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炳阳
元旦诗话
中华民族的祖先称五谷熟、四时尽的正月初一为元旦(元日),现代公历元旦则是每年元月一日。元旦赋诗,辞旧迎新,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骚人墨客的一种雅兴。初唐卢照邻《元日述怀》:“人歌小岁酒,花舞大唐春。草色迷三径,风光动四邻。愿得长如此,年年物候新。”赞叹风光如画,歌舞升平的新岁新景,表达了诗人踌躇满志的心情,一派欣然喜气跃然纸上。
王安石是北宋政治改革家,他的《元日》,抒发了革新鼎故的豪情:“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描绘出春风习习,旭日初升的新年景象,字里行间激荡着一片盎然春意。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元旦吟诗独运匠心,别开生面。1942年元旦,董必武在重庆高朋满座的新年酒会上即兴吟诗一首:“共庆新年笑语哗,红岩士女赠梅花。举杯互敬屠苏酒,散席分尝胜利茶。只有精忠能报国,更无乐土可为家。陪都歌舞迎佳节,遥祝延安景物华。”他心系革命根据地延安,对远方战友的思念与祝愿溢于言表。
元旦趣闻
因世界各国地理环境和时间的差异,庆祝元旦的风俗也各具特色。
墨西哥有些地区,元旦到来时,要在屋后挖一个很深的洞,把旧的东西埋进洞里,以示辞旧迎新。
西班牙人在元旦之夜,全家团聚,待到午夜钟声敲响,每人要随着钟声吃下12颗葡萄,以示新年里的12个月都万事如意。
在希腊的乡村,元旦前几天,家家户户都把长满苔藓的大石头抱进家门,以示来年丰收。
法国人的习俗,是元旦这天把家里的酒喝得一干二净。
阿根廷在元旦这天,男女老少总要成群结队到江河里进行新年浴,洗掉旧的一年中所有的晦气。
非洲的乌干达,每6个月就有一次雨季和旱季。他们以雨季来临作为元旦,一年中要过两个元旦。
葡萄牙每年元旦的前后10天,成千上万的人涌向斗牛场,以看斗牛的勇武风姿庆祝元旦。
埃塞俄比亚的元旦,是每年9月11日或12日,节日之夜,人们身着盛装,燃起火堆,欢歌狂舞。然后,挨门逐户,互相祝贺,以此迎接新的收获季节开始。
奇特的元旦
元旦,作为新年伊始,人们总要带着美好的愿望庆祝一番。但在国外人们庆贺的方式十分奇特。
哭哭啼啼过元旦。印度有些地方过元旦的风俗很特别,人们总要相互拥抱着哭哭啼啼。他们认为,元旦一开始,岁月易逝,人生短暂,只有用哭来表示感叹。
燃烧头发过元旦。在朝鲜,元旦的黄昏,家家户户都要把年里收集起来的脱落头发全部烧掉。据说,烧头发可以使全家四季平安。
夜送碎片过元旦。丹麦人在元旦前夕,要将平时打碎的杯盘碎片收起来,待夜深时悄悄地送到朋友家门前。元旦早晨,谁家门前碎片越多,则朋友越多,新年一定交好运。
抽打鞭子过元旦。在蒙古元旦这天,老人会装扮成古时牧羊人的样子,他们穿着毛绒的皮外套,头戴皮帽、手拿鞭子,不停把鞭子在空中抽打得噼噼啪啪,以示驱邪祝福。
爬上树顶过元旦。德国人过元旦有个习惯,爬树赛高。选又直又高的树砍去树枝,小伙子们顺着树干往上爬,谁先到顶谁就能在新年步步高升。
体育健身过元旦。瑞士人把元旦定为强身健体的开始,人们有的成群结队去爬山,站在山顶大声歌唱美好生活;有的在山林中沿着雪道滑雪,寻找幸福之路;有的举行踩高跷比赛,男女老幼齐上阵,互祝身体健康。
赠送女儿过元旦。在墨西哥农村,新年来临之际,如果家里的女儿年过17岁还未有对象,就会失去自由恋爱的权利。父母则有权将女儿在元旦这天作为贺年礼物,赠送给任何一个男人,女儿不能拒绝。
须吃冷食过元旦。巴拉圭人把每年最后5天定为“冷食日”。在这5天中,上至国家元首,下至普通百姓,谁都不能动烟火,只能吃冷食。直到元旦,才能生火做饭,庆祝佳节。
下河沐浴过元旦。阿根廷人认为水是最圣洁的。每年元旦,各家老少都要成群结队到江河中去洗新年浴,以洗去身上的一切污秽。
争抢山羊过元旦。阿富汗北部地区的居民,每逢元旦都要举行激烈的骑马抢山羊比赛。两队骑手争抢猎物,比赛既紧张激烈,又喜庆欢乐。
忌吃禽类过元旦。匈牙利人过元旦时忌吃禽类,他们认为,禽类都是有翅膀的,吃了它们,新年的吉祥和幸福将会随之而“飞走”。
打个喷嚏过元旦。保加利亚人认为元旦用餐时,谁打喷嚏谁准会给全家人带来幸福,家主将赏给打喷嚏的人一只羊、牛或马驹,以祝愿打喷嚏的人给全家人带来幸福。
涂脂抹粉过元旦。巴基斯坦人元旦这天,人们手拿粉脂跑出门,见了亲友,道过新喜,便相互将粉脂涂抹在额上,以示庆贺新年吉祥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