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沃土显风华
——记西平县蔡寨回族乡冯老庄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徐冬松
记者 杨晓晖
面对组织的重托,他不敢懈怠,面对群众的期待,他竭尽全力,驻村以来,他抓班子、跑项目、谋发展,用真情和汗水赢得了当地群众的信赖和喜爱,用行动和付出诠释了一个党员的责任与担当,他就是市政协派驻西平县蔡寨回族乡冯老庄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徐冬松。
从机关到驻村后,徐冬松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学习,除了学理论和政策,还与村干部座谈、召开村“两委”班子讨论会,虚心学习农村工作的方法和经验。徐冬松常说:“我是农民的儿子,农村就是我的家。”入村后,他走百家、访千户,与群众面对面交流,熟悉乡规民俗,了解村情民意,很快对村里情况了如指掌。结合冯老庄村实际,他提出了“以建强基础组织为核心,以联系服务群众为关键,以落实基层四项基础制度为保障,以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重点,扎实推进各项工作”的工作思路。
抓党建,强基础,提高村“两委”服务群众、发展致富能力。徐冬松通过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推进村室建设等措施,使村“两委”班子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大大增强,村干部“三带”能力不断提高。同时,精心培养发展新党员2名,预备党员1名,入党积极分子5名,为基层党组织补充了新鲜血液。
抓精准,助脱贫,把“精准”贯穿到脱贫攻坚全过程。徐冬松严格落实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退出机制,抓细做实脱贫攻坚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为摸清贫困户底数,他挨家逐户调查走访,召开群众代表座谈会听取意见,严格采用“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把真正的贫困、困难的群众选出来,对不符合条件的坚决予以清退,精准度提高了,群众的满意度和认可度也上升了。为做到精准施策,他逐户走访困难户,摸清他们的生活状况、思想动态、致贫原因、脱贫愿望等,并协同帮扶责任人研究情况,找准对策,针对不同家庭状况,为34户贫困户分别制定帮扶措施,让困难群众看到了美好生活的希望。为确保帮扶实效,他争取项目扶持,引进渔具加工企业进村办厂,与贫困户签订用工合同,让他们在照顾家庭的同时又增加了收入;为让困难群众分享政策红利,他既当宣传员又做办事员,多次帮助贫困户办理有关手续,让他们及时充分享受到教育、医疗、社保等惠农扶贫政策救助,实现了全村建卡贫困户“两不愁、三保障”目标。此外,为破解贫困群众家庭经济收入单一难题,他积极组织就业技能培训,有贫困人口15人转移就业,人均月收入在2500元以上,为贫困户稳定脱贫打下了坚实基础。
抓民生,促发展,怀着对群众的真挚感情办好事实事。驻村以来,徐冬松先后争取项目资金400多万元,硬化村内道路6公里,实现了家家通水泥路;为村里安装太阳能路灯照明设备56盏,极大方便了群众的出行;争取电力部门资金230多万元,安装变压器16台,保障了群众的生产生活用电;实施人居环境整治,对村内的坑塘进行清淤和治理,配备保洁员8名,栽种风景树2000多棵,打造了宜居生态的居住环境。为改善当地生产条件,他积极争取水利部门支持,打田间机井14眼、建桥2座,实现了岗坡地旱能浇、涝能排;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他多方协调资金,在村里新建健身游园1个,安装体育健身器械价值4万多元,并新建了群众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文化广场、篮球场和文化书屋等设施。为让孤寡老人得到关爱,他坚持经常性走访慰问,个人先后拿出3000多元实施帮扶;对行动不便的老人,他多次主动跑腿代办,让他们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政策温暖。
驻村工作中,徐冬松依托单位,联系市政协委员到村开展献爱心活动,先后慰问贫困户90多次,累计捐款捐物3万多元;争取政协委员企业支持,为3户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联系爱心企业,捐赠康复医疗器械、净水机、空调等;联系社会公益组织与村内5户贫困户对接,对5名儿童进行“一对一”帮扶;协调残联为村内残疾人解决轮椅4个,申请残疾儿童救助资金2万余元……在他的奔走谋划中,一个个民生工程、一件件惠民之举不断在冯老庄村开花结果,落地生根。
寒来暑往,风雨无阻,一路走来,徐冬松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认真践行为民宗旨,时刻心系困难群众,用自己的行动展现了新时代驻村第一书记的砥砺前行,不负使命的责任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