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马店日报数字报

2018年02月02星期五
国内统一刊号:CN41-0017
放大 缩小 默认

豫南绿风灌醉的心灵诗篇 孙友民诗歌集《呼吸》读后

发布时间:2018-02-02 09:13:03  

 □陶秉礼

读罢孙友民的诗歌集《呼吸》,意犹未尽;再品,如嚼橄榄,回味无穷,似有“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之感。这部只有九十多首诗的集子,犹如从豫南大地上吹来的散发着麦禾气息的诗意绿风,充满着浓郁深邃的思悟认知,是在乡情、亲情的氛围中自然溢出的诗意情怀,折射出诗人内心世界的无限愉悦与阵阵疼痛,体现了诗人以小见大、以点透面地域性的诗性特色,是思想美与艺术美的有机结合。

一、浓郁深邃的思悟认知

古人云,文以载道,诗以言志。当代诗人、评论家臧棣也说:“语言不是用来深刻的,它是用来激活的。要想写出生命的深邃,诗歌就必须过深刻这一关。”从诗的本质特点来看,诗歌要有丰富的想象,有形象的语言,但是丰富想象和形象语言的背后,诗歌内涵的深刻、意境的灵动更为重要。诗人无论是描写自然景观还是反映历史题材,无论是揭示社会生活还是抒发个人情怀,都以个人对诗的生命本真状态,用心去感悟、去认知、去生发,本质上是在写他自己。他的诗看似平淡,却蕴含着生命的深邃、生活的真谛,和着时代的脉搏激情而自由跳动。如《豫南五月之歌》《放声歌唱的人》《秋风路过驿城》《劳动里的光》系列组诗等。

在《驻马店的春天和往事》一诗中:“从越国泥泞的云朵上策马上路/八千里飞渡,楚天大开/清明时节的淮水埋不住马蹄上的风/马上疲惫的副尉,那个前世的我/袍子里灌满了星光、风雨和长安的顾盼/所谓一骑红尘,呛得/路上赶考的书生咳声一片/无人知是荔枝来。”诗人用浓墨重笔描写驻马店的历史事件及故事,并把自己融入诗歌情节之中,意在衬托驻马店的春天和未来。“今天,或者明天,一些午后或深夜/成群丽人在宽阔的马路上涌动,笑声飞溅/打湿了花园曲径,和异乡的一颗玻璃心/一阵风,突如其来。刮乱秀发/催促着城市和她们的行走”。诗人巧妙地采用“一些午后或深夜”、“成群丽人在宽阔的马路上涌动”、“刮乱秀发”、“催促着城市和她们的行走”,以及“金属和闪电锻造”、“工业气息的嘶鸣”、“撞痛崭新驿城的耳鼓”等诗句,揭示了时代变化的节奏,一座有着悠久历史充满现代化气息的城市形象跃然纸上。诗人用历史的“马嘶”与今天的“繁华”进行跨时空对照,无疑增添了诗歌厚度与张力。然而诗歌结尾又以“更是为了,曾经的爱和恨”,是我,也是你也是他?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遐想空间。

在《劳动里的光》系列组诗中,诗人写电力工人“把天堂上的光亮,一刹那/接到人间”;写清洁工人“清扫黎明的人/一个黎明,光洁如初”;写农民兄弟“弯下腰,低下头颅,以敬神的姿势/把秧苗栽进你打磨了一个季节的镜子里/风的骨头就渐渐软了,一个黄金秋天就栽齐了”。这些诗句以小见大,以点带面,既显示了作者的诗歌艺术功力,更透露出作者高尚的心灵和博大的精神境界,为作品的思想美插上了坚实的翅膀。这或许是友民在诗海里乘长风而破万里浪的根本所在。

二、肥沃息壤的心灵流淌

大凡优秀的诗人,都有自己的地域背景,都离不开自己的乡土。友民的诗之所以富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在于他有一个自己熟悉并倾注深厚情感的诗意息壤。如赵树理的山药蛋派、孙犁的白洋淀派风格鲜明的地域特色一样,有自己丰厚的创作土壤,源源不断地提供诗歌创作素材,获取诗歌创作灵感,激发昂扬的诗歌创作激情,使他的诗作自觉不自觉地打上豫南地域的深深烙印。他以豫南的一乡一村一山一河,甚至一丝风一滴水,展开一个诗歌的世界,在极小的空间中安置无限的想象,并以此展开对人生、爱情、时代、世界、未来的深层思考。

在《镀亮》一诗中:“6月14日下午,在关王庙贾庄的草径上/我遇到的太阳,正在轰轰隆隆收拢翅膀。”诗歌聚焦在6月14日的“下午”,在关王庙贾庄的“草径上”,这个时间再平常不过了,这个地方再小不过了,但却既集中又细腻,接着诗人以自己熟悉的甚至亲身经历过的生活展开诗作。“一些光,落在刚刚破土,有凌云志/正在向天空一毫米一毫米挺进的玉米苗上/另一些光,落在一个在田垄上疾走着/怀揣一台梆子戏,一边走,一边唱/一边为新苗喷洒液体的农人的头顶上”。俨然一幅豫南乡村田野、民俗浓郁的自然风景图,同时又自然而然地赞美了农人的辛勤劳作和愉悦的心情。

在《豫南寒风》一诗中:“练江河在寒风中持续消瘦/疼痛着,悄悄准备春汛的事情。而村庄岿然/有人已经在老屋里拾掇捆绑北风的绳索。”这首诗以一条小河着笔,写豫南的寒风,豫南的冬天。“立冬前后,大平原上的树纷纷脱下盛装,洗净身体/第二天清晨,所有的树上定会结满北风”。多么贴切自然,想象丰富,且文笔干净利落。“此时的豫南,很少有这地火烤不热的灵魂”,使人在寒冷中感到温暖。“一阵大风,把绿衣邮差从远方刮来”,又预示着春的希冀和对美好的向往,给人以朝气和力量。

在《麦芒围困的故乡》一诗中的“五月芒种,金陵在送花神,徽州在安苗,岭南在煮梅/豫南大地在上演草木皆兵的大戏/金麦芒黏附意念炽热的围困/是故乡的缩命,亦是世世代代的福祉”,与《解放大道》一诗中的“回到我们世世代代的村庄,才叫解放”,同样把诗歌的视角和触觉融入故乡气血的内在脉搏,既是与自我心灵的对话,又是与故乡这片热土对话交流,折射出诗歌地域性的本能特色与情节。

三、自然溢出的诗意情怀

英国诗人华兹华斯说:“一切好诗都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情感是诗歌创作的动力,更是诗歌活动的原创力。友民的诗也不例外,他生于斯长于斯,对这片热土和这里的父老乡亲、同伴、同事,产生炽热的深厚情感,体现在他的一首首诗中。

《母亲生命里的七天》《父亲生命中的两个动词和一个名词》《梦记:奶奶的空烟囱》《祭亡灵书》等诗作,情真意切,既是亲人骨肉情感,又是灵魂深处释放出来的人间大爱,情感充沛却不浮躁,情感浓郁却不张扬。《给母亲打电话》的诗中: “1951年老家池塘边乌柏树的枝叶/与今年你的灰白长发一起飘动/成为驻扎在我天空里许多年的一场风/我知道,流水冲积的病灶/深沉地凝结在你的心口。”诗作看似给母亲打电话,实际上是抒发心中对母亲的深切挂念。这种思念蕴藏在梦里,蕴含在心头,是心中永远不挂掉的“电话”,只一阵风就把我冲得“长长地,沉默不语”。此时无声胜有声,言有尽而意无穷,多少语言在此也显得苍白无力。

作者是一位真情诗人,同时他又是一位具有纯正品位的真情的公安诗人,他的情与爱毫无吝惜地泼洒在橄榄绿的枝叶上。在《橄榄林的春天》一诗中:“一朵,又一朵/一直有警花在灿烂地开放/绚如云霞,在寒水之上/在铁锁生锈的地方//一阵风,穿过往昔的栅栏/吹动肩上的橄榄枝/绿意和暖意就蔓延开了。”诗人用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借对自然的寒冷与春天的描写,赞扬了公安民警以自己的无私奉献精神,装订三月的绿叶日子,给人们带来的“绿意和暖意”。并以“在冬天让人民看到花朵/在阴郁的日子让人民呼吸阳光/这才是,警营里/春天的实质”。抒发了诗人的情怀,职业的情怀,为民的情怀,无疑提高了诗的层次,增加了诗的厚度。

作为一位性情诗人,他毫无保留地把自己融入诗中。正如英国诗人弥尔顿所说: “谁想做一个诗人,他自己必须是一首真正的诗。”《在宿鸭湖遇过客》一诗中:从“之于宿鸭湖,过客而已”到“之于一个省,又一个省,过客也”,从“之于日月星辰,过客也”到“之于无限,过客也”,到诗的结尾“宿鸭湖,你我亦过客也/你我去往天堂的路当从何处启程”。他是一个看到了时间和空间呼吸的诗人,把自己的情感、人生乃至生命融入万物宇宙之中,实现了诗人自己是一首诗的转身,读来别有洞天。

四、新颖独特的艺术特色

诗歌是美的文学,是文学的精华。正如高尔基所说:“诗,是文学的最高形式。”诗歌创作,需要有诗性思维和诗性智慧,需要艺术的敏感。我国著名诗人屠岸说,如果没有敏锐的艺术感受力和新鲜的艺术表现力,很难成为诗人。仔细阅读诗人创作的一首首诗歌,认真品读诗歌中的一行行诗句,耐心品味诗句中的一个个字词,你会发现,其诗艺术表现力新鲜,在蕴含深刻的思想内涵之中,释放着诗歌艺术的诱人魅力。

在《月光记》的诗中:“在蚂蚁山,我曾身背月光赶路/一生中,肩膀上从未有如此清朗//我过河时,月亮扑通一声跳进水里/我上岸了,它又跳回我头顶/当我回到家里,它就一直等在窗外/不知何时,它又像水一样淌在我的梦中/把那里堆放得隔夜之物/冲洗干净。”月光是个内涵丰富的词汇,文人尤其诗人有写不完的话题,抒不尽的情怀。在这首诗里,作者背着“月光”赶路,是那么“清朗”,连月光下的影子都在前面引领我,构成了灵魂、身体与霁月的古典关系,即使“我”过河、上岸、回家,甚至在梦里也形影不离。一句“冲洗干净”,形象地赞扬了月光的纯洁温柔,说明“月光”在诗人心中的地位。诗中“身背月光”、“扑通一声”、“跳回我头顶”、 “等在窗外”、“淌在我的梦中”等词汇的巧妙运用,简直把诗中的“月光”写活写神了。这首短诗自然、贴切、形象、拟人,一步步推进,一层层深入,既描写了美好月色的画面,又艺术地完成了诗人与月光的心灵对话,充满了诗情画意。

诗人把许多优美的诗句献给这片土地,可以说是篇中有佳句、有奇语、有妙词。这是诗性的智慧词语,为作者的诗作插上了艺术的翅膀,吸引感染着读者。“去一棵草的内心听水行,去一只鸟的眼里看云起”,“五月在天空奔跑,成片的新绿在撤退”,“早前,一排排杨树在秋天的商店里购买黄金”,“水坑里蛙声,把一场雨喊来,又把它吵走”,“刮走京广铁路一个小站上的孤独和汽笛”,“半山羊,在山的皱褶里轻轻呼吸”,“翻过二月就能抵达的春天被舔走”,“落在三月槐花的忧伤上,她感到了从未有过的遥远”等,从这些诗句中我们不妨看出,他的诗具有新颖独特的创造力,丰富磅礴的想象力,语言文字的敏感力,诗意丰美、气势恢弘,深沉悲悯、笔力雄浑,妙语迭出、技巧圆润,这或许是人们喜爱友民诗歌的由衷理由。

清人袁牧在《随园诗话》中说:“美人之光,可以养目;诗人之诗,可以养心。”纵观友民的一首首诗,一如豫南绿风吹开的一朵朵鲜花,更似诗人私藏的一个个“美人”,既可养目,又可养心。总之,读友民的诗,可以在丰美的土壤里叩问生命,可以在心灵的启迪中感悟人生,可以在深邃的思考中开启智慧,可以在优美的诗篇中享受艺术。愿诗人在豫南这片肥田沃土上继续耕耘创作,奉献出更多思想美与艺术美俱佳的优秀诗篇,在中国新诗百年诗坛上结出更加丰硕之果。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在线投稿
CopyRight 2009-2016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驻马店网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豫ICP备120237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