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年前,他们是风华正茂的青年,满怀激情、义无反顾地奔赴到广阔的农村天地;45年间,他们有的返城,有的扎根驻地,历经农村艰苦岁月的磨砺,在各个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岗位上,辛勤奋斗、无悔奉献;45年后,他们年近花甲,重回故地,欢聚在一起——
重温难忘的峥嵘岁月
记者 陈 司 通讯员 贾 鹏
“杨集是我们的第二故乡,杨集的发展变化时时吸引着我们。我们年年都在想,何时能一起回到杨集看看,这里曾是我们共同的家。”3月21日,原上蔡县杨集公社新建队的38名知青,来到当年插队的地方一路寻找、一路辨认、一路回忆。老知青们站在河堤口,望着当年劳作过的地方感慨良多……
上世纪70年代初,来自全国各地的85名青年学生响应国家上山下乡号召,作为知青被分配到上蔡县杨集公社新建队,他们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几年后,他们各自回城,奔赴不同城市。2017年3月21日,当年的知青相约到杨集镇参加下乡45周年聚会,共计38人从全国各地赶来。45年前,这些知青刚中学毕业,老照片上的他们青春勃发。而今,他们大都已年近花甲,再相逢,感慨颇多。原杨集公社党委副书记、知青队党总支书记、队长王玉山激动地对老知青们说:“欢迎你们常回老家看看!”一双双手紧握在一起,一个个拥抱温暖人心,一句句知心话回响在耳边,话语未尽眼睛却已潮润。
1972年3月27日,17岁的杨华刚走出初中的校门,便来到了杨集公社新建队。“三四月份,天气还没完全暖和起来,我们光着脚在田里锄地,用手向田里撒牛粪羊粪。平日娇气的娃娃,经过风吹、日晒、雨淋的锻炼,很快成了干农活的一把好手。”回忆当年的艰苦经历,杨华仍意犹未尽,“艰苦虽艰苦,但质朴的村民给了我们太多的照顾和爱护。”刚下乡插队的时候,这些知青都还正长身体十六七岁的孩子,老乡们经常拿出自家的粮食偷偷送给知青。直到1974年12月应征入伍,杨华结束了3年的知青生涯,谈起3年的知青岁月,杨华说,那是他人生最难忘的一段时光,集体生活教给大家最多的就是团结,只有团结才有力量,农村的广阔天地给了知青们无穷的奋斗勇气。
采访中,老知青们特别提到了救人英雄刘崇山。1974年3月,插队下乡的刘崇山从小就是运动健将,他来到杨集的第3个月,就当上了新建队八班班长,随后又任排长、民兵连连长。他插队的3年,恰好赶上“75·8”特大洪水。当时,大家都聚集在地势较高的杨集高中附近等待救援。一天早上,刘崇山在岸边远远地看到一位妇女正沿河赶路,忽然被猛涨的洪水卷起,随着水势就往下游冲去。刘崇山来不及多想,一边高呼着向大伙儿求救,一边向溺水者飞奔而去,然而地势难行,眼看就要追赶不上,情急之下,刘崇山索性跳入水中,凭借自己的好水性,连扎几个猛子,终于追上了溺水的妇女。待他把妇女托举上岸,自己已力竭无法动弹。事后才发现,他竟然足足追出3公里。
新建队插队时间最长的当属知青袁平,他留在新建队8年之久,最让大伙儿难忘的是,当年袁平护送伤员的故事。“75·8”特大洪水期间,袁平奉命护送5个伤员到县城治疗。大水齐腰,为了防止被冲散,6个人共同拉着一根树枝,由袁平走在最前面开路。行至半途,一个棺材被大水冲过来卡在道路中间,泡变形的尸体吓坏了所有人,袁平壮着胆子,借着浮力把棺材推开,众人才得以继续前进。就这样走走停停,走了整整3天,才把伤员送到县城。
知青代表刘德华在发言中说:“我们经历了无数的坎坎坷坷,是时代赋予我们特殊的称谓——知青,是执着追求让我们不断谱写新篇章。我们在奋斗中凝聚的深厚友谊,犹如青山碧水般绵长,往事的回忆是我们对时代的眷恋,今日的欢聚是我们对幸福的向往。”
分别已是太久,相聚总觉短暂。据悉,此次“纪念杨集新建队知识青年上山下乡45周年”活动,除了重游故地之外,新建队38名知青特地来到杨集镇敬老院,为老人们献上热情洋溢的歌舞表演,并向敬老院捐赠4000元慰问金。为加强交流、增进友谊,他们还将今后每年的3月21日定为“新建队知青活动日”。缅怀过去、激励斗志、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让艰苦创业、勇于奉献、坚韧达观、自强不息的知青精神一代代传承下去。③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