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马店日报数字报

2017年04月15星期六
国内统一刊号:CN41-0017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对好夫妻 争相做善事

发布时间:2017-04-15 11:52:29  

妻子,20年如一日为老人义务理发

丈夫,为困难群众收割庄稼分文不取

一对好夫妻  争相做善事

记者 刘仁忠 通讯员 杨明华

“人家永祥两口子可是俺村的大好人,两人比着为父老乡亲做好事、办实事!”如今,在汝南县常兴镇柏杖屯村梁塘村民组,提起刘永祥、田月霞夫妇,夸奖的人老少皆有。

妻子,20年如一日为老人义务理发

412中午,田月霞吃过午饭,像往常一样,带上理发工具,到89岁的张福老人家,为他洗头、理发、刮脸、掏耳朵,换洗衣服。像张福这样的老人,田月霞心里有50多人,都是本村和附近村的留守老人或行动不便的老人。

22岁开办理发店到现在的44岁,田月霞已坚持了20多年,对这些老人都是义务服务,从不要任何报酬。

田月霞开办理发店源于一次的经历,那是在她没出嫁时的一天上午,一个小女孩骑着三轮车带着一个老人,行至拐弯处时,一不小心摔倒在地。田月霞见状,连忙将两人扶起,原来,孩子是带着爷爷去离家5公里的集镇上理发的。

田月霞想,以往农村的理发师都是轮流到各村理发,现在都集中到集镇了,留守老人们理发成了难题。于是,她横下一条心,决定学习理发技术,并很快在家门口开办了一家“霞光理发店”。

理发店不大,有20多平方米,但干净整洁,沙发、饮用水、热水器都有。由于田月霞理发技术精湛,服务周到,价格便宜,生意十分红火。

柏杖屯村有200多名留守老人,其中,80岁以上的就有50多人,谁家老人多大岁数,腿脚如何,田月霞一清二楚。

为方便行动不便的老人,田月霞除干好理发店的生意外,还给自己制订了义务为老人理发的计划,坚持每天利用午饭后的时间,带上理发工具,每天义务为老人们上门服务。洗头、剃头、刮脸、掏耳朵,就连为老人们剪指甲,也要亲自做。今年68岁的张华,是个平日爱干净的老人,因为患有半身不遂,长期卧床不起,儿子儿媳外出打工。田月霞坚持每月上门为其洗头、刮脸、理发、掏耳朵,还帮助他的爱人,经常为张华换洗衣服。

“别人理发一人得七八块钱,月霞却分文不要,一干就是20多年。事虽小,但俺们都特别感动。”不少老人的家人说。

有人说她傻,田月霞却说:“谁都有老的时候,咱会理发这门手艺,能为老年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儿,虽然累点,俺感到很快乐。”

丈夫,为困难群众收割庄稼分文不取

刘永祥是田月霞的丈夫,1995年春俩人结婚。刘永祥人老实,不爱说话,但很有思想。听说小洋马收割机来钱快,小两口就靠贷款买了一辆收割机。

经营小洋马收割机是个又脏有累的活儿,一年有半年的时间在外收割庄稼,至少得两个人。当时,父母年纪大,独生子正在小学读书,雇个人开车,每月就得五六千元,刘永祥几次想让妻子帮自己,但一想到村里的老人离不开她的服务,话到嘴边又咽下。

田月霞看出了丈夫的心思,劝他说:“永祥啊,俺知道你心里想的啥,俺给你推荐个人,你看咋样?”

“你是不是想让咱村的贫困户张三帮咱啊?”刘永祥一语中的。

其实,在两口子心里,早就有物色张三的思想准备。张三的父母都有病,是村里的贫困户。两口子让张三帮忙,一是想让张三多挣点钱,二是想让他熟悉外出挣钱的路线和收割的流程,三是想帮助他购买小洋马收割机跟着自己外出挣钱。

第二年,两口子的愿望就实现了,还掏钱让张三考取了驾驶证。

经过20多年的打拼,现在,张三依靠经营小洋马收割机,住上了楼房,娶了媳妇,儿子也大学毕业了。提起这事,张三一家人感激不尽。

其实,感激刘永祥的人很多。在柏杖屯村,贫困户、残疾人从不愁没钱收割庄稼的事儿。贺向红是村里的贫困户,爱人因患精神病走失至今,孩子正在上学,家里连个农用车也没有。每到夏秋收割两季,老贺从不着急,“因为年年都是永祥两口子帮忙收割,不但不要一分钱的收割费,就连庄稼也帮俺运送到家里。”这些让贺向红感到很放心,也很温暖。

与贺向红有同样感受的还有村里70岁的孤寡老人刘坤、残疾人刘闹等。

有人给刘永祥算了一笔账,按照每亩每年收取40元的收割费计算,仅为贫困户免费收割,每年就有1000多元。

村里人习惯了,刘永祥也习惯了。 “要是哪次收了人家的收割钱,自己反而心里别扭,连觉也睡不着。”刘永祥说。

心中有爱最幸福,这是刘永祥、田月霞夫妻的共同心声。

“如果大家需要,俺们愿一辈子做下去。”刘永祥、田月霞夫妇坚定地说。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在线投稿
CopyRight 2009-2016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驻马店网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豫ICP备120237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