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马店日报数字报

2017年06月27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41-0017
放大 缩小 默认

二叔

发布时间:2017-06-27 07:22:34  

王淑和

       清明节回老家扫墓,因多年没回老家了,我打算去看望二叔,却发现二叔原来的两间破草房不见了,迎接我的却是一座新颖别致的两层小楼,小楼前面停了辆崭新的小轿车。我正怀疑走错了门,这时一位老太太拉着一个两三岁的小男孩走出来告诉我,二叔一大早犁地去了,二婶也出远门了。我便决定到地里看看,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我一边看着家乡美丽的春色,一边回忆着二叔的往事。

二叔名叫江福,七十有余。他虽然辈分大,可也比我大不了几岁,我们既是发小又是小学同学。二叔自幼就是个犟脾气,别人往东他偏往西,人家戳狗他去撵鸡,是村里出了名的“杠儿头”。记忆中的二叔一直很穷,二十五岁还没娶上媳妇,三十五岁那年去四川打工,才领回来当地一个年近四旬的小寡妇。

二婶嫁给二叔时,计划生育正紧,二叔不管这些,硬是让二婶接连生下3个儿子,也因为这三张嗷嗷待哺的嘴,他家没过上几天好日子就成了村里第一个“低保户”。有一年腊月,村主任刘正乾嫁女儿,二叔硬是没去送礼,不久“低保”便被取消了。第二年冬天二叔又得了一场大病,当时3个儿子都在县城读中学,学费、开销都不小,二叔砸锅卖铁地供着,家里穷得只剩下两间破草房、一个土坯床。见家里这般光景,二婶对二叔说,咱们能不能去求刘正乾一次,把“低保”再上回来?话还没说完,二叔眼一瞪撂下一句话:“咱们有胳膊有腿的,求他干啥?大活人还能被尿憋死?”第二天,二叔病还没痊愈就犟着到附近砖窑用板车拉砖头,干了一个冬天,硬是把孩子们的学费都凑齐了。

我的家乡地处淮河北岸,村里人致富门路窄,整天弄几亩责任田,只图个“肚儿圆”。后来,政府号召养猪,于是家家户户建圈养猪。二叔年轻时种过姜蒜,在四川打工时又学会一手酱菜腌制技术,他想,猪多了价钱肯定会降下来,再说都去养猪了,有那么多人买吗?于是,他对二婶说:“咱们别去趟那个浑水,依我看还是种庄稼,种姜蒜稳当。”种姜蒜虽然不要啥技术,但二叔却像绣花一样用心打理,每天蹲在地里不是除草,就是施肥或捉虫子。他用牛粪作肥料,又勤于管理,出产的生姜肉肥无丝,辣而味久,蒜瓣头大皮薄,味辣而甜。他种的生姜不仅每次都卖好价钱,腌制的大蒜酸甜可口,也成了城镇超市的“抢手货”。而那些养猪户,因猪满为患,有的连猪饲料钱都没赚回来。乡亲们见二叔种姜蒜发了财,也纷纷种起来,很快市场饱和,姜蒜积压霉变,损失惨重。

老家水面宽阔,滩涂较多,二叔见种姜蒜不行了,便又琢磨着利用这些优势搞养殖。接着,他不顾家人反对,硬是从县城引进一批三黄种鸡,又从淮南买回大批种鸭,犟脾气地办起家禽养殖场。没多久,成千上万只鸡鸭出手,“哗啦啦”的票子整天都往二叔家里流……

走着想着,我来到了二叔地头。只见二叔穿身黑棉衣,腰间系条白布带子,在后面扶着犁子,手里虽然扬着鞭子,却舍不得落下。前面那头大黄牛每向前迈一步都要伸一下脖子,鼻孔“嗤”地喷出两股粗气。二叔见是我,便停下犁子,屁股坐在地上,掏支烟叼在嘴上,一边抽着一边脱只鞋递给我:“坐吧!”看着眼前的二叔和大黄牛,我不解地问:“老叔,咱们家已经住上了小楼,小轿车都买回来了,咋还用牛犁地呀?”二叔看我一眼:“用牛犁地咋了?”接着吐口烟说:“咱用牛犁地好哇,一来有牛粪,用牛粪上地一季能顶几季,又不污染空气,打得粮食好吃又能卖钱;二来咱们不用花钱买化肥、农药和柴油,省了一大笔钱。”怕我不明白他的意思又补充道:“不信你到咱家看看,俺生产的粮食绝对是绿色食品,好吃又放心!”说罢,站起来穿上鞋子,朝着大黄牛扬一扬鞭子,头也不回地继续犁他的地。望着二叔身后翻滚的土块,我不禁感叹:“嘿,好一个犟老头儿!” 2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在线投稿
CopyRight 2009-2016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驻马店网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豫ICP备120237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