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小多 拄着双拐撑起一个家
记者 胡殿文
周文王的母亲太任出生在平舆,她因“孝事周姜”而闻名。今天,这里又涌现人称“二小”的两个孝老爱亲的道德楷模。一个叫赵小参,平舆县万金店镇王寨村人。公公婆婆早年离世,她含辛茹苦30多年,把婆家未成年的3个弟弟、两个妹妹及两个侄子抚养成人。弟弟、妹妹称她是“嫂娘”。她荣登“中国好人榜”,获得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荣誉称号。另一个叫郭小多,就是我们今天故事的主人翁,她是平舆县老王岗乡甘港村人。这个拄着双拐才能走路的残疾人,以不屈的意志和自强不息的品格照顾重病的丈夫、公公和年迈的婆婆。
1973年冬天,13岁的郭小多患上化脓性骨髓炎,继而并发脑炎、败血症。她虽四处求医,但再也不能自由奔跑了。躺在床上3年后,郭小多扶着小板凳坚持锻炼,竟然能用双拐颤巍巍地行走了。
1986年,郭小多嫁到离娘家几公里远的平舆县老王岗乡甘港村。丈夫身材矮小,当时已36岁。他们和体弱多病的公公婆婆一起生活。过去在娘家靠父母、兄妹呵护着,从此她自己挑起照顾一个家庭的重担。
命运多舛,但她从不向命运屈服
1991年夏天,丈夫马闯不幸患上了风湿性心脏病,并逐渐丧失劳动能力。当时,他和郭小多结婚才5年,而他们的女儿还不到两岁。一家5口人,老的老、小的小、病的病、残的残,以后的日子可咋过呀!乡亲们不禁为郭小多揪心,有人甚至猜想郭小多会离家出走。而郭小多却坚强地挺直腰杆,不肯向命运屈服。她为给丈夫治病,忍痛卖掉牲口,把攒下的家底全部花光。郭小多拼了!
1992年三夏过后,郭小多把女儿寄养到娘家,把丈夫和公公婆婆托付给叔伯妯娌,拄着双拐,背着用化肥袋装的行李,跟着去往广州捡废品的婶婶上路了。来到广州,她辗转找到一个人流量较少又相对安全的地方安顿下来。她把户口本和残疾证摆放在地上,用粉笔在地上写清家中情况,然后拿一个塑料凳子抵着僵直的身子,开始默默期待着好心人眷顾。白天,常有人给她送水送饭,饭她只吃一点儿,水能不喝就不喝,尽量少去卫生间,也好为丈夫治病多讨一些钱。到了夜晚,她就地蜷曲而卧。每当这个时候,浑身酸痛又担惊受怕的她,忍不住悄悄流泪,作为一个女人,她心里感到委屈,却别无选择。不仅如此,她还牵挂远方的家,思念幼小的女儿、卧病在床的丈夫和年迈的公公婆婆……
在此后长达8年的时间里,郭小多趁农闲时节,每年都去广州、深圳等城市乞讨一段时间,为丈夫换取救命钱。然后,她赶紧回来照料丈夫和全家人,打理地里的活儿。令人心痛的是,郭小多的付出依然没能保住丈夫的性命。2000年夏天,患风湿性心脏病10年的丈夫去世了。他弥留之际紧紧抓住郭小多的手,泪流满面:“这辈子咱俩做夫妻,俺知足了!”
孝老爱亲,她撑起多灾多难的家庭
那一年,郭小多40岁。丈夫丢给她的是:82岁的公公,84岁的婆婆,11岁的女儿,7亩责任田、3亩开荒地和近7万元的债务……
为种好家里的10亩地维持全家人基本生活来源,郭小多克服自己腰部及右膝完全僵硬带来的不便,以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下地劳作:单腿弯曲着锄地、拔草、割麦,拄着拐杖一步一挪地施肥、喷药、掰玉米……在她的精心打理和亲戚、邻居的帮助下,每年庄稼收成一点儿也不差。
郭小多是个爱干净的人。她总是把公公婆婆的衣服洗得干干净净,床铺、被褥收拾得井然有序。郭小多嫁到婆家几十年,身上穿的都是亲戚、乡邻给的旧衣服,但她每年都会给公公婆婆添新衣服,让他们穿得舒适、体面。2002年夏天,郭小多的公公患脑血栓,作为儿媳妇不顾羞涩、不嫌脏臭,经常为公公擦洗身子、端屎接尿,无微不至照料着公公,直到公公去世。
诚实守信,她用执着书写无悔人生
丈夫去世后,郭小多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盘点家里的账本。“小多啊!人死账清。大伙儿借给你家的钱都别还了,你就安心过日子吧!”不少借款给她的亲戚朋友这样劝慰郭小多。
“这可不中!欠债还钱是老理儿。这些钱都是大伙儿一滴汗摔八瓣挣来的。只要俺活着,俺一定还。要是哪天俺死了,俺就让闺女接着还。”郭小多诚恳地说。20年来,她靠着种地和摆路边摊的收入,还有偶尔收到的爱心捐款,以及近年来政府发放的低保金、帮扶慰问金和女儿每月寄回的二三百元,一笔一笔还、一家一家清。目前,郭小多家的外债已还得差不多了。
寒冬,简陋的屋子四处透风,为给婆婆取暖,郭小多每晚都会给婆婆换两次热水袋。炎夏,郭小多自己舍不得用风扇,却专门给婆婆备一个小风扇,不让婆婆热着。在她的精心照顾下,现已百岁的婆婆不仅能每天在村里转悠,还时不时让郭小多开着电动三轮车拉她去几公里外走亲戚。
她是个农家女,拄着双拐才能行走。20年来,她独自一人挑起家庭重担,一边忙农活,一边照料公公婆婆,供女儿完成学业。如今,已百岁的婆婆身体依然健康,女儿也已就业。近年来,郭小多先后荣获平舆县第二届道德模范、驻马店市第二届“天中最美母亲”、河南省首届“乡村好媳妇”等。2015年3月,她荣登“中国好人榜”。2017年6月,她被评为驻马店市第二届道德模范。
涵养好家风干部当先行
□ 赵国岩
家风,影响着一个人的品质和行为。近年来,中央对领导干部的家风建设空前重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位领导干部都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在管好自己的同时,严格要求配偶、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十八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均对领导干部的家风问题提出了要求,将家风建设提到制度高度。
对居于领导岗位、握有权力的官员来说,败坏的家风,往往成为牵引其自身及亲属走向牢狱的绳索。从近几年查处的腐败案件来看,“夫妻店”、“父子兵”、“全家腐”等现象时有发生。因腐败已落马的江西省委原书记苏荣,共有十余名家庭成员涉案,可谓夫妻联手、父子上阵、兄弟串通、七大姑八大姨共同敛财。正如他在忏悔录中所写:“我家成了‘权钱交易所’,我就是‘所长’,老婆是‘收款员’。” “全家腐”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不容忽视——家教不严家风败坏、家庭美德建设缺位。
尊老爱幼、夫妻和睦、邻里团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对为官从政者最基本的道德要求。陶行知说:“私德为立身之本,公德为服务社会和国家之本,私德不讲究的人,每每是妨害公德的人。”确实,私德连着公德,“家德”折射“官德”。一个不能清白为人者,何以清白为官?一个不能善待父母者,何以善待百姓?一个对家庭缺乏道德责任感的人,怎么能指望他对国家履责、对社会负责、对人民尽责?事实也表明,许多干部的堕落沉沦就是从家庭美德缺失开始的。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不堵蚁穴,何以固堤。
在历史长河中,好家风值得传扬。明代兵部尚书王竑在京都时,家人寄书告诉他邻居修房占了他家的墙基。王竑即回诗一首:“千里捎书为一墙,让他五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接信后主动让地五尺。邻居深受感动,也退出五尺之地,从此有了“仁义巷”的传说。清代浙江提督萧福禄为官清廉、勤俭持躬,在其家乡临夏市萧家村修建宅院时按惯例应坐北朝南而建,但他说:“千金难买好乡亲,天下衙门朝南开,我的提督军门就开到西面吧。”留下了“军门西开”的故事。先贤们不仅对自己严格要求,而且对亲属子女严加管束,成为家风建设的楷模,令人敬仰。
淳正家教家风、弘扬家庭美德,无疑是党风向好、社风向善的催化剂。建设好家庭、维护好家教、培育好家风,是领导干部的必修课。每位领导干部都应从党性原则和维护党的形象出发,传承中华民族优秀家庭美德,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在管好自己的同时,严格要求配偶、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为全社会做出表率、树立榜样。国以家为基,家以和为贵。各级领导干部作为党执政的骨干,要带头弘扬家庭美德,以家庭和谐促进社会和谐,努力做一个组织和群众信赖的人、一个同事和朋友敬重的人、一个亲属子女可以引以为荣的人、一个回顾人生能够问心无愧的人!

8月22日,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刘阁办事处志愿者联合驻马店日报社志愿者来到美豪家园小区开展“清除垃圾、美化家园”志愿服务活动。志愿者们纷纷拿起扫帚、铲子等工具清扫垃圾,特别侧重卫生死角的垃圾清理。志愿者们用汗水换来了社区的干净整洁,得到居民的一致好评。
通讯员 刘文化 刘建闯 摄影报道

碧波荡漾。8月24日摄于市区置地公园。
记者 张大成 摄
文明常识篇
9.我市“六城联创”的内容是什么?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
10.我市开展“六文明”活动的内容是什么?
“六文明”是指:文明交通、 文明餐桌、 文明旅游、 文明服务、 文明执法、 文明经营。
11.近年来,我市在城市建设中先后获得哪些国家级荣誉?
我市已连续19年成功举办了中国农加工洽谈会。近年来,我市先后被评为全国双拥模范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最具发展潜力金融生态模范城市、中国城市商业信用环境优秀城市等。
12.近年来,我市被授予全国、河南省道德模范称号的人有哪些?
全国道德模范(含提名奖获得者)3人:赵小参(平舆县)、张全收(提名奖,上蔡县)、李国喜(提名奖,遂平县)。
河南省道德模范2人:刘桂花(市烟草公司)、付小粉(汝南县)。
13.中央文明办开展的“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好人”类别共分哪5类?
分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5类。
14.截至目前,我市有多少“身边好人”入选“中国好人榜”?你能说出5位吗?
截至目前,我市先后有49位“身边好人”入选“中国好人榜”。赵小参、张全收、付小粉、闵建功、董英俊、尹维雨、孙向东、李到信、张旭等就是其中的代表。
(徐佳瑞 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