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马店日报数字报

2017年12月19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41-0017

标题导航

按日期检索

放大 缩小 默认

董永遇仙故事考

发布时间:2017-12-19 09:14:48  

□郭超

2004年,在汝南县发现一古碑,竖书“汉董永遇仙女处”,右上角“道光丁未年”。2005年,汝南县人民政府在古塔街道办十里铺湖东村西宿鸭湖畔修建了董永遇仙亭。

 李 峰 摄 

资料图片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

绿水青山带笑颜

顺手摘下花一朵

我与娘子戴发间

从今再不受那奴役苦

夫妻双双把家还

……”

这段人们广为熟知的戏曲,是黄梅戏传统经典剧目《天仙配》的唱词,它源于一个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董永遇仙,就是董永与七仙女的故事。

董永遇仙的故事,通过董永与七仙女忠贞不渝的爱情传奇,颂扬了董永、七仙女对真挚爱情、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以及遵从孝德、恪守诚信的良好品德,也鞭挞了玉皇大帝等角色的自私、丑恶与黑暗。

董永遇仙的故事主题思想积极,内容健康向上,人物性格鲜明,故事跌宕起伏、精彩好看,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董永故事流传至今已两千多年,而且范围几乎覆盖整个中国大地,甚至远渡重洋,成为最生动感人的民间神话传说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董永遇仙故事所展现出来的美好境界和文化价值,越发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

那么,董永在历史上是否确有其人、董永的故里在哪里、董永遇仙的故事又发生在哪里?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对董永遇仙的故事进行了研究。

董永在历史上确有其人

根据有关文献记载,董永在历史上确有其人。

董永遇仙故事发生在汉代,董永家贫,父亡,卖身傅员外为奴三年,得资葬父。玉帝七个女儿不顾天规,私自下凡,戏于鹊桥,窥视人间,最小的七仙女槐树下遇到董永,两人一见钟情,结为夫妻。聪慧的七仙女邀众姐姐相助,一夜巧织十匹锦绢,帮助董永脱离了为奴的命运,恢复了自由身。夫妻俩在回家的路上,唱起那段家喻户晓的“夫妻双双把家还”。此时玉帝得知七仙女下凡之事,大怒,令其即刻回宫,否则祸及董永。七仙女此时有孕在身,无奈之下忍痛泣别,临行前写下血书,告诉董永:“来年春暖花开日,槐荫树下把子交。”

董永遇仙故事的形成很复杂,不过故事中可以肯定的是,七夕是牛郎和织女在天上相会的日子,而牛郎的原型就是东汉的董永。董永是我国历史上《二十四孝》人物之一,他侍奉双亲、卖身葬父的孝行被奉为行孝的典范。

有关董永是真有其人还是文学作品虚构的,史学界和文学界一直争论不休,由于没有确切可信的资料供考证,至今依然是个不解之谜。董永其人其事主要记载于一些辞书、类书以及河南、湖北、山东三省地方志和文献资料中。董永传说始于汉代,最早出现在东汉武梁祠画像石,汉代文学家刘向根据这段故事写成了《孝子图传赞》。三国时曹植的《灵芝篇》有描述:“董永遭家贫,父老财无遗。举假以供养,佣作致甘肥。责家填门至,不知何用归。天灵感至德,神女为秉机。”

东晋史学家干宝把董永故事收在自己的中国古代志怪小说集《搜神记》里。他根据民间传说,经过加工整理,故事比较完整丰满,其情节、人物都有所发展,为后来的戏曲等文艺创作取材所本。

藏励和等编纂的《中国人名大辞典》(1921年版)将董永列为我国历史名人载入典籍。1979年版《辞海》记载:“董永,文学故事人物。传董永因无力葬父,卖身为奴,后与天上的织女结为夫妇。织女十日内织锦百匹,使得他偿债赎身;织毕,遂凌空而去。”至于最终将其演绎“神化”为董永与七仙女神话传说则是汉代以后的事了。可以肯定的是,七夕是牛郎和织女在天上相会的日子,而牛郎的原型就是东汉的董永。

被称作“一方之信史”的地方志也大量在“人物志”中记载了董永其人。如山东省《博兴县志》《乐安县志(今广饶)》《鱼台县志》、湖北省《孝感县志》、江苏省《东台县志》、河南省的《汝宁府志》等,都将董永列为历史名人载入。所载董永故事多与《搜神记·董永》大同小异。固然,旧时修志有乱拉历史名人的弊习,但这样广大的地区,都将董永视为历史人物载入志中,肯定了历史上确有董永其人,亦不可忽视。

以上历史文物、类书、辞书以及地方志等资料,都肯定了董永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当然,还是有人对董永其人持否定态度,如《辞海》即认为董永是文学故事人物。历来否定董永其人的理由主要有两个:一是董永其人正史没有记载,二是董永遇仙故事属神话传说。我们认为,在封建社会里编写的正史,主要是为封建统治者尤其为统治者的最高阶层树碑立传的,就是郡守、县令等较低一些的官僚,也很难爬进正史的门坎。如上文提到的嘉祥县武氏家族,世代为官,尚且不见正史,何况董永一个平民布衣,正史无载,这并不奇怪。历史上正史无载的人物岂可胜数,若以正史无载为由而否定其存在,就难免有偏颇之嫌。

诚然,董永遇仙故事有着浓厚的神话色彩,但这也不能成为否定董永其人的理由。历史上,我国劳动人民往往将自己敬仰、爱戴的历史人物加以神化,以浪漫手法编成神话故事加以传播,以劝化人们积德向善,也表达了人们对这些历史人物的敬爱之情。而有些民间传说,也往往是根据历史上实有的人物,经过艺术加工成为完整故事的。如大禹治水的故事、包拯探阴曹、关公显圣等,都带有浓烈的神话色彩,可谁又能否认他们是真实的历史人物呢?同样,我们也不能因为董永故事带有神话色彩,就否定董永其人的真实存在。董永也正是依赖这浪漫的民间传说,才流传下来的。

自汉代以后,董永侍奉双亲、卖身葬父的孝行被奉为行孝的典范,一直是百姓的楷模,并备受历代统治者推崇。南朝宋孝武帝刘骏,因董永托梦,高举“孝”字大旗,深得民心,终于打败刘劭,夺得帝位。唐代,敦煌写卷中的《搜神记一卷·行孝第一》《孝子传》《董永变文》等对董永故事作了儒释道综合改编,最后以俗讲这一唐代佛寺禅门讲经同民间讲唱文学相结合的形式,对董永故事在下层民众中的传播起到了非常广泛的影响。“董仲寻母”情节是敦煌民间说唱艺人的独特艺术创造,也是迄唐代为止董永故事中最精彩的情节,其中随处可见佛道二教的影响。宋元时代,随着说书行业的发达,“董永遇仙”的传说在话本中流行。元代郭居业将古今孝子二十四人,辑于其编纂的《二十四孝》书中,董永排其中第六位,从明代开始广为传诵,对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经过文人洪梗的采编、整理,将此收入他的《清平山堂话本》的《雨窗集》中,使之保存了下来。清嘉靖前后,民间艺人又依据宋元话本《董永遇仙》改编成戏曲《槐荫树》《织锦记》《遇仙记》等,将董永的形象搬上了舞台。

经过千百年的锤炼和发展,董永的孝行已上升为一种文化现象,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一种社会的共享资源。董永的故事也由“卖身葬父、因孝得仙”的神话传说演变为世人为之向往的终身追求。

董永遇仙故事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董永行孝事最早见于东汉桓帝建和元年(公元147年)修建的今山东嘉祥县境内的武梁祠石刻。该石刻上有董永孝养父亲的画像,但是画像中还没有出现仙女的踪影。魏晋时,曹植《灵芝篇》和干宝《搜神记》增加了天帝遣神女下凡,助董永偿债的情节。唐代董永变文和宋元话本《董永遇仙传》,着重描写路遇、偿债、诀别等部分。明代青阳腔《织锦记》(现存《槐荫相会》《槐荫分别》两出)又丰富了变文和话本的描写,对后世戏曲有很大影响。清代地方戏的很多剧种能演此剧,剧名或称《槐荫树》,或称《百日缘》,剧情基本相同。

上世纪50年代,戏剧作家陆洪非根据《织锦纪》《槐荫记》创作了黄梅戏《天仙配》。最著名的戏曲莫过于黄梅戏《天仙配》。《天仙配》又名《七仙女下凡》,是黄梅戏早期积累的“三十六大本”之一。1953年,由安徽省黄梅戏剧团演出。

1956年,根据董永遇仙故事改编的黄梅戏《天仙配》拍成电影在全国上映,引起轰动,获得了当年文化部优秀影片奖;同时,《天仙配》也很快在港台乃至国外都有可观的票房。中国戏曲学院教授、戏剧研究知名专家谢柏梁先生曾谈过电影《天仙配》的空前魅力:“从舞台演出到电影放映,《天》剧成为国内外最受欢迎、最具影响的剧目之一。仅就电影而言,据中国电影发行总公司统计,从1956年到1959年,该片在海外各国就拥有约三百万热心观众,在中国大陆共计有一亿四千多万《天》剧影迷。从戈壁沙漠的小镇到繁华市井的港台,人们无不被此剧的艺术魅力所感动,港台地区还因此涌现了一大批黄梅戏明星和黄梅戏古装片,成为引导潮流的流行文化。”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以董永遇仙故事为题材的系列电视剧《新天仙配之七仙女正传》《欢天喜地七仙女》《天仙配》《天地姻缘七仙女》,相继在全国各地电视台黄金时段播出。这些电视剧和电影一样,都借用了董永遇仙故事的叙事前提及情节走向,将他们的爱情故事演绎得缠绵曲折、荡气回肠,同时又谐趣横生。在与邪恶势力的抗争中,追求美好爱情的力量不可战胜。改编后的电视剧既没有脱离原有的故事背景,又满足了观众的视觉欲望、情感需求,从而赋予了电视剧新的价值内涵。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这个美丽动人的神话不仅没有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流失,反而经过民间传诵和历代文人墨客的不断补充和完善,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并于2006年6月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随着董永遇仙故事的广泛流传,董永的籍贯却越来越复杂。在我国,目前有十几个县市的志书中都称是“董永的故乡”,当地都能找到董永祠、董永墓或仙女坟的遗迹与传说。

隋唐以前,文献记载董永是山东人,即所谓千乘人。但由于千百年来行政区别的不断调整,千乘县现已不存在,董永到底是山东哪里人,出现争议。与千乘有联系的青州、博兴、广饶等几个县互不相让,都说“董永是俺这里人”。

到了唐代,人们更多的认为董永是湖北人。此说最早出处见于《董永变文》,里面有“孝感先贤说董永”一语。清康熙《孝感县志》也有这样的说法,孝建元年(公元454年)“以汉末孝子董永故,析安陆县东境置孝昌县”,孝感与安陆因此都称当地是董永老家。

宋代以后董永的籍贯更多,除山东人、湖北人以外,还有江苏人、河南人、河北人、山西人等说法。近几年,有媒体又有新说,认为董永是个老南京,乃南京江宁人,把南京云锦与织女附会到了一起。

而现在,认为董永是安徽人的比例上升。这或与黄梅戏《天仙配》的成功传播有关。黄梅戏源于安庆,大家自然认为董永是安徽安庆人。但同省的马鞍山市认为,马鞍山境内的小丹阳才是董永籍贯地。

董永的籍贯众说纷纭,还能举出不少事例。争议的背后,至少说明“董永与七仙女”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不缺生存的土壤,这比证明“董永是哪里人”更有意义。

董永遇仙故事发生在驻马店

关于董永遇仙的故事发生地,这也是目前争议较大的一个问题。从目前的文献资料来看,董永遇仙的故事应该发生在河南驻马店,具体来说,就是西平、遂平和汝南三县。其主要原因:一是根据文献记载,另一个就是今驻马店所辖西平、遂平和汝南三县保留了大量的董永遇仙故事、传说和民俗。

《中国人名大辞典》明确记载:“董永,后汉千乘人。少无母,奉父避兵。流寓汝南,后徙安陆。”虽然这里并没有说明董永遇仙的故事发生在哪里,但我们可以推断出,董永遇仙的故事发生在汝南。董永一生四处流浪,先在千乘,后居汝南,最后迁到安陆。前后跨越今天的山东、河南和湖北三个省,南北有一千多公里,这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是一件多么不可思议的事。那么,董永为什么要频繁长距离搬家呢?史料明确告诉我们,是“奉父避兵”。明代孝感知县黄巩《修董孝子墓记》也说董永是“汉季奉父避兵来居”。可见,躲避战火,是董永如此频繁搬家的主要原因。

从东汉以及汉末的社会经济情况可以看出董永搬家的社会背景。东汉末年,社会政治经济极为昏暗,社会矛盾尖锐。在这样黑暗的统治下,终于在东汉光和七年(184年)二月在董永的家乡今天的山东爆发了大规模的黄巾起义。东汉初平二年(公元191年)“青徐黄巾三十万众入渤海界”。三年(192年)夏四月,“青州黄巾百万众入兖州,杀任城相郑遂,转入东平……”此后,曹操以青州兵为骨干,与袁术、陶潜、刘备、吕布等转战于兖、扬、徐诸州。董永的家乡千乘,汉时为千乘郡,在今山东省淄博市西北、滨州市中东部及东营市西部一带,正是起义军活动的主要区域。长期的战乱造成这里民生凋敝、人口锐减。百姓为了躲避战火,只有四处逃亡。此时,年轻的董永担心自己被抓去当兵,就听从父亲劝告,一口气逃到了汝南郡,即今天的驻马店一带。到汝南后,董永的父亲去世,才发生了董永遇仙的故事。

驻马店市董永传说最早见于明修《汝宁府志》。清《重修汝宁府志》及《西平县志》中都明确记载:“仙女池在县城东南十五里仙女铺以北,徐魏庄南,相传董永遇仙于此,故名。”“董永墓旧志云在县城东十里仙女池畔。”“妆台,在西平县城东南十里。”清《河南通志》记载:“仙女池,在西平县东南十里,相传董永遇仙女于此。”又云:“妆台位于西平城东南十里许,传说为七仙女浴洗梳妆处。”“妆台野云”,旧时为西平八景之一,历代众多文人墨客来此凭吊,留下了不少优美诗篇。

今天的驻马店是中国传奇文化极为丰富的地区,有着产生传奇文化的肥沃土壤。这里地处中原,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长期的文化积淀为这里留下了大量的民间传奇故事,使驻马店成为“中国传奇之都”。近年来,驻马店市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的“民间文化之乡”就有七个。放眼华夏大地,很难找到一个地方,其传奇文化能如驻马店这样富集而极具影响力。传奇文化,已成为驻马店厚重多彩的文化宝库中光彩夺目、独领风骚的一束奇葩。董永遇仙的故事发生在驻马店,是不足为奇的。在汉代,驻马店属汝南郡,是当时全国经济文化较为发达的地区。董永遇仙的故事,最初可能是董永和织女的故事,后经人们加工改编而成。

董永遇仙故事加工改编的首功,当推志怪小说集《搜神记》的作者干宝,他是东晋时期新蔡人。新蔡距汝南、西平不足二百里,当时同属汝南郡。从干宝的《搜神记》所记载的董永传说故事的内容和当时的交通状况及信息传播水平看,显然是根据当地民间传说创作而成。或许正是汝南郡肥沃的传奇文化土壤,给了他创作上的灵感,才将董永和织女这一极为普通的民间故事,演义成具有神话传奇色彩的千古佳话。

董永遇仙故事、传说和民俗,主要集中在西平、遂平和汝南三县

在驻马店,董永遇仙的故事、传说和民俗,主要集中在西平、遂平和汝南三县。

在西平,董永传说主要集中在西平县重渠乡、盆尧镇及相邻遂平县部分乡镇和上蔡县无量寺乡的五六个村庄方圆不足百里的区域内。重渠乡仙女铺村是董永传说的源头。

我们来到重渠乡仙女铺村,随便问一个老农关于董永与七仙女的传说,老农便如数家珍地讲起原始版的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

西平县城东南十二里有个小董庄,村北有个铁底铜帮玉石盖的大池塘。每年农历七月七日,王母娘娘的七个宝贝女儿都要来池塘洗澡。小董庄有个青年叫董永,家贫如洗,为葬父卖身为奴,到村南赵庄赵员外家放牛,直到二十五岁还未婚娶。这年七月,董永受在县城卜卦为生的神人金梁先生指点,抱走了在池塘中洗澡的年龄最小的七仙女的衣裳,二人遂结成夫妻,男耕女织,并生下了儿子董仲。日月如梭,转眼过了八年,天上才只有八天。这天,王母娘娘心烦意乱,掐指一算,得知七仙女私自下凡配了董永,十分恼怒,命天兵天将下界捉拿七仙女问罪。董永父子得知七仙女被天兵天将带走,哭天叫地,急忙追赶,从仙女池往东南一直追到上蔡境内的吴宋湖,眼睁睁看着七仙女被带上了天庭。以后,乡人怀念七仙女,把小董庄更名为“仙女铺”,把村北池塘取名为“仙女池”,把母子、夫妻齐哭的村落更名为“齐哭店”,把七仙女别夫离子的庙院更名为“没娘寺”。

这个东汉时期开始流传的故事时至今日已物是人非,但这一个个村名却保存到现在。

仙女池其实是当地的一条河,由于地势低洼,水面宽阔了许多,据说当年有940亩那么大。现在的仙女池由于多次填河造田,早已没有了往昔的规模,但池水清澈,水鸟鸣唱,加上堤上林木众多,成群的野鸡漫步其中,别有一番情趣。我们站在河堤上,一位老农向西南指着说,那块岗地就是故事里的赵庄,现在已庄毁人空,我们都叫它赵岗。我忙问是怎么回事。老农说,董永卖身赵庄赵员外,起初赵员外对董永也还不错,后来见了漂亮的七仙女就起了歹心。他找来一些蚕丝,故意使人扯乱,然后强迫七仙女连夜织成绫缎,否则董永一生不能自由。七仙女点香请来了六个姐姐帮忙才勉强织成。七仙女升天后,赵庄天灾人祸不断,村民们死的死、逃的逃,一个村庄就这样消失了。

随后,我们跟着村民又穿过麦田,先后观看了村民供奉七仙女的“仙女庙”、七仙女浴后梳妆的“梳妆台”、七仙女在麦田行走磕鞋形成的“磕鞋冢”及“董永墓”等遗迹风物。

汝南县在汉代为汝宁县,与西平县同为汝宁府所管辖,两地相距不远。汝南城西十二里有个董会村。说起这个董会村,村里的居民非常自豪。他们说:“你查中国地图,再也找不到第二个叫董会村的。只有我们村是董永与七仙女相会的地方。”

2004年6月,在汝南县城西古塔街道办十里铺湖东村村民方振生家中发现一碑,碑为青石质,下部稍残。碑上横书“仙女桥”,竖书“汉董永遇仙女口”(残部疑为“处”),右上角竖书“道光丁未年”,现存放于汝南县文物管理所。

两千多年来,董永遇仙的故事被人们一代又一代地传下来,人们依然对董永的孝行以及由此带来的好运津津乐道。我们到董会村走访时,村民们七嘴八舌地讲述这同一个故事,却各有各的版本,他们对董永与仙女相遇的细节纠缠不休,好像这不是千年以前的传说,而是刚刚发生在眼前的事情。

董会村东边有条古老悠长的河,叫练江河,流经水屯镇、老君庙镇、古塔街道办、三门闸街道办,后汇入汝水入淮。这条今天看起来很平常的小河,千百年来,哺育了两岸善良的人们,还日夜不息讲述着七仙女为百姓建桥的神奇故事。

传说练江河上没有桥,来往行人要靠坐船摆渡或蹚水过河,很是不便。乡亲们曾几次捐款修桥,可钱都被贪心的葛员外霸占了,桥一直没有修成。七仙女十分同情乡亲们,决心在河上修一座石桥。怎么修呢?七仙女就请天上的众姐姐帮忙。一天夜里,七仙女来到院中,从头上拨下银簪,朝天上一挥,一道白光划破夜空,只见众姐姐踏着祥云飘然而至。七仙女见众姐姐来了,非常高兴,便把想建桥的事说了一遍。众姐姐听说为乡亲们造福,都乐于相助,随即回到天宫,把后花园石山上的石头偷偷搬了下来。很快,一座石桥就修成了。雄鸡一叫,众仙女起身告辞,情急之中。她们的脚踏在石桥上,留下了深深的脚印。那块印有脚印的石头,被传为“仙女脚印石”。

这里还有个有趣的传说:来往行人从桥上过,好奇的人们用手去量七仙女的小脚印,看有多大。但是,手不能挨着脚印,如果挨着,伸开的手就合不拢了。桥北头,人们为感念七仙女的功德,修了一座“仙女庙”,逢年过节,人们焚香上供,祭祀七仙女。遗憾的是,这里地势低洼,十年九涝。1958年,修宿鸭湖水库时,将这里作为蓄洪区,古老的练江河也融入美丽的宿鸭湖,仙女桥淹没湖中。

汝南城西十里铺村,位于宿鸭湖东岸大堤旁,村南遗留有汝宁府至驻马店驿站的古官道。据村里老人讲,“仙女桥”就坐落在由此向西的官道上,距十里铺村1.5公里。

宿鸭湖西岸罗店镇有个村庄,叫大石磙庄。这个村名与仙女桥有关。这里群众讲述的是七仙女修桥的另一个神奇版本。说是织女想给乡亲们修桥。趁夜里往西山神仙那儿借石头。石头怎么运呢?织女说:“把它变成羊吧,我赶回去。”于是织女就赶了九只羊往回走,走到一座桥上,一只羊蹩了腿,走不动了。这座桥就叫了“别桥”。织女看看天快亮了,赶紧赶着其它的羊往前走,终于赶在鸡叫前修好了桥,但是这座桥少了一个桥墩。那只落在“别桥”的羊,鸡一叫就变成了一个特大号的石磙,再也没人能搬得动了。于是,它就留在那里上千年了。它所在的村庄也因为大石磙出了名,就叫大石磙庄了。这个石磙的上面,至今还能看见一个绵羊盖(羊尾巴)样的东西呢。

据《汝宁府志》记载,明朝万历年间的兵部尚书傅振商是汝南人。他写了一首诗《仙桥夕照》:“二孝庄前迹已陈,董姑解佩旧河津。年年七夕通灵会,曾忆桥边合卺人。”

详细的记载、广泛的流传、确凿的遗迹……这个在驻马店流传了两千多年的美丽传奇故事,人们依然是那么喜爱,其生命力还是如此顽强。2005年,汝南县人民政府在古塔街道办十里铺湖东村西宿鸭湖畔,修建了董永遇仙亭。该亭建在汝宁府至驻马店驿站的古官道上,西距仙女桥旧址一公里,亭内立有董永遇仙碑。矗立的碑亭,继续向人们讲述着董永遇仙的美丽传说,也昭示着董永为父尽孝的传统美德,寄托着人们对甜蜜爱情的不懈追求。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在线投稿
CopyRight 2009-2016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驻马店网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豫ICP备120237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