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铁 成
鹅鸭池,原名悬瓠池,位于汝南县城北二里许。据《重修汝宁府志》载,唐宪宗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冬,李愬雪夜袭蔡州,曾在此“竹击鹅鸭,以乱军声”,创造了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制强的奇袭战例,悬瓠池也因此改称为鹅鸭池。清代王元梅诗道:“城头鼓角寂无闻,城下兵来涌似云。鹅鸭满池三尺雪,击波还忆李将军。”
李 峰 摄
豫南明珠驻马店市是在新中国诞生后,因缘际会崛起的一座魅力新城市,曾因举世震惊的“75·8”特大洪灾给全国人民留下深刻印象。鲜为人知的是,早在九世纪初的唐朝时代,驻马店市的一座军事要塞,在一次影响深远的雪夜奇袭中名动全国,被永远载入了历史,也把驻马店有文字记载史上溯到一千二百年前。
经典奇袭载史册
817年12月初,农历十月十五,天空彤云密布,寒风怒号,雪花飘飘,蔡州大地一片白茫茫的混沌景象。蔡州城西三十五公里的张柴村栅暮色苍茫,守卫的淮西吴元济叛军哨兵惊恐地看到,一大队唐军骑兵突然间从漫天风雪中出现,迅速将这座用壕沟、土城木栅与营房形成的军事要塞合围。兵力上的优势,加重了奔袭带来的出其不意优势,唐军分成多路在密集箭雨的掩护下,迅速用口袋装满白雪填平外壕,冲到土城木栅前挥动利斧劈开缺口,纷纷纵马杀进张柴村栅内。在三千名唐军突袭下,这场厮杀是没有悬念的——五百名守卫张柴村栅的淮西叛军官兵,在猝不及防中拼命抵抗,很快就被唐军全数剿灭。叛军燃放的告警狼烟也被唐军扑灭。漫天雪花笼罩大地,平时在几十里地之外都可以看到的烽燧报警,此刻完全无效。
张柴村栅西面的雪野上,六千名唐军骑兵陆续开过来,为首的是一位沉稳干练的中年将军。这就是此次雪地奇袭的核心人物李愬。他是朝廷的唐邓随节度使,平叛西路唐军统帅。进入张柴村栅,李愬命令对东南北三面放出警戒哨,军队就地休整,埋锅烧水取干粮充饥,喂军马吃草料,并派人到周围村庄去征集空口袋。
天色完全黑下来,鹅毛大雪还在下,李愬为何选择在这天气恶劣的时候冒雪出击呢?
公元755年763年之间的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节点。安史之乱后朝廷在各地增添了许多节度使,从军事、政治、财政诸方面对中央负责,节度使管辖的地区,就被称为“藩镇”。淮西的彰义军节度使驻节蔡州城,下管蔡州、申州、光州三州,辖区地处中原南部。自节度使李希烈据此叛乱之后,又经吴少诚、吴少阳、吴元济三人的统治,淮西被藩镇割据了五十多年。
814年农历闰八月,彰义军节度使吴少阳病逝。他的长子吴元济隐瞒父亲死亡的消息,模仿他的笔迹上表朝廷,说自己病了,请让元济为留后。安史之乱以后,节度使不服从朝廷命令,遇到突发事故或年老不能任事,常以亲属或亲信代行职务,称为节度留后。朝廷得到报告后,并没有批准吴元济执掌淮西,吴元济擅自接管了淮西军务拥兵自立。
当时的淮西军有四万多人,官兵历经战阵一向精锐,战斗力很强悍,经过李希烈、吴少诚、吴少阳、吴元济等藩镇多年的蛊惑愚化,对朝廷的忠诚早就泯灭,气焰嚣张。叛军据有西平冶炉城这个著名的铁兵器产地,所用的刀剑精良,在作战砍杀中屡占上风;叛军重视骑兵突击,在内地马匹缺乏的情况下,就繁殖骡子来充实骑兵,部队号称“骡军”机动力很强;吴元济对手下将领放手授权,叛将可以在战场上自行决策,多次在失利后伺机发起反冲锋或设伏反败为胜。
得不到朝廷的任命后,吴元济发兵出击,焚烧舞阳、叶县两地县城,攻下鲁山、襄城、禹州等县城大肆抢掠,许昌、汝州千余里的地方受到影响,居民被迫逃到没有人烟的荒地中避难,处境悲惨。叛军前锋直逼东都洛阳,这一带的军心、民心大受影响。
在如何对待吴元济反叛的问题上,大多数朝臣是主和派,主张赦免吴元济之罪,并推荐他做淮西的节度使。裴度等主战派认为,淮西是不得不除的心腹之患,力主讨伐。 唐宪宗李纯锐意改革弊政,谋求统一全国。十月,他下令对淮西用兵,调将近九万唐军从四面进讨。
吴元济在唐军围攻下一面负隅顽抗,一面向同为藩镇的河北承德王承宗、山东淄青李师道求援。王承宗、李师道都和吴元济暗中勾结,他们多次上表为吴元济开脱罪责请求赦免他。见朝廷没有答应,李师道派人伪装成盗贼,焚烧了朝廷在今河南荥阳东北的粮仓,企图破坏唐军的军需供应;又派刺客潜入东都洛阳,刺杀了主张平叛的宰相武元衡,砍伤大臣裴度,来打击主战派。
唐宪宗没有因为这些变故而动摇决心,提升主张平叛的裴度为宰相,主持讨伐事宜;同时又下令对承德藩镇用兵,但各路唐军竟被王承宗一一击破。
在淮西战区,北路唐军主力李光颜、乌重胤两部连败淮西军;东路唐军也屡败淮西军;南路唐军攻破过申州外城;西路唐军高霞寓部先打败淮西军于朗山(今河南确山),但随后却被淮西军诱伏得手,大败于铁城(今河南遂平西南),满朝为之震惊。叛军将骄兵悍,曾多次击败前来讨伐的唐军,蔡州境内河流纵横,坡池水面密布,地形复杂,朝廷派天下兵马前去围攻,三年时间才攻下两个县城。
至此严峻时刻,唐朝君臣何去何从呢?
临危受命挽败局
817年,讨伐淮西的平叛战争进入第四个年头。唐宪宗下定决心继续用兵,任命太子詹事李愬改任唐邓随节度使,统帅西路唐军,显示出坚决讨平淮西叛乱的决心。李愬时年44岁,是唐朝名将李晟的儿子,他为人沉稳,素有谋略,善于骑马射箭,之前为太子掌管事务,未曾担任过军中要职。
正月,李愬来到唐州,这里是今驻马店市辖的泌阳县城,此前西路唐军刚打了大败仗,城里有很多生病和受伤的士兵,士气涣散不振。李愬一点儿当大官的架子也没有,一家一家上门慰问,将士们都很感动,对李愬的为人很佩服,军心稳定了。叛军谍报把这些消息传回蔡州,25岁的吴元济年轻气傲,得知李愬之前并没有多了不起的战功,就对这个强劲对手起了轻视之心。
二月初,李愬开始布置袭击蔡州,请求增兵。唐宪宗从山西长治、永济、陕西黄陵三地,调生力军两千人增援。就在淮西叛军对西路掉以轻心的时候,李愬断然出手了,派军连续攻克叛军在唐蔡边界上的前哨营栅。
二月初七,李愬麾下亲信的十位猛将之一马少良,带领骑兵在唐蔡边境上巡逻,与吴元济的侦察军官丁士良狭路相逢。丁士良武艺高强素来自负,这次被唐军包围后还是欣然应战。马少良骁勇善战,打了几十个回合,将丁士良当场活捉。李愬恩威并重地对丁士良晓以大义,争取他心悦诚服地归顺了朝廷。在丁士良的建议下,李愬决策谋取蔡州西线防御要点文城栅,那里驻扎着淮西叛军三千人,为首的是叛军骁将吴秀琳。
大自然在文城这里,给分隔黄淮大平原与唐白河平原的伏牛、桐柏两大山脉之间留出一个大缺口,发源于唐州慈邱县(今并入泌阳县)五峰岭的沙河自西向东流过,在北边嵖岈山与南边马鞍山之间穿过,东北流向吴房城后,转东南流向蔡州城,再向东南方与洪河汇合后流入淮河。
文城段沙河上游,黄溪河从马鞍山西麓北流汇入沙河,在沙河南岸形成一道天然的地理屏障。春秋时代,蔡国就在沙河北岸修筑文城堡,作为与西面楚国对峙的军事要塞,遗迹至今尚存。唐代的文城栅位于沙河北岸今小文城村北的原野上,在文城堡西边,东偏北距吴房县城四十四华里,西边不远就是蔡州与唐州交界处,扼守着蔡州通往唐州的交通要道,残迹至今可寻。
丁士良得到李愬的首肯后,前往文城栅外设下埋伏,用巧计将吴秀琳的参谋官陈光洽俘虏。在李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劝说下,陈光洽痛哭流涕,决心从今往后洗心革面,报效国家,他陈明了自己所知道的叛军军情。
三月初五,李愬将西路行营从唐州向东北方移动,从沙河上游直逼吴秀琳所部。李愬和陈光洽一起修书,劝文城栅守将吴秀琳向朝廷投降。
吴秀琳外有李愬军队的威逼,内部心怀降唐想法的将士又很多,他召集亲信密谋后决定归顺朝廷,修书约李愬于三月二十八日来文城栅受降。当李愬按时引兵赶到文城以西五里路的时候,唐州刺史李进诚恐怕敌军诈降,自报奋勇率部赶到文城栅受降,不料被吴秀琳军发箭矢击退。
李愬判断出吴秀琳的心思,单骑来到文城栅门前招降吴秀琳。吴秀琳单骑出城,下马拜倒在李愬脚下投降。唐军主力随后进驻文城栅,收复了这座淮西叛军西线的坚固要塞。李愬对投降的三千名将士进行了整顿,不但对他们一视同仁,还将他们的家属迁到唐州妥善安置。淮西军士兵听了消息后便相约归降,一路上络绎不绝。
蔡州四面被围,叛军粮尽无法补充,士兵挖掘菱芡,捕食鱼鳖,甚至挖草根为食,处境窘迫。淮西叛军面临抉择——是战,或是降呢?
谋攻心招降骁将
淮西叛军主将张伯良企图打开困局,他带兵三万人北上出击,与唐军北路主力会战于郾城。唐军大将李光颜、乌重胤率部奋战,大败淮西叛军主力,缴获军马千匹等,接着攻克被围的郾城县城。
张伯良狼狈逃回蔡州,叛将董重质率部退守汝水下游的洄曲负隅顽抗。洄曲在今驻马店市辖西平县东北部的五沟营镇与洄曲赵村附近,地处古汝水与洪河汇合处。汝水别名溵水,源于伏牛山东麓的嵩县、鲁山县,支源在襄城县汇合后经舞阳、郾城向南流入蔡州后,分别与洪河、沙河汇合后流入淮河。
1341年,汝水泛滥造成水灾,元朝官府在舞阳县境内截断汝水,使其改道东流汇入颍河,上源称北汝河,成为颍河支流沙河的支流。原是汝水下游的支流沙河,成为新汝水的上游,又称南汝河。
李愬率部依托文城栅,向东、向北、向南扩展攻势,攻城略地。三月二十九日,李愬派遣山河十将分兵向东攻占沙河南岸的诸市栅,董少玢率兵向南攻下了沙河南岸马鞍山下的路口栅,打开了通向朗山县城的道路。四月初二,马少良向北攻占了嵖岈山,擒获淮西名将柳子野,李愬和柳子野谈话后将其招降。初六,李愬派山河十将妫雅、田智荣又向北攻占了冶炉城。
唐军痛恨淮西叛军逼使冶炉城的兵器制造工坊多年来为其打造精良刀剑,使唐军在战场交锋中屡屡处于下风,愤而将这里自战国时期就十分兴盛的冶铁刀剑作坊全部捣毁,此举也使闻名全国的棠溪宝剑自此消声匿迹。千余年之后的1986年,棠溪宝剑才在高家传人手中重新面世。
初七,山河十将阎士荣攻占白狗、汶港二栅,地方在今天的正阳县境内,位于蔡州城的南方,切断通向申州的交通线。十四日,妫雅、田智荣接着向北攻破西平城,与北线唐军主力打通了联系。十七日,游弈兵马使王义向南攻破楚城(在今河南信阳北)。五月初二,李愬派部将柳子野、李忠义占领朗山县城(今河南确山),俘虏叛将梁希果。之后,叛军又出兵夺回朗山县城。李愬命令暂时不再反攻朗山,来麻痹叛军。
唐军建立了从西面威逼蔡州的前沿阵地,李愬谋划打开奇袭蔡州的缺口。吴秀琳对李愬献计说:“主公要想得到蔡州,一定需要李祐的帮助,因为只有他最熟悉蔡军内情,而且智谋当世少有。”李祐是淮西军骑将,守在从西北屏护蔡州城的兴桥栅,又勇猛又有谋略,经常大败唐军。
李愬听了吴秀琳的建议,为了生擒李祐,他一边亲自带随从去勘察地形,一边派间谍去刺探李祐的日常行踪。 五月二十一日,唐军间谍密报李愬:“李祐带领士兵出栅收割麦子了。”李愬设计诱敌深入,成功地生擒了李祐。
很多唐军将士因为李祐以前杀了自己的亲朋好友,都争着请求处死李祐。李愬没有答应,亲自为李祐松绑,把他当座上宾对待。很多将领怕李祐有诈,劝李愬疏远李祐。李愬听了这些劝告,反而待李祐更加亲密。士兵们也都很不高兴,害怕被李祐出卖,因为军队中有淮西间谍造谣说:“李祐是敌人的内应,经过以讹传讹就好像真的一样。”
李愬就把李祐押上囚车送往京城,他一边安排人暗中保护李祐的安全,一边写了一封密表,给唐宪宗陈明具体情况说:“如果没有李祐,就没有办法平定叛乱,夺取蔡州。”唐宪宗正一心一意地想着平叛,听说李祐这么重要,就下诏释放了他,把他交还给了李愬。李愬有牙队三千人,都是从山南东道各州挑选出来的精锐,号称六院兵马。李愬任命李祐为六院兵马使,显示对他的信任。
西路唐军士气饱满,求战心切,李愬谋袭蔡州的心愿能实现吗?
袭蔡州将帅同心
817年六月初,淮西四面被围,叛军接连失利,丧师丢地民穷财尽,大势已去。吴元济处境一天不如一天,上表请罪表示愿意归降朝廷。唐宪宗派使者赐诏吴元济,承诺恩赐他不死,从轻发落。但吴元济受身边人左右和淮西军大将董重质的牵制,没有及时投降。
唐宪宗坚持平叛的决心不变,任命裴度以宰相衔,兼彰义军节度使、淮西宣谕处置使,担任讨伐淮西的前线总指挥。八月下旬,裴度到郾城前线上任后,取消监军的干预使指挥权重新回到将领们的手中,调动了将士们的积极性,同时他严肃军纪、整饬号令、激励士气。 九月,各路唐军和淮西叛军展开了激战,互有胜负。
二十八日,李愬派军进攻吴房县城,在对叛军重大杀伤后主动收兵回营。李愬回军文城栅后,李祐献策说:“蔡州精兵现在都派到洄曲和其他边境上去了,守卫蔡州城的是一些老弱病残士兵,我们可以乘虚直捣蔡州。当边境叛军知道我们攻击蔡州想回兵救主的时候,吴元济已被我们擒获了。”李愬赞赏说:“好,和我想的一模一样啊!”
十月初八,李愬派掌书记郑澥赶赴郾城,向裴度面呈这一绝密作战方案。裴度批准出兵。他的文职部下韩愈曾向他献策,建议调遣唐军精锐上千人,从小道乘虚奇袭蔡州城。从北线郾城偷袭蔡州,要克服洪河、沙河等天然障碍,蔡州城的北东南三面都被沙河环绕,加上城墙高耸多重,自古就易守难攻,只有城西边没有大河阻隔,只有城壕卫护。从西路奇袭,是裴度和李愬的共识。裴度下令唐军主力在北线加强攻势,将淮西军的注意力都吸引到北线,来响应李愬的奇袭计划。
817年十月十五日一大早,淮西天空晦暗,鹅毛大雪随着寒风漫天飞舞,地下的积雪已经有三寸多厚了,天空中还在纷纷扬扬落雪不停。在文城栅要塞内,上万人的唐军主力集结在一起,精神饱满,衣甲鲜亮,器械精良,上万匹战马不断嘶腾,声震原野。
李愬传令,士兵吃饭后整装待发,各级军官到中军帐听令。将领们齐集后李愬下令,随州刺史史旻留守文城栅,守将吴秀琳为辅,率军镇守。李祐率李忠义、柳子野、丁士良诸将,带三千突将为先锋,在前方开路。李愬自己和朝廷监军,率山河十将马少良、董少玢、妫雅、田智荣、阎士荣和陈光洽等三千人为中军跟进。唐州刺史李进诚率李荣宗、史用诚、王义诸将,带三千人殿后。李愬率领的这九千名唐军,是精锐的轻骑兵,装备精良,一人一匹战马,官兵们自带三天干粮。
自公元7世纪初开始,新兴的唐军在逐鹿中原时以轻骑兵击败了隋军的重装甲骑后,轻骑兵就代替重装甲骑,成为中国军队的主力。唐军轻骑兵装备的主要武器是长枪、佩刀和弓箭,防护装备主要有铠甲和牛皮盾牌。唐军骑乘的军马,品质优良、数量充沛,这也是唐军威震天下的一个原因。在唐代战争中,诸多名将经常使用行动迅速的轻骑兵进行出敌不意的远程奔袭。李愬身为名将之后,对此心领神会,运用巧妙。
出发前,李愬没有明说这次行军的目的和军队的作战任务。李进诚诸将问:“去哪里啊?”为了保密,李愬回答说:“跟着先锋向东走!”唐军分为三个波次出了文城栅,经过赵渡口浅滩徒涉沙河,战马铁蹄踏着黄沙,渡过枯水期的潺潺细流登上了南岸。九千名官兵,九千匹战马,两骑并行,在雪野上形成长长的队伍,李愬率领军队在风雪中向东艰难前进,走完了三十公里行程。
天刚入夜时,李愬前军赶到了张柴村一带,李祐下令发起攻击,唐军以众击寡,以有备击无备,很快就占领了张柴村栅。唐军在张柴村栅吃罢晚饭,休息片刻,检查刀剑弓矢,整修马匹马具,准备进一步行动,将领们心想:军队下一步会开向何方呢?
雪夜远袭建奇功
李愬命令留五百人马驻守张柴村栅,防备南边朗山方向的叛军,并封锁北边通往吴房、洄曲等地的道路,接着就命令军队即刻连夜出发。将领没有想到这么晚,风雪又大,还要行军,就纷纷问:“我们到底要去哪里啊?”李愬威严地说:“我们去蔡州,直捣吴元济的老巢。”
李愬的监军听到后,竟然当众大哭道:“我们这次中了李祐的奸计,死无葬身之地啊,我的老婆孩子怎么办呀?”从唐宪宗下诏监军不能插手军事后,监军职责只是负责把军队和将领的动向密奏皇上,李愬一直把他当神仙一样供着。李愬私下安慰监军说:“你只要跟着我,什么事都没有,你放心好了,你连我都不信吗?”出于平日对李愬的信任,监军这才稳下心来。
八千多名骑兵走出张柴村栅,从这里向东到蔡州的路,唐军已经几十年没有走过了,风雪交加,深夜行军,道路陌生,面前与身后左右都是叛军据守的城池,将士们都认为此去必死无疑。不少的将领虽然不愿意,但是军令如山,人人都畏惧李愬的威严,还有和他手下亲自指挥的山河十将,如果违抗军令的话,只怕立时就会被处决了。风雪越来越大,凄厉的寒风强劲吹拂,把很多面军旗都撕裂了,在唐军走过的道路上,随时都能看到刚刚冻死的士兵和马匹。
深夜雪越下越大,唐军骑兵由李祐和李忠义带路,历经千辛万苦奋力东进,遇到战马无法徒涉的河流阻挡,官兵们就拿出事前征集到的大量口袋,装上雪填平路让大队人马通过。唐军将士在李愬率领下冒着鹅毛大雪,不畏严寒,不顾冻伤冻亡,克服沿途河流的天然险阻,杀掉遇到的所有叛军哨所官兵,在茫茫雪野上黑夜强行军三十五公里路,在十月十六日凌晨赶到了蔡州城下。
自从李希烈、吴少诚割据淮西以来,唐军已有三十余年未到蔡州城下,蔡州守军此刻毫无戒备。李愬见城西北有一个鹅鸭聚齐的池塘,就命人拿棍棒去赶鹅鸭,鹅鸭给棒一赶都“呱呱”地乱叫,把八千多人马发出的行军声音都掩盖了。四更左右,唐军用口袋装雪填平一段城壕,开始强行攻击蔡州城。
李祐、李忠义选择守军戒备薄弱的北门西侧附近,用事先准备好的砍土镢头,在城墙上挖了一个个洞,手足并用攀爬登上了城头,其他的将士紧跟着也登上城头。城上的叛军守兵还没有睡醒,就被唐军杀死了,只留下巡夜的人,让他们照常报更,以免惊动敌人。占领北门城墙以后,李祐等打开北城门,接应大部队进城。接着,李祐、李忠义又按照老办法,占领了内城。城里的守军直到此时,还没有发觉唐军已经进了内城。
雪停了,唐军一路偷袭到吴元济内宅所在的牙城外。这时,有人听到动静觉察情况有异,急忙报告吴元济说:“官军来了。”吴元济还在睡觉,笑着说:“一定是俘虏造反,等天亮了,我杀光他们。”接着又有人紧急来报告说:“城门已经被攻陷了。”吴元济仍漫不经心地说:“这一定是洄曲守军的家属向我索要御寒的衣服。”
起床后吴元济听到了唐军的传令声,响应的人将近有一万人,这才害怕起来,他不禁自言自语地说:“这是谁呀竟然能攻到这里?”就披上重甲,率领卫队官兵千余人登上牙城,拼命抵抗,期待洄曲董重质回军救援。
李愬对将士说:“吴元济之所以负隅顽抗,是希望董重质回兵来救他。”他一面派遣后军主将李进诚率兵攻牙城,一面亲自带兵前去包围董重质的家。董重质的家人正组织家将抵抗,想不到李愬亲自前来叩门,他拜访了董重质的母亲,厚抚了董的全家人。这让董重质的家人又惊又喜,很感激李愬的不杀之恩,董老夫人马上给儿子家书一封,劝他归降朝廷。李愬立即派兵护送董重质儿子拿了家书,去招降在洄曲的董重质。董重质看到家书后,知道大势已去,得知家属平安无事后,他非常感激李愬的宽宏大量,自己丢下军队单骑赶回蔡州,赴李愬军营前投降。
李进诚率部击毁牙城外门,占领了叛军的兵器仓库,缴获大量的军械物资。十七日,唐军继续攻打牙城,唐军对准城头密集放箭,射到城上的箭像刺猬刺一样又多又密,箭头弯腰就可以拾到很多。蔡州的百姓争先恐后地将家里的柴草放到牙城南门下,帮助唐军焚烧城门。唐军与吴元济卫队激战两天,到十七日黄昏时分,牙城南门被烧坏了。
吴元济看到外无援兵,内无粮草,身边官兵非死即伤,他在牙城上请求治罪,被迫投降,李进诚命令用梯子靠上去,引他下来束手就擒。李愬立即派人向在郾城的裴度报告这一消息,派囚车把吴元济押送去京城。吴元济被俘后,李愬没有杀死一个投降的人,蔡州全城一片祥和安宁。
不久,申、光二州以及朗山、吴房等县城的叛军两万余人相续投降,加上在蔡州城的五千人,洄曲的一万余人,淮西叛军这次投降的有三万五千余人;之前投降的,在北线有四万人,在南线有一万三千余人,在东线有一万三千余人,合计十万余人。旷日持久的淮西叛乱,在李愬雪夜奔袭蔡州后彻底平定。裴度进蔡州城主持军政事务后,李愬率军从蔡州城走南路,经过城西的白马桥、张柴村栅回到了文城栅军营。
割据多年的蔡州终于收复,坚持削藩的唐宪宗李纯心情如何呢?
溯千年奇袭再探
期待重振朝廷威望的唐宪宗闻报大喜,他亲自下令,将文城栅所在的吴房县改名为遂平县,沿袭到今天。
十一月,淮西叛军首脑吴元济被斩于长安,董重质等将领被赦免。山东、河北诸藩镇大为惊慌,桀骜不驯的各地节度使心怀畏怯,之后纷纷献纳图归服中央。至此大唐帝国再次实现了统一,全国重新出现了政令顺畅的局面,这一时期史称“元和中兴”。
唐代诗人王建写下《赠李愬仆射》一诗,有声有色地概括了平定蔡州的战役,传神地记录了这次奇袭:“和雪翻营一夜行,神旗冻定马无声。遥看火号连营赤,知是先锋已上城。”
李愬雪夜入蔡州擒获吴元济之役,悬军奇袭,置于死地而后生,是中国军事史上轻骑兵远程奔袭的经典战例,为唐朝后期平息藩镇叛乱、重新一统疆土的“元和中兴”,奠定了军事上的坚实基础,经过《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等知名典籍的记载,历朝历代广为传诵,也为后人勘察确认张柴村栅的位置留下了可靠依据。
1973年5月,遵照毛泽东的指示,记载李愬雪夜入蔡州的《旧唐书·李愬传》,和三国名将张辽、张郃的传记一起,在重新注释排印后被送进中南海,供毛泽东阅读参考。李愬雪夜入蔡州自此被选入全国初中语文课本,节选自宋代司马光所著的《资治通鉴·唐纪》,被一代一代中学生阅读过。
一千二百年过去,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放眼当年的古战场,张柴村栅究竟位于驻马店市哪里呢?唐代的张柴村栅,正处在蔡州通往唐州的要冲上,沙河自西面的群山中流过来,穿过桐柏山脉与伏牛山脉之间唯一的天然孔道,向北环绕张柴村栅流了一个大弧形,在环抱蔡州城后流向淮河。在叛军据守的西线两个县城——吴房与朗山之间,最中间的位置就是张柴村栅。此处牢牢地屏护着蔡州城的西方,向西、向西北分布着路口栅、马鞍山栅、文城栅、诸市栅等前卫要塞,绵密连着淮西军的西线防御圈,控扼着从唐州经过沙河两岸通向蔡州的天然交通孔道。
李愬上任后,谋划经文城栅、张柴村栅奇袭蔡州城,不是偶然的,这两个要塞是进军路上两个环环相扣的节点,尤其是张柴村栅,地处叛军纵深,四周都是叛军据点。如果说蔡州城是虎口的话,张柴村栅就是最要害的那颗虎牙,这是奇袭能否成功的关键节点。
文城栅——小文城村和蔡州城——汝南县城的位置,在一千二百年之后仍然处在原地,没有变动,呈西偏北——东偏南方位。依据现在地图测量,两地的直线距离是五十五公里,李愬雪夜入蔡州不是照此直行的,张柴村栅也不在这一条直线上。据《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唐纪》等权威典籍记载,李愬雪夜入蔡州,从文城栅到张柴村栅行军三十公里路,从张柴村栅向东行军三十五公里路赶到蔡州城下,总计是六十五公里路。汝南城西南白马桥的地名,见证着李愬率军是从今驻马店市区内东下进军和离开蔡州过此处向西回到文城栅的,这在《汝南县志》上是有据可查的。
历史典籍写明张柴村栅处于蔡州城的西方三十五公里路,据此勘定当时位置在今驻马店市区内——只有这里才是西偏北距小文城六十里路,东距汝南城七十里路的地方,地图测量与实地勘察都见证了这一点。在驻马店市区西方、西北方,分布着当年的淮西要塞遗存——路口、马鞍山、文城、诸市、嵖岈山、冶炉城,就连名字都和唐代基本对应。
位于驻马店市区内的城中村前王庄,世代相传李愬军队在这附近驻扎后征集口袋,张柴村栅守军遗体墓地也在这一带等传说。1965年6月,驻马店专员公署设立时,建设军分区的那片土地属于前王庄村,军分区修械所附近原有一大片坟地,相传是曾埋葬张柴村栅五百名守军遗体的地方。李愬雪夜入蔡州时的张柴村栅,经过考察考证,位置在今驻马店市区内的原军分区、气象局旧址范围,这里东距汝南城三十五公里,西偏北距小文城三十公里。
结合历史典籍重走当年的奇袭道路,进行田野调查,研判定位张柴村栅当年所在的位置,是将驻马店市区的有文字记载上溯一千二百年的文史探索。有关文城栅、洄曲城的位置,唐代汝水自北向南流经蔡州地域,棠溪宝剑消失千年之谜,遂平县的命名都与李愬雪夜入蔡州密切相关,值得进一步探讨。
2017年,恰逢李愬雪夜入蔡州一千二百周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对于新兴城市驻马店来说,借此契机来审视本地古代最出名的历史大事,解析这次战事背后蕴含的历史密码,是弘扬天中历史文化,升华驻马店市知名度的一桩文化大事,将为这座新兴城市增添浓墨重彩的传奇色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