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 提高企业项目审批速度
市发改委优化环境服务企业发展
开栏的话:
2017年,全市服务企业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采取强有力措施,持续深化企业服务,涌现了一批服务企业工作先进单位,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为进一步营造良好的服务企业氛围,本报将陆续刊发服务项目建设和企业先进单位典型事例,发扬好成绩,坚定信心、再接再厉,推动全市工业经济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取得新成绩。
本报讯 (记者 黄育南 通讯员 赵 戈)为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服务效能,去年以来,市发改委大力开展全市经济发展环境大优化活动,清理规范行政审批中介服务,简化行政审批手续,推进行业协会商会脱钩改革,对企业负担重的问题大刀阔斧整治,全面清理涉企收费项目,全力为项目建设和企业保驾护航,为我市企业发展筑起了坚实堡垒。
市发改委深入企业进行调研,调查了解企业基本情况和生产运行情况,了解企业在建项目和发展计划,通过走访、座谈等方式了解企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建立企业问题台账,完善企业问题办理机制,针对企业反映的困难和问题,逐一梳理,及时解决,完善相关措施。加强对省重点企业的监测分析,每月定时向省发改委上报昊华骏化、中集华骏、天方药业、白云纸业等4家省重点企业主要指标完成情况和运行分析。同时,建立全市重点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直报制度,从不同行业中筛选出20多家代表性企业,每月对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税收、利润等主要经济指标以及主要工业品价格、全市用电情况进行监测。全年编发12期内部刊物《发展改革动态》,涵盖项目建设、政策研究、经济发展等方面内容,发送至全市部分重点企业。
市发改委在项目审批过程中,加强对项目开工、投资完成、推进进度等情况的跟踪服务,及时协调解决项目推进中的实际问题。2017年,我市33个省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13.9亿元,占年度计划投资的126%;296个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989.9亿元,占年度计划投资的121%,省、市重点项目投资全部超额完成年度目标。密切关注中央和省级资金投资导向,紧盯项目储备工作,精心策划、筛选、申报项目,主动向上级有关部门跟踪汇报,积极争取资金支持,加大资金争取力度。全年共争取中央和省预算内项目110个,总投资24.7亿元。积极推进全市产业集聚区和服务业“两区”建设,目前市产业集聚区、泌阳县产业集聚区晋升为二星级,8个县产业集聚区晋升为一星级,平舆县服务业“两区”晋升为一星级。全市产业集聚区建成区面积123.4平方公里,市级已形成六大产业集群,县级已形成8个特色百亿级产业集群。全市服务业“两区”完成投资121.4亿元,建成区面积7.22平方公里,主营业务收入160亿元。全力助推企业科技创新,2017年为8家企业成功申报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企业成功申报省级工程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
在落实惠企政策上,市发改委加快推进大用户用电直接交易,帮助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截至2017年底,我市有100家企业成功取得电力直接交易资格,其中55家企业参加了直接交易,当年减少电费支出5350万元。组织开展了全市涉企收费专项检查,减轻了企业负担。加强银企对接,保障煤电油气运供给,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国家和省要求取消、停收、降低收费项目和标准的政策在我市全部落实到位,并对全市涉企收费进行了全面清理检查,对国家和省规定有上下限收费标准的,在我市全部执行下限标准。开通价格举报电话12358,24小时值班,受理价格欺诈、乱收费问题。对该下放到县区的审批权限下放到位,充分利用互联网+电子政务系统,将投资项目的审批、核准、备案全部纳入平台办理,做到平台受理、在线办理、限时办结、依法监管、全程监察。对项目的审批事项进行认真梳理,对无法律法规依据、各部门自行设定的审批事项,一律取消;对有法律法规依据、但审批范围过宽或流程设置不合理的审批事项,进一步缩减审批范围,优化审批流程;对同一部门实施的管理内容相近或同一办理阶段的多个审批事项进行整合;进一步梳理完善审批事项申报材料,对无理提供、无需提供的申报材料一律取消,对重复提供、反复提供的申报材料实行部门在线共享。
“今后,市发改委将在服务企业发展实践中对现有各类服务事项进行科学梳理,探索建立一套科学、务实、长效的服务机制。”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将进一步明确产业发展导向,主动谋划更多优质项目列入省重大产业项目库,服务企业发展。积极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全面提高企业项目审批速度,努力营造我市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