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马店日报数字报

2017年08月04星期五
国内统一刊号:CN41-0017
放大 缩小 默认

弘扬传统文化 建设精神家园

发布时间:2017-08-04 08:25:57  

韩建朝

继承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认同感和归宿感,建设精神家园的基本前提。任何一种文化均具有历史传承性,否定传统,割断历史,民族就会成为无根的浮萍,民族的精神家园也无从安置。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在福建调研时强调,弘扬传统文化要坚守中华民族文化立场,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基本方针,做到扬弃继承、转化创新,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发扬红色文化和革命传统,不断培植全体人民的共有精神家园。因此,弘扬传统文化不仅是我们个人的觉悟,也是党和国家的基本要求和治国方针,我们不仅要学习、传承传统文化,还要在社会的发展中不断丰富、创新发展中华文化,为传统文化的“忠孝”观赋予时代的积极内涵。

弘扬传统文化 做有道德的人

《弟子规》是中华传统文化“童蒙养正”的基础教育大全,是一个人养成正确的伦理观、道德观、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的经典之作。北大教授释净空对《弟子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评价道:“孔孟学说之根落实于《弟子规》。四书、五经、十三经是它的枝叶花果也。”一个人如果从小把根扎好,经过努力,就有可能成为德才兼备、智慧超群的栋梁之才,才会给人类社会、国家、民族作出贡献。《弟子规》的核心是教孩子从小就要有善根。什么是善?简单说,一心为他人、一心为公就是善,一心为自己、一心为私就是恶。善根扎得深,这棵栋梁大树才能根深叶茂,作用和成就才会越大。所以《弟子规》总述: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这24个字是弟子规的核心内容,集中概括和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大智慧、大理论、大法则。《弟子规》从入则孝入手,详尽阐述了子道。《弟子规》讲了兄弟和睦的方法,如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接着还教我们交朋友的方法: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与少,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这些道理都很实用、很实际。《弟子规》虽然只有短短的360句,却把每一个人应该如何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立身处世、接人待物、修身治学的态度礼仪概括得淋漓尽致。只有学好《弟子规》,我们才能讲礼节、知廉耻、明是非、懂荣辱、辨善诡,培养健全的道德品质和思想觉悟。

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异常注重“德”的地位和作用,甚至将“德”提升到了本体的高度,如孔子曾说:“主忠信,徒义,崇德也。”(《颜渊》篇)“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宪问》篇)。”“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宪问》篇)。”从孔子的论述中,我们看到,一方面,“德”指个体自我的品质、品德;另一方面,“德”是个体对个体和群体的美德,这就从自我发展的狭窄面扩展到了整个人群和社会,即个人的“德”和国家的“德”是一致的。以德为本的思想对于坚持德育首位、培养和造就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古人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一个社会只有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形成团结互助、尊老爱幼的社会风气,社会才能充满温馨与和谐,才能给人带来希望与力量。培养团结互助的精神,对于青少年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拥有强烈的团结协作意识是成功的必然前提,因为一个人无论如何才华横溢,精力也总是有限的,要想成就惊天动地的伟大事业,必须唤起别人与自己同行,借助别人的力量达成自己的目标。“尊老”其实是和“爱幼”连在一起的,这里的“爱幼”并不只是“爱护幼儿”,而是和“尊老”相对应的年轻人。尊老爱幼所构成的是一种老人和年轻人相互交融的辩证关系。

弘扬传统文化的目的是要我们做有道德的人。弘扬传统文化不是让我们简单复古,不是让我们抄袭封建和宣传迷信。我们必须要有与时俱进的科学主义精神,既要小心实践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的适应性,又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人类最新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既要彻底从过去的宗教、政治、封建迷信的枷锁中解放出来,还要传统文化有一个清新的时代面貌,让好形象、正能量成为学术理念、道德、规则、行动指南和精神风标,从而将发展型的传统文化运用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为人民求福祉,为国家谋利益,为人类作贡献。

因此,传统文化的文明之花、幸福之果就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身旁,需要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用心呵护、双手培养。这就要求今后的我们无论是各级领导干部,还是广大人民群众,无论是军人、农民,还是妇女、儿童,都要相信中华传统文化、学习中华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的文明言语举止、思想、行动贯穿在我们生活、工作中的点点滴滴、方方面面。只有真正学到了、做到了,才是在真正弘扬传统文化,才是在真正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基石

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学习研究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们伟大的祖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其中,最突出的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解决了13亿人的温饱问题,并在此基础上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这在中国5000年历史上是从未有过的,也是世界各国发展史上没有过的。为什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能越来越富裕、越来越强大、越来越繁荣?那是因为中华传统文化哺育了一大批优秀的中国共产党人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他们每一个都是饱读经典的国学大师,他们每一位都是德才兼备、知书达理的仁人志士。以《弟子规》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既是孔孟思想的根,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孝敬师长、仁慈社会、精忠报国、明辨是非、诚信交往、理智处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鲜明特色。归纳起来不难看出,中国传统文化本质是以人为本,以和为贵。而西方文化的本质是以物为本,以胜为荣。以物为本意味着占有物质财富,占有物质财富的多少靠竞争,所以西方文化就是以竞争为核心,以斗争为手段,以占有为目的。中国则是依靠传统文化的精华指导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如以诚为首,弘扬团结协助;以礼为重,要求文明礼貌;以德为准,讲究买卖公平;以廉为荣,对财取之有道;以信为纲,推崇言出必行;以慈为上,达到大爱无疆;以和为贵,提倡和气生财;以人为本,关注国计民生;以贤为准,做到知人善用;以俭为根,做到合理消费。

党的十八大正确解答了当前国际形势下,开展传统文化、实施圣贤教育是时代的召唤,是党的治国方针。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基石,没有中华传统文化的沉淀和积累,就没有持续稳定繁荣昌盛的中国现代和未来。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忠孝文化,是儒释道三教归一、海纳百川、兼容并蓄、和谐共生,为实现中国梦,促进人类和平世界大同的“仁者天地心”的最根本、最智慧、最高尚的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未来,是一群正知、正念、正能量人的天下。真正的危机,不是金融危机,而是道德与信仰的危机。谁的福报越多,谁的能量就会越大。与智者为伍,与良善者同行!”弘扬传统文化就是要坚定我们不变的历史信仰,坚决拥护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促进世界人类和平,共同实现共产主义而努力奋斗。用一句话概括,中华民族修齐治平,以仁爱为核心的忠孝文化,在社会主义的中国当代具体要求表现就是中国梦。中国梦就是践行习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平、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教育工作者应成为传统文化的继承者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每个民族的文化是每个民族生息繁衍的根,也是民族振兴、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实践证明,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熏陶的人,才是一个合格的中国人。只有做一个合格的中国人,才具备做一名合格党员干部的资格。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当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人。所以《大学》这本书指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正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大学》里的总纲。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当教会学生为人处世立身的道理。

无独有偶,继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不久,我国的屠呦呦又获得了诺贝尔医药奖。两次大奖,一次表明中国文学走向世界,一次表明中国中医药科技放眼全球。两位老人之所以取得如此光辉的成就,成功的秘决是什么呢?从他们的获奖感言中,我们发现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根植中华传统文化,坚守民族自尊和道德底线,不为名利、钱权而工作,只是立足本职,为艺术而生,为科研而战,不走旁门,脚踏实地,把做人的准则用到做事上,所以他们做出了人类最有意义的事。

试问,在过去,我们失去信仰的一百多年中,历史都发生了什么?闭关锁国的门户政策和对内的文字狱式的民族压迫使中华传统文化不断遭到扭曲和压迫。仅半个世纪,外国人用中国人发明的火药制造了洋枪洋炮,用中国人看风水的罗盘装备坚甲战舰,用中国人的《孙子兵法》与我们的国家鸦片通商……当我们嘲笑街头算命先生还在用手指掐算《周易》的时候,外国人却利用阴阳二进制原理制造了计算机,而且还叫嚣着要用英文字母把中国的汉字一扫而光……一个失去信仰的民族是将要走向毁灭的民族。我们弘扬传统文化就是要让受伤的民族心得到康复,让善良的基因得到延续。

21世纪是人类学习的世纪。全世界100多所孔子学院的开办再次有力地证明了中华传统文化才是拯救人类走出困境、引领世界和平未来的主旋律。元亨利贞,厚德载物,和谐共生,天人合一,中国人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屹立在世界东方。

当前,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成为举国上下的一个热门关键词。但是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如何从传统文化中广泛吸取阐释性依据和建构性资源、如何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内化于心并外化于实践,都要围绕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和实践做足做好文章,努力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执著继承者、自觉传播者和带头实践者。

中国古代文化充斥着丰富的审美智慧,如和、法、礼、乐、道、游、自然、生态等,而这些审美智慧恰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为核心、最具魅力的内容。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与传统文化精髓的阐释、体悟等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二者之间的有机衔接和自然延伸。

自觉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蕴和无穷魅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深入人心。不得不说的是,中国当代社会对古代的优秀文化传统,无论是理解的深刻度还是内心的认同度,都远远不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失语症”。对于当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而言,我们不能仅仅停留于概念上的记忆或空泛性的诠释,而要与优秀传统文化意蕴的传播结合起来,找到交叉点和契合点,“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让传统的审美智慧在每一个人的心中发芽生根、枝繁叶茂。

带头实践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每个人的价值取向和行动标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人有责,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自觉维护、遵守、实践、推广优秀的传统美德,“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让“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真正深入人心,做一个弘扬传统文化的人,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有孝心的人,一个知恩、感恩、报恩的人,做一个文明有礼、遵纪守法、敬业爱岗、团结友爱的天中人。

 (作者系驻马店市语委办主任)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在线投稿
CopyRight 2009-2016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驻马店网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豫ICP备120237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