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超
关于姜太公故里问题,由于年代久远,文献纷杂,学术界一直存有分歧。从文献记载来看,除了《国语》《史记》《通志》这些重要的典籍外,还有很多地方文献都有记载,但说法都不一样。主要有“东海上人”(即山东日照说)、冀州、汲县(今河南卫辉市)、安徽临泉、霍县(今山西霍州市)、华下邑国(今陕西华山附近)等观点。到底哪种文献记载更可信、更可靠,这个问题恐怕一时难以解决。不过,姜太公出生于古吕国,已经得到学术界的认同。但是,历史上的古吕国不止一处,且时代跨度较大,曾经多次迁徙,分布较广。所以,如何确定姜太公故里,对古吕国的考证是关键。
一、姜太公故里古吕国考辩
关于姜太公故里古吕国的方位,目前学术界主要有三种说法:南阳说、日照说和新蔡说。笔者认为,三者比较,新蔡说较为可信,其原因有三:
第一,从文献记载上来看,新蔡说所依据的文献十分丰富,记载翔实,可信度高。如,《后汉书·郡国志》《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元和郡县志》《竹书纪年·西周地形都邑图》《太平寰宇记》《舆地广记》《通志》《资治纲鉴补》《读史方舆纪要》《大清一统志》《河南通志》《续河南通志》《汝宁府志》《春秋左氏传地名补》《通典》《路史·国名记》《诸山记》等,这么多文献记载不是偶然的。
宋代欧阳修等人撰修的《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吕氏出自姜姓。炎帝裔孙为诸侯,号共工氏,有地在弘农之间,从孙伯夷,佐尧掌礼,使遍掌四岳,为诸侯伯,号太岳。又佐禹治水有功,赐姓曰吕,封为吕侯。吕者,膂也,谓能为股肱心膂也。其地蔡州新蔡是也。历夏、商,世有国土,至周穆王,吕侯入为司寇,宣王世改吕为甫,春秋时为强国所并,其地后为蔡平侯所居。吕侯枝庶子孙,当商、周之际,或为庶人。吕尚字子牙,号太公望,封于齐。”
这段短文不仅明确提出新蔡是吕侯伯夷的封国,也说明吕尚是伯夷的后裔,且高度概括了吕侯先祖及其吕侯国的全部历史,言之凿凿,令人信服,无可质疑。
还有宋代的郑樵《通志》卷二十六载:“吕氏,姜姓侯爵,炎帝之后也。虞、夏之际受封为诸侯,或言伯夷佐禹有功封于吕,今蔡州新蔡即其地也,历夏、商不坠。至周穆王吕侯入为司寇,或言宣王时改吕为甫。然吕、甫相近,未必改也,故有甫氏出焉。吕望相武王,吕姜为卫庄公妃,其时吕国犹存故也。吕望封齐之后,本国微弱,为宋所并。”
欧阳修、郑樵都是宋代著名的史学大家,欧阳修还是当时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曾先后知颍州(今安徽阜阳)、蔡州(今河南汝南),欧阳修之子欧阳斐后来也知蔡州。阜阳与新蔡相邻,新蔡在当时就属于蔡州管辖范围,欧阳修对这里的情况较为熟悉。郑樵是宋代一位治学十分严谨的大史学家,《通志》在史学史上有着很高的盛誉。所以,他们的记载可信度高,应该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与此相比较,南阳说和日照说的文献记载明显不足。南阳说的文献记载,如《史记·正义》引《括地志》《水经注》《史记·音义》《元一统志》《读史方舆纪要》《大清一统志》《春秋左氏传地名补注》《新修南阳县志》等。与新蔡说相比较,这些文献记载明显不足。从可信度上来说差距更大。有学者认为,“对以上这些史籍的载文仔细查考后,就不难看出,各书对伯夷封国一事,无一载入正文者,都是徒论转注。尽管一书转引多家之言,但追根溯源,无不来自徐广、杜预之说”。“徐广是东晋末年人,杜预是西晋初年人。他们说伯夷封国在南阳之吕城,不知以何经典为据,将《史记》中的‘虞夏之际封于吕’指定为‘吕在南阳宛县西。’实在不能使人信服”。
日照说的文献记载更显不足了,除了《史记》《后汉书·郡国志》《元和郡县志》《续汉郡国志》《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等以外,就是《日照县志》《莒州志》等方志了。可信度最高的《史记》,仅仅说“太公望吕尚者,东海上人”。而“东海”在哪里,目前业界一直存有争议,并不一定就是今天的日照。更有人说,古代“莒”、“吕”通假通用,莒县至今还有东吕乡、东吕里。所以,姜太公的祖宗伯夷受封于吕,莒县便是姜太公的祖籍及出生地,这种说法更是牵强附会,不足为信。
第二,从时间上来看,古吕国前后跨度较长,且多次迁徙。作为姜太公出生地的古吕国故里,只有新蔡说较为可信。
古吕国的祖先为伯夷,伯夷为炎帝后裔,尧时掌四岳,舜时主礼,禹时“佐禹治水有功,赐氏曰吕,封为吕侯”,故古吕建立应在禹之后期。古吕国是姜姓部族在虞、夏时首封的第一个方国,这也是商代与周代吕国的前身。
吕之得名,源于伯夷业迹,即伯夷曾是大禹治水的股肱重臣。吕首先是伯夷的封号,然后才是他的国号,即大禹对伯夷先封为吕侯,然后才将其地封为吕国,而不是先置吕国,后封吕侯。所以,伯夷就是吕氏的肇创者,在伯夷受封前,既没有吕侯,也没有吕国。
夏帝启元年,伯夷长子大廉袭父封国,古吕渐入鼎盛时期。由于大廉及其子孙精明干练、勤奋治国,使古吕国在夏、商之世较为安定。到殷商末年,古吕国出现了姜太公。
姜太公之后,吕国仍然存在。据《新唐书》记载:“至周穆王,吕侯入为司寇,宣王世改吕为甫。春秋时为强国所并,其地为蔡平侯所居。”从新蔡古吕国的历史进程来看,姜太公出生于新蔡的古吕国是可能的。
南阳说就不能立足,其根本原因在于南阳吕立国较晚。南阳吕因佐周灭商有功,周穆王满时始受封国,其封国时间在公元前976~公元前922年间,比姜子牙出生时间(约公元前1130年)晚了200年左右,姜子牙怎么会“以国为氏,又名吕尚”呢?而《竹书纪年》则云:“吕在新蔡北。”可见新蔡之吕早于南阳之吕。早期的古吕国即伯夷封国只有新蔡吕,所以说,只有新蔡之吕才是伯夷封地。
日照说更不能成立了,今山东莒县在历史上并未出现过吕国,只是在西周初期建有莒子国,为周武王封兹舆期之国,因而不可能成为姜太公的出生地。那么,为何有人说是吕国呢?有学者认为,“姜尚因与周宗室鲁侯伯禽(周公旦之子)共同率兵坐镇东方,所以他便到过东吕乡(在莒国境内)并留下部分吕人驻镇于此。这些人后来就在那里落户,并有了以自己吕姓命名的村落,如东吕乡、南吕里等,以至被后来一些人误认为那里是古吕国,其实错了”。事实上,山东齐地是姜子牙灭商后的封地,而不是他的出生地。
第三,从地域上看,新蔡说完全符合条件。因为根据上述两条,南阳说、日照说已基本上被排除了。那么,从地理环境因素上来看,新蔡说是否存在可能呢?我们认为,回答是肯定的。
从新蔡的地理位置看,新蔡地处中原,为南北交通要塞。在唐、虞、夏时代,这里属豫州,为“九州之中”,南临江淮,北濒黄河,为广阔的冲积平原地带,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这里属亚热带气候,雨水充沛,气候温和,土地肥沃,日照充足,洪河、汝河贯穿全境,水网交错,适宜发展农业、渔猎。黄帝正妃嫘祖在这里发明并推广了植桑养蚕、缫丝制衣,是早期人类聚居住、繁衍生息的理想之所,是当时国内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
由于地理条件优越、经济发达,这里成为了先秦时期国内科技文化先进之地。盘古开天、伏羲画卦、奚仲造车都发生在这里。特别是伏羲在上蔡所画先天八卦,引领当时国内文化最高水平。经济文化的发达,自然就成为人才向往的地方。因为佐禹治水有功而受封的伯夷,把这里作为自己的封国,也是比较理想的了。
从当时国内政治、军事背景来看,炎、黄二帝联合,在河北涿鹿打败了蚩尤(三苗、九黎族首领)之后,苗、黎族虽然退居到江淮流域,但仍经常向北方骚扰与中原华夏民族不断发生战争。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为稳定中原局势,疏导九河,治理水患,发展农耕,帝舜封重臣皋陶于皋(今安徽省六安)。禹即帝位后,又封佐禹治水有功的伯夷于吕(今新蔡)。不言而喻,是让二者协调一致、相互配合,控制江淮、钳制三苗、稳定中原。而且,伯夷是东夷族的首领,江淮中下游乃是东夷族聚居之地,这对促使东夷族与夏族的联合和融合、调动东夷族青壮年以战三苗,都是极为有利的。
再从新蔡古吕国的方位来看,地域南北约100里,今临泉县西北部的鲖城、姜寨、瓦店三镇均属古吕国范围,东西约120里,今临泉西南部的吕寨、艾亭、土坡等乡镇,亦属古吕国疆界。这种版图规模正合于古代诸侯五爵三品分封制“公侯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的规定。吕都位于今新蔡县古吕镇。公元前529年,蔡平侯迁都于此,为别旧都(上蔡),改称新蔡。秦时置县,东魏武定七年(公元前549年)至北齐天宝六年(公元前555年)为蔡州的第一个建治地(后来移治汝南),故新蔡别称古吕蔡州。新蔡的许多地名都与吕有关系,如新蔡城西有吕湖、吕沟、吕岗、吕塘坡,城西南有闾河、吕台,城东有吕寨、吕沟桥、吕家桥,县城为古吕镇。县城东北隅有吕侯墓群,明清以来有大吕书院、大吕中学、大吕仙庄等。
二、从姜太公与周文王的关系看古吕国在新蔡的可能性
据《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姜子牙曾经穷困潦倒,很不得志,直到七十多岁了,才因为到渭水钓鱼遇到了周西伯姬昌,命运从此发生根本转折。周西伯“与语大悦”,叹曰“吾太公望子久矣”,故姜子牙又号“太公望”。周西伯把姜尚请到自己的车上,一同坐车回到西岐,并拜他为军师。西伯返周后,拜姜太公为军师,与姜尚密谋推翻商政权。“其事多兵权与奇计,故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
姜子牙与周文王相识后,两个人很快成为至交,他们彼此相互信任、相互配合,共同为灭商事业而努力。那么,是什么原因使他们两个人走到一起呢?
第一,是共同的理想和抱负。姜子牙和周文王都是有着远大政治抱负的人,都想干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他们生活在商朝末年,当时正是殷商王朝走向衰亡的时期,殷纣王暴虐无度,朝政腐败、社会黑暗,经济崩溃、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极为尖锐。残酷的社会现实,使他们立下了雄心大志——推翻殷纣王的统治,吊民伐罪,建立新政权。姜子牙虽然满腹经纶、智慧过人,但毕竟身处社会底层,没有遇到施展才华的机会,也不愿意与这些昏君奸臣们同流合污。所以,姜子牙四处流浪,希望遇到明君让自己一展才华,实现心中远大的抱负。而在西部的周国,由于西伯姬昌(即后来的周文王)倡行仁政,发展经济,实行勤俭立国和裕民政策,因此社会清明、人心安定、国势日强,天下民众倾心于周,四边诸侯望风依附。姜子牙便毅然离开商朝,来到渭水之滨。而此时的周文王也看到了商朝的腐败,立志推翻殷纣王的统治。正在他求贤若渴的时候,他遇到了姜子牙。一方面,姜子牙与周文王有着共同的理想和抱负,使他们在渭水之滨“一见如故”;另一方面,姜子牙对殷商朝歌内幕及东方各小国不满商纣王的统治等情况的透彻了解和分析,以及向周文王提出的治国兴邦的良策,也令周文王大为折服,这也正是周文王所需要的。古人云:“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就是说,“良臣”是只有遇到“明君”才肯投奔,才能受到重视,得到重用。只有“明君”,才能给他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而“明君”也只有选择“良臣”,才能使自己如虎添翼、成就大业。后来的历史证明,姜子牙与周文王的选择是正确的。
第二,共同的语言——《易经》。姜子牙与周文王除了有着共同的理想和抱负以外,他们还有着一般人所不具备的共同语言——《易经》。姜子牙与周文王都精通易学,而易学在当时是最为高深、最为实用的一门学问。商、周时期,“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就是说,祭祀和战争,对一个国家来说,是最为重要的两件大事。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在祭祀祖先或出兵之前,甚至建筑殿堂宫室,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祖、祭社之礼,以求得神灵庇佑,师出有名。王公贵族都要通过龟甲、蓍草进行占卜,以预知吉凶,并以人或牛、羊、猪、狗等牲畜作为祭品,供奉祖先和神灵,祭祀规模十分庞大。
举行祭祀活动,必须有一套理论作指导,这套理论就是《易经》。《易经》内容深奥,绝非一般人能搞明白。而姜子牙与周文王在当时都是顶尖的易学大师。姜子牙在灭商战争中多次以占卦问吉凶来决定征伐大计。牧野之战前,姜子牙就是通过占卜让周武王及广大将士增强了必胜的信心,最后取得了胜利。姜子牙早年虽然命运不济,但他胸怀大志,始终不倦地研究、探讨治国兴邦之道,以期有朝一日能够大展宏图。因此,姜子牙发奋学习《易经》,终于成为一位满腹韬略的政治家、军事家,被后世誉为“兵家鼻祖”。周文王也精通易学,他在被殷纣王关押在前羑里期间,认真研究八卦,把伏羲氏创立的先天八卦演绎成六十四卦,历史上被称为“后天八卦”。姜子牙从伏羲氏继承的八卦文化也一定受到周文王的欣赏,而周文王演绎出来的六十四卦也一定让姜子牙所折服。可以说共同的爱好、共同的兴趣、共同的抱负与志向,把这两位伟人联系在一起。
第三,共同的家乡。姜子牙与周文王之间还有一层老乡关系。姜子牙生于古吕国,其故里在今新蔡县境内。而周文王的母亲太任是古挚国(今平舆县)首领之女。太任是中国历史记载中第一位实施胎教的母亲,她端庄严谨,母仪天下。太任怀孕时,“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敖言,能以胎教。”所以周文王出生后非常聪明,圣德卓著。新蔡与平舆两县相邻,姜子牙与周文王之间就多了一层老乡关系。再者,伏羲画卦于上蔡,上蔡又与新蔡、平舆两县相邻。《周易》云:“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伏羲画卦使用的是蓍草和白龟。蓍草仅在上蔡一地生存,是伏羲文化遗存中最据有生机活力的灵物。民间传说蓍草可驱凶避邪、招祥纳福、盖尸防腐、医治沉疴杂疾。白龟在古代被誉为神龟,《史记》中有“闻蓍生满百茎者,其下必有神龟守之”的说法。现今,河南省上蔡县蔡河的白龟庙和伏羲画卦台陈迹犹在。姜子牙与周文王都是出生在八卦文化之乡,他们自然从小就受到八卦文化的熏陶。他们后来都能成为八卦文化的大师不是偶然的。
第四,宗族关系。姜子牙与周文王还有密切的宗族关系。姜姓源自远古时期的炎帝,因炎帝生于姜水(今陕西省岐山县),子孙依水而居,因水命氏,故以姜为氏。《说文》曰:“神农居姜水,因以为氏。”因此,炎帝的出生地,也就是姜氏的发源地。后来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由于各种原因,炎帝的许多子孙已变易为其他姓氏。虞、夏之际,炎帝裔孙、四岳始祖伯夷,因辅佐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吕(今河南新蔡县),建立吕国,复赐以祖姓姜,以接续炎帝的香火,姜子牙就出生在这里。
黄帝当年主要活动在姬水流域,因以水名为姓氏,姓姬。黄帝共有25个儿子,其中14人被分封得姓。这14人共得到12个姓,依次为:姬、酉、祁、己、滕、葴、任、荀、僖、姞、儇、衣。而少昊、颛顼、帝喾、唐尧、以及夏朝、商朝、周朝的君主都是黄帝的子孙,这些后裔在黄帝到尧、舜、禹时期大都已经脱离黄帝母族,建立了大批的氏族方国或部落,有了独立的姓和氏;黄帝的后裔孙后稷成为周部落的首领,也以姬作为本族部落的姓氏,周文王姬昌即由此而来。
在中国古老的传说中,最早最显赫的是姜姓炎帝与姬姓黄帝族,姜姓与姬姓也是中国最古老的姓氏。姜、姬两姓有密切的血缘关系,他们不但世为婚姻之族,而且黄帝还曾经联合炎帝打败了蚩尤。炎帝部族后来转迁地甚多,《史记·齐太公世家》载:“虞夏之际封于吕,或封于申,姓姜氏。夏商之时申、吕或枝遮子孙,或为庶人,尚其后苗裔也。”
对于自己的家世,博学多才的姜子牙不可能不知道。所以,当他来到渭水时,他应该清楚,这是他的祖先炎帝的家乡,也是他的根祖之地,他自然就对这里山山水水有着特殊的感情。当他在这里遇到雄才大略的周文王时,他们很自然地就走在了一起。从此,姜太公与周文王一起,为了推翻殷纣王,建立周王朝,携手并肩、共同战斗,奉献出了自己的全部智慧和才华。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古吕国的祖先为伯夷,伯夷受封的古吕国在今新蔡。南阳吕因佐周灭商有功,是在姜子牙出生之后的周穆王满时始受封国。今山东省莒县在历史上并未出现过吕国, 只是在西周初期建有莒子国。因此,早期的古吕国即伯夷封国只有新蔡吕,所以说,只有新蔡之吕才是伯夷封地,因而才能成为姜太公的出生地。姜子牙与周文王能成为至交,除了他们有着是共同的理想和抱负以外,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家乡、密切的宗族关系,也是他们走到一起的重要因素。这些因素反过来增强了姜太公故里在新蔡的说服力,是大量有关文献记载的有益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