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樊粹庭豫剧文化发扬光大
——市樊粹庭豫剧文化促进会一届四次会议暨研讨会侧记
□王 申迪 生
驻马店市樊粹庭豫剧文化促进会(以下简称促进会)成立两年了,为研究樊粹庭豫剧文化搭建了新平台,为本地文化繁荣创建了又一块阵地。为了总结促进会成立以来的工作,进一步开展有关樊粹庭精神的研究与传承,促进会一届四次会议暨研讨会于1月20日举行。本次会议由樊粹庭故里驻马店经济技术开发区主办,促进会承办,黄淮学院天中历史文化研究所、驻马店报业集团文化艺术发展公司协办。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新局、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单位负责人和专家学者共计78人参加。
工作成绩亮点多多。这次会议听取了促进会常务副主席张宪彬作的2017年度工作报告。报告指出,2017年,促进会的亮点多多,成效显著。最为突出的是,参与协办在我市举办的河南省第十四届戏剧大赛暨新创剧目展演活动。全省进入决赛剧目43台,其中我市参赛新创剧目5台,全部进入决赛并获得较高名次。市演艺中心《皇家驿站》、驿城区豫剧团《嫂娘·大娘·亲娘》、新蔡县豫剧团《绿波楼》等新创剧目荣获文华大奖;上蔡县豫剧团《蔡桓公》、正阳县便民豫剧团《春桃》等新创剧目荣获文华优秀剧目奖,并分别斩获诸多单项大奖。在我市参赛剧目的创作中,促进会起到了关键作用。促进会的很多理事会成员,如二级作曲陈领,市演艺中心主任时运现、书记牛洪涛、导演王小更,驿城区豫剧团杨伟,上蔡县豫剧团张炜等,分别参与了4台参赛剧目的主创工作;编剧周明理,参与创作的《皇家驿站》、《大山的儿子》、《春桃》、《绿波楼》4台剧目,其中3台荣获文华大奖,1台荣获文华优秀剧目奖,创我市参加省级戏剧大赛各种奖项的新高。在大赛过程中,促进会的常务理事王申、时运现还参与了大赛组委会演出组、宣传组和票务组的工作。43台剧目,观众几万人,作为协办单位,每张戏票上都印有促进会的名字。这对促进会的工作无疑是一次最好的宣传。大赛期间,促进会成员共写剧评22篇,有7篇先后发表在《驻马店日报》和《天中晚报》上;他们所撰写的有关大赛信息在各种网络媒体发表180多条。
促进会的工作成绩还体现在戏曲推广上。主要有两点,一是关王庙乡戏曲文化建设。举办樊粹庭戏剧文化知识讲座,协助乡党委、乡政府谋划豫剧小镇建设,全力支持该乡申报省级“戏曲之乡”。把关王庙乡打造成具有独特文化元素、全国唯一的豫剧文化小镇、最大的豫剧文化中心。二是以促进会秘书长潘迪生为代表,积极参与了骏马河畔戏迷一条街活动。如今这里每天成群结队的戏迷们轮番演唱,热闹非凡。据一次抽查所知,骏马河畔演唱场所达33处,自愿前来操弦的、唱曲的、看戏的每天有6000多人,成为驻马店一道亮丽的戏曲艺术风景线。各县区也学样有样,2016年底统计,全市戏班达224个,参与戏迷活动的艺人9000多名,为活跃和丰富城乡人民日益增强的文化生活起到了重要作用。
今后工作思路明确。这次会议期间,樊粹庭曾工作过多年的西安市豫剧团(原狮吼剧团)副团长徐俊霞亲自到会祝贺,表示愿为驻马店研究樊粹庭提供方便;驻马店经济开发区党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史爱民致欢迎词,肯定了促进会的成绩,并将继续大力支持促进会的工作。促进会名誉主席、河南省政府参事张德轩在会上讲话。
张德轩强调,促进会工作要从对樊粹庭大师的一般介绍,转向对“樊戏”的深入研究;从对“樊戏”艺术特色的概括与欣赏,转向对他人品与人格魅力的研究;从艺术性与学术性的探讨,转向对他所处年代历史使命的研究;从对他某一阶段作品的理性分析,转向对他成长过程及人生追求的研究,从而找出他在成长过程中,彰显出的人生轨迹和樊粹庭特有的文化元素、文化语汇、文化精神。
张德轩认为,“樊戏”的研究必须立足于戏曲发展的现实,不为研究而研究,不为学术而学术。学术研究应融入当前的戏曲创演之中。总之,研究工作应服从和服务于戏曲的传承、发展,服务于戏曲表演团体的生存与建设,将洋溢在“樊戏”中的民族意识、时代精神和大众品格映现在我们每部新创作品中,将樊粹庭大师长期积累的戏曲艺术智慧作出适应新时代的艺术表达。
本次会议还紧紧围绕樊粹庭豫剧文化研究的主题,为创建关王庙乡豫剧特色小镇集思广义、建言献策提供了大体思路和初步蓝本。
学术研究硕果累累。参加此次研讨会的知名文化学者有中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非遗研究中心主任、百家讲坛主讲人康保成,河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河南省文史馆馆员马紫晨,河南大学地方戏曲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大新,河南师范大学教授丁永祥,河南省艺术研院研究员、著名戏剧评论家刘景亮等,他们提交了论文,作了研究报告。本次研讨会共收到论文30多篇,其中有11篇在大会上发言交流。
这次学术研讨有三大硕果是过去不曾有过的:
一是从历史的角度进行研究,给樊粹庭以历史定位。张大新的《现当代豫剧变革发展与其国际化的进程》一文,从元杂剧在河南开封的流传谈起,到河南土梆戏的形成;从樊粹庭对河南土梆戏脱胎换骨的改革,经常香玉、杨兰春等对樊粹庭豫剧改革的继承、发展,直到李树建形成新的流派,并将豫剧带出国门,完成豫剧国际化进程,较为完整呈现豫剧发展的历史梗概。从中可以得出结论,樊粹庭在豫剧发展史中具有不可动摇、无可替代的历史地位。黄淮学院副教授刘清珍的《中华民族戏曲文化的名人樊粹庭》一文,从目前有关樊粹庭研究成果、从与中国历史上的戏曲名家及西方戏剧大家莎士比亚的比较等层面,论证了樊粹庭在中国文学史、中国戏曲史、世界戏剧史上应有的地位。
二是挖掘出研究樊粹庭的新的珍贵史料。康保成教授的《易君左戏剧评论和樊粹庭的豫剧改革》一文,展示了“樊戏”1948年在我国西北兰州的演出盛况,为“樊戏”在全国的发展提供了扎实的论据,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马紫晨的《樊粹庭与驻马店戏剧》一文,提供了樊粹庭与家乡戏曲关系的蛛丝马迹,这是我们樊粹庭家乡的研究者也不曾掌握的历史细节。确山县党史办主任罗平均《浅谈<克敌荣归>的创作及主角原型》一文,提供了樊粹庭创作《克敌荣归》的过程,再现了樊先生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创作理念。
三是开拓了研究樊粹庭的领域。刘景亮提出研究樊粹庭不能局限在对他作品的研究上。他认为,樊粹庭作为当时的高级知识分子,有着富裕的家庭生活和较高的社会地位,应该不缺名位、不缺钱财,但为什么他要背叛家庭、弃官从戏,去从事“下九流”的行业,这与当前一些所谓文化名人孜孜以求名和利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因此,对于樊粹庭的研究要不断拓展视野,重点应放在对他的内心世界、人品、人格及人生追求的研究上。联系现实、深究人物的内心世界与其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就拓宽了研究樊粹庭的领域。
未来规划令人看好。驻马店樊粹庭豫剧文化促进会决心把关王庙打造成为全国闻名的豫剧文化特色小镇,努力把关王庙乡建成中国最大的豫剧文化中心、豫剧资料中心、豫剧展示中心,协助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建成樊粹庭大舞台、樊粹庭豫剧团的基础上,逐步建设樊粹庭故居、樊粹庭广场、樊粹庭大剧院、樊粹庭纪念馆等,力争把樊粹庭豫剧文化塑造成驻马店独一无二的文化名片,在驻马店这片沃土上彰显南有杨靖宇、北有樊粹庭的名人效应,让“现代豫剧之父”樊粹庭这个驻马店的文化符号在天中大地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