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新义
虽然已经立春,前不久的一场大雪还没融化完,竹沟这个古朴而又现代的美丽小镇,却平添了几分诗意。
段留红的提琴厂就在竹沟镇西街。几间门面房的一楼连通着,倒也显得开阔。存料间、制琴间、成品间,井然有序。今年47岁的段留红是竹沟镇匡庄村人,20多年前到北京打工,和当地老乡一起从事提琴制作行业。“我是第一个回竹沟镇开办提琴厂的,现在确山县建起了提琴文化产业园。县城、镇里、村里的提琴厂有好几十家。”段留红说。
看完段留红的提琴厂,他又领着记者来到了另一条街上的又一家提琴厂。这是他二哥的厂子,二哥也是从北京回老家创业的。
车间里有一个火炉,上面烧着一壶水,“吱儿吱儿”地响着,壶嘴儿冒出白气。火炉旁边不高不矮的木凳上,坐着一位看起来六七十岁的老大妈,手里拿着一个鞋垫,“一丝不苟”地绣着,一脸的安详。细如发丝的绣花针牵引着大红的丝线,在日光的照耀下,不时划出一道闪亮的弧线。
“大妈,您这是给谁绣的鞋垫呀?”记者忍不住搬了一个小方凳,凑到大妈身边,欣赏她绣鞋垫。“绣着玩的,给谁都行。留红,要不这双给你吧?”老大妈冲着坐在不远处的段留红说。“这是俺妈,今年84岁了,眼不花,耳不聋,闲着没事儿,就喜欢绣鞋垫。原来我在北京时,俺妈一直跟着我,前年我回竹沟办厂子,俺妈也回来了。”段留红说。
84岁?记者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这位看起来身材瘦小、精神矍铄、手脚利索、耳聪目明的大妈,在记者的估摸里也就六七十岁。当记者提出对大妈年纪的惊叹时,段留红给出了“印证”,说:“是呀,俺妈已经84岁了,俺大姐都已经60多岁了。”
“俺的几个孩子,对我都孝顺,都好得不得了,争着让我住他们家。”老大妈一边认认真真地穿针引线一边说,“孩儿呀,你可能不知道,俺那时候苦呀。我拉扯着几个孩子,山沟里穷得很,吃都吃不饱。现在,多好呀!吃啥有啥,穿的也暖和,住的也宽敞。孩儿呀,这绣鞋垫,锻炼手,锻炼眼力,也锻炼脑子,好处多着呢。人不活动,可不行,容易得病。”
绣花针在老大妈的手里飞舞,鞋垫上的图案也渐渐清晰明朗:一对鸳鸯在清澈的河水里交颈戏水,旁边是张开的碧绿荷叶。
“孩儿啊,你妈今年多大岁数了,身体好吗?”或许觉得记者是个聊得来的“聊友”,或许被记者专注于她绣鞋垫所激励,老大妈和记者拉起了家常。“我妈今年76岁了,但没有您的身体硬实。”“哦,那她哪儿不得劲呀?”“去年生了一场病,出院后不知怎的,有点耳背,听不清楚。”“耳背?我给你说个偏方,可灵呐……”
“孩儿呀,你妈现在在哪儿,有空了带她来,到俺这山里看看,好东西可多呢。在这儿住几天,俺姊妹们一块玩。”“大妈,我老家就在乐山脚下,挨着北泉寺。”“那也近,开了春一定带她来,哈?”“好,好,大妈……”记者临别时,眼眶湿湿的,也记下了和这位可亲可敬的大妈的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