花的公公突发脑血栓住院,小两口卖了家里唯一还算值钱的几只牲口,又借了不少外债,为了还债只好撇下两个年幼的孩子去外地打工。天有不测风云,丈夫陈喜成被诊断肝癌晚期。她借遍亲朋好友,还挨家挨户借钱,然而一年后,丈夫陈喜成撒手人寰,留下了高额的债务和可怜的老人、年幼的孩子。她为了还债,常常同时打几份工。近20年的操劳,她终于还清了大部分债务,自己也累倒了,然而,在肖香花患病治疗期间,还为同医院的一位身患绝症的孩子捐款2000元,她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影响了儿女,她用一言一行告诫孩子要孝老爱亲、互帮互助、勤奋向上。
韩文燕,48岁,市博爱幼儿园特教教师。为帮助听障儿童学会发音,发准音,她总是把自己的嘴唇贴近孩子的手背,让孩子感受送气音和不送气音,以及气流的大小;常常把孩子脏兮兮的小手放在自己的脸上、鼻旁、脖子上感受声音的振动,找准发音部位;在学习舌根音时,她甚至让孩子的手伸进自己嘴里,触摸发音时舌头的位置。她以幼儿园为家,恪尽职守,把全部的精力和爱给了特教工作、给了孩子们。为此,她甚至忽略了自己的孩子。在爱的尝试中,她一天天改变着自己,她变成了几个、几十个孩子的“妈妈”。她舍小家、顾大家,为特教工作无私奉献的精神深深感染身边的每个人。
齐王社,63岁,平舆县高杨店镇王阁村村民。她的丈夫袁国成2岁时父亲不幸去世,母亲改嫁,撇下他和年仅4岁的姐姐以及常年需要人照顾的叔叔袁小麦。这样的家庭并没有让齐王社退缩,她毅然嫁给袁国成,开始承担起照顾小麦叔的责任。这一照顾就是43个春秋,多少个日日夜夜都是齐王社在独自照料着小麦叔和一双儿女。她坚持每天早起晚睡,每天按时给小麦叔洗衣服、做饭、换尿布,从没有因为家里农活或其他事情让小麦叔吃过一顿凉饭菜。这样一个普通的农家妇女,用43年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她的大爱。
李倩,32岁,市儿童福利院教师。
由于丈夫是军人常年不在家,公公身体不好,有时孩子公公一起生病,她连夜在医院照料,然而第二天仍然按时出现在工作岗位上。
为了提升福利院的整体教学质量,福利院每年都会有外出学习的机会。别人问她:“你家里有两个孩子,而且小的才一两岁,你能放得下家里的孩子吗?”很多时候,她只能通过视频看自己孩子睡着的样子。她说:“整个福利院都是我的孩子。”
孙丽,41岁,市十三香路安居新村居民。9年前,丈夫突然高烧不退,后被确诊为病毒性脑炎,留下全身瘫痪的后遗症。由于丈夫咀嚼能力弱,吃不了硬饭和带叶子的菜,为给丈夫增加营养,让丈夫多吃,她特意做了很多造型的馒头。一次她无意拍照发微信朋友圈,大家看到花样馒头都纷纷想要购买,孙丽的花样馒头在微信圈成了“网红馒头”。
9年时间,孙丽对生活没有抱怨,有人问:“是什么让你坚持?”她自豪地说:“为了让孩子看到妈妈在重压之下不抛弃、不放弃,勇于拼搏的精神!”
代国香,67岁,驿城区蚁蜂镇小邓庄村小张庄组居民。她是丈夫的好妻子,公公的好儿媳,3个妹妹的好嫂娘。寒来暑往,她不分昼夜辛苦劳作,白天在田间地头辛苦地打理着地里的活计,回到家里做饭、洗衣,还要照顾只有一岁多的小妹妹。
时光荏苒,3个妹妹相继长大,她自己一双儿女也渐渐成人,生活也在她的巧手操持下变得有滋有味,她不仅让自己的家庭脱离了贫困,还成了全乡有名的致富能人。
张新红,51岁,市中心医院副主任护师。
30多年的工作生涯中,她一直在临床护理工作第一线,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勤勤恳恳,对工作任劳任怨,与时俱进,特别是在“创三甲”工作中,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作出了积极贡献,出色完成每项护理工作,从一名护士成长为一名护士长。
张新红在2009年和2013年两次被评为驻马店市优秀护士。
杨继莹,46岁,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刘阁街道办事处门庄村村民。女儿两岁时得了一场大病,留下后遗症,从此智力残疾,生活不能自理。家里为给女儿治病欠了不少债,丈夫到城里打零工,她每天忙完农活儿还要照顾老人和孩子。对此,她从来都是任劳任怨,从来没有感觉到是负担。每次有点好吃的,她都留给公公、婆婆和孩子,自己舍不得吃。
家里的一切开支她都精打细算,除了在儿子的教育上,因为她坚信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她希望儿子一定要学业有成,孩子也知道母亲的不易,很努力学习,最终考上了大学,用实际行动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
孙春艳,37岁,开发区“妈妈爱”特教康复中心创始人。
2015年,她创办了“妈妈爱”特殊儿童教育康复中心。面对经济拮据的特殊儿童家庭,她不计成本减免学费,还免费收了两个孩子。虽然房租越来越高、孩子越来越多,仅有4名辅导老师几乎连轴转,可特殊儿童的学费至今没有什么变化。春节期间孩子放假,收入微薄,她义无返顾卖掉家里的汽车给老师发工资。
白晔,49岁,泌阳县第三人民医院医生。
在白晔的婆婆、母亲、孩子心目中,她是一位好儿媳、乖女儿、慈母。在同事、病人心目中,她更是好医生、活雷锋。
白晔从事五官科疾病诊治28年,在泌阳县小有名气,在外地经商务工者、确山及南阳、信阳等市、县也有不少慕名寻医问诊的患者。她还经常为来自各地的贫困患者垫付医疗费,并进行医治。28年来,她医者仁心,医德高尚,享誉一方。
王景,65岁,遂平县灈阳街道办事处高集居委会居民。婚后,婆婆卧床不起,她每天早起给婆婆洗脸梳头,翻身按摩。后来,其丈夫因建筑工地上干活儿时摔伤,从此不能再干重活儿,家庭的重担落在她的肩上。
2006年,已成家的儿子又患上尿毒症,每周透析3次,每个月需5000多元。几年下来,债台高筑,儿媳离婚,又一重担压下。
邻居见她不仅要日夜操劳,还要发愁高昂的治疗费用,私下劝她放弃治疗儿子的病,可是她说:“我能生他就能管他,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在,我绝不能不管他。”
李亚平,44岁,西平县柏城商场家电部员工。2013年,其丈夫因突发心脏病猝死。2014年12月,公公思念成疾,突发脑梗塞住进了医院。她一面工作,一面操持家务,精心照料生病老人。婆婆本来就体弱多病,终日以泪洗面,失去了生活的信心,李亚平经常陪在婆婆身边耐心开导、服侍她。
2016年11月,一场意外雪上加霜,婆婆的左腿粉碎性骨折,住进了医院,李亚平每天先要安顿好多病的公公,再到医院侍奉婆婆的生活起居。看着孝顺的儿媳妇,婆婆不禁伤心落泪:“自己没了儿子,太难为亚平这孩子了。”
原玉荣,51岁,2015年9月被组织选派到新蔡县李桥回族镇狮子口村任第一书记。
她带着“真扶贫、扶真贫”的韧劲,在扶贫路上和时间赛跑,为村里争取到了资金、跑来了项目、兴办了产业。
她“舍小家、顾大家”,把全部精力投入所驻村工作中。如今,狮子口村建成占地15亩的光伏发电站,发展1000亩的生态蔬菜种植基地,建成占地3200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4座,引进河南鑫泽户外藤编、初心钉业等大型企业入驻,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齐全,安全饮水、广播电视、通信宽带实现全覆盖,狮子口村于2016年年底整体退出了贫困村。
闫妮,52岁,汝南县三门闸街道办事处大付庄居委会居民,汝南县闫氏量贩总经理。她婚后不久,公婆因患脑梗塞先后瘫痪在床,从此她挑起了照顾公婆的重任,每天都坚持为公婆端饭喂药、洗脚擦身,直到公婆离开人世。女儿出生时患小儿麻痹症下肢瘫痪,儿子出生后患先天性智力语言障碍,经鉴定为智力二级残疾。她以超强毅力培养孩子学习,女儿获得本科学历,儿子读完初中全部课程。她先办起了副食批发部,后发展壮大为汝南县闫氏量贩,有7个连锁综合超市和13个乡镇分店。汶川地震捐助28万元,捐款30万元用于她家乡危房改造、贫困学生、孤寡老人和贫困户。
夏博,46岁,泌阳县第一高级中学教师。2012年,其父亲生病住院三个月里,她工作之余就去医院轮换弟弟、妹妹,亲自照料父亲吃饭、吃药等,从不觉得苦累。2002年至2014年,她公公因严重的肺病动过几次大手术,10多年间,她和丈夫多次陪同公公往返大城市就医买药,虽然花费几十万元,但她自己勤俭节约,也多方筹资竭尽所能为老人治疗。
孙艳萍,53岁,确山县三里河街道办事处尚庄居委会卫生室医生。
她乐善好施,医德高尚,热心帮助路人;她孝老爱亲,无微不至照顾偏瘫的老人;她教子有方,把“不是亲生胜似亲生”的儿子李俊伟培养成荣登央视春晚、河南省委和省政府团拜会舞台的青年作词人。孙艳萍在三里河街道办事处尚庄居委会卫生室这个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20多年,更是在默默奉献中体现了自己淡泊名利、廉洁行医、本分做人的人格魅力。孙艳萍为十里八村作出了榜样,用她的善良创造了一个奇迹。
周玖凤,72岁,正阳县彭桥乡彭桥村村民。2004年,其大儿媳妇突然患病,经过抢救后高位截瘫。为给大儿媳看病,她的大儿子外出打工,照顾儿媳和6岁小孙子的重担就落在了周玖凤的肩上。谁料祸不单行,2007年,正值壮年的大儿子突发脑溢血去世。
13年里,大儿媳的病情不但没有好转还在慢慢加重,每天6时,周玖凤准时起床做饭,然后一口一口地喂她。当大儿媳需要大小便时,她会叫邻居一起把大媳妇抬起来,每天忙完地里忙家里。周玖凤说,她最大的心愿就是大儿媳妇能好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