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儿院里的好爸爸
记者 陈 司 通讯员 张海波
他们是一个因艾滋病致孤的特殊群体,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艾滋孤儿。他们又是幸运的,在上蔡县阳光家园,有一位多年来一直陪伴他们成长的“好爸爸”——李国华。
人生十字路口 他作出无悔选择
上蔡,河南省艾滋病重点帮扶县。曾几何时,人们谈艾色变。
2002年,时任上蔡县芦岗乡政府民政所所长的李国华,受命组建专供艾滋病致孤儿童生活居住的阳光家园。2003年7月阳光家园投入使用至今,一直担任该园负责人。孩子们走了一茬又一茬,但李国华却一直留在这里,与没离开这里的孩子们朝夕陪伴,呵护着他们成长。
“我是土生土长的上蔡县芦岗乡人。来阳光家园之前,我在芦岗乡政府民政所当所长兼文楼村和王营村党支部书记,亲眼看到不少熟悉的人因艾滋病而去世,他们的孩子因此失去亲人,生活得比较邋遢,十分揪心。”李国华回忆,“2005年,适逢河南省乡镇机构改革,当时领导征求意见,经过再三考虑,我决定辞去民政所所长职务,到这里跟孩子们生活在一块,尽最大的努力,把这些孩子抚养成人,培养成才。”
10多年来,李国华吃住在家园,与家园孩子朝夕相处。为了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他带领家园的工作人员,种菜、种瓜,养猪、养鸡,轮流值班,奔走操劳,无怨无悔。
生活上 他视孤儿如子女
一个阳光明媚的春日,位于上蔡县城东北隅——蔡都街道办事处辖区内的阳光家园,生活在这里的140多名孩子都上学去了,干净整洁的花园式庭院,显得格外寂静。在阳光的照射下,花坛内的冬青、椰子树等花木愈加充满生机。现年58岁的园长李国华和园内的另外一名工作人员,正在忙着修剪花木。
阳光家园的作息时间表显示,每天孩子们5时30分起床,7时30分就餐。餐毕,孩子们去附近的初中上学。每天中午和下午放学,李国华都要到阳光家园大门口的东西路上,迎接放学归来的孩子们。晚上9时30分熄灯之后,李国华和工作人员还要分别检查孩子们的就寝情况。逢周末或月末,上高中的孩子们回来,他更像迎接久别重逢的亲人一样,安排餐厅为孩子们准备可口的饭菜。
阳光家园餐厅,收拾得窗明几净。排队打饭的窗口处,张贴着每天的食谱。馒头、包子、油条、米饭、蒸面条、小米粥、黑米粥、烧青菜、炒豆角、炖粉条、炖排骨……荤素搭配,应有尽有。为了孩子们营养均衡,每天中午,还供应不同季节的时令水果。
每到节假日,孩子难免思念亲人,如果没有安排集体活动,他就分批把家园的孩子接到自己家中,亲自下厨给孩子们做菜、做饭,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每逢春节,他就把不能回到家中过年的孩子接到自己家中,做好两大桌菜和他们一起过个团圆年。每当孩子生病,他更是寝食难安,看病抓药,跑前跑后。孤儿宋炳辉患热风湿骨疼病住进医院,孤儿李艳荣做骨瘤手术住院一个多月,孤儿聂杰做腭下瘤切除手术住院20多天。李国华就在家里做好饭菜送到医院,又把爱人拉去和工作人员一起轮流陪护,喂药、喂饭。出院后又把孩子接到家中,给他们补养身体,直到完全康复。
对孩子倾注父亲般大爱的同时,李国华对孩子们生活要求也十分严格。逢周六、周日,回到家园的孩子还要在园内跑操、锻炼。在阳光家园任何一间男生或女生宿舍,你会看到这里的被子都叠得有棱有角,生活物品摆放得整整齐齐。李国华说,为培养孩子们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严谨的生活态度,他们要求每个孩子都要学会整理好自己的内务,打理好自己的事务,学会自我约束、自我管理。
学习上 他尽心尽力帮助孩子
在阳光家园工作多年,李国华形成一个习惯:哪个孩子在校表现怎么样,学习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思想上是不是分了岔,李国华都会在笔记本上一一记下。
建园之初,孩子们学习基础差、底子薄,有的还辍学了。看到这种情况,李国华就向县里的有关领导反映,并引起县领导的高度重视,从该县抽调骨干教师,同时也从社会上聘请了经验
为了激励孩子学习,家园专门设立了学习进步奖,凡在原有学习的基础上,成绩每提高一个名次都有相对的奖励。为了解孩子们的学习、思想状况,他经常到孤儿所在的学校与校领导、班主任及所有
几多真情 就有几多牵挂
“老李,冲你对孩子的一片爱心,孩子我们留下了。”2012年秋,在新疆某部,部队首长紧紧握着前来为孩子们求情的李国华的手,十分动情地说。
曾在阳光家园生活的吴登辉、雷高阳等于近年相继参军服役。为了让他们能在部队多锻炼几年,李国华先后远赴新疆乌鲁木齐、辽宁省大连市等地,几次到部队找到首长进行协调。部队首长被李国华的不辞辛苦、不畏寒暑的举动所打动。2012年,转为一级士官的吴登辉,现已转为二级士官,同年转为一级士官的雷高阳转业后现在北京工作。还有的孩子大中专学校毕业后,一时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李国华总是四处奔波,马不停蹄为他们联系工作单位。
孤儿吴建胜师范毕业后,面临就业、住房、婚姻等难题,李国华跑上跑下操办。在吴建胜的婚礼上,拜高堂时,吴建胜坚持对着他拜,李国华说不合适,吴建胜急哭了说:“从小到大,我是在阳光家园长大的,是您和叔叔阿姨把我拉扯大的,事事替我操心,处处为我着想,您就像我的亲父亲一样,不拜您让我拜谁?”
像吴建胜这样,在喜结良缘之时,他们都会邀请李国华去参加婚礼,见证他们人生中的美好时刻。
“曾经与温总理同桌共餐的魏宛丽同学大学毕业后,现在郑州大学附中任音乐教师,杨亚敏同学北京外事学院毕业后,现在韩国工作,月薪上万元。”谈起孩子们,李国华很是自豪。据介绍,从家园走出的孩子都很争气。他们虽然在全国各地,有的甚至在国外工作,但他们都很勤奋、懂事,逢年过节,有的打电话问候,有的回来看望他。他为自己当初的选择感到庆幸和慰藉。
“孩子对我们感情的深浅,取决于我们对孩子爱的多少。”这是李国华经常对家园工作人员说的一句话。李国华认为,作为家园的工作人员,不仅仅是让孩子们吃饱、穿好,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感受到未来的希望,增强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转眼之间,李国华已经在阳光家园工作了14年,集中供养孤儿497人,顺利完成学业踏入社会的352人,目前园里还有145名孤儿。其中,考上中专和技校的224人,大专472人,本科81人,先后有6人参军入伍。
10多年来,李国华凭着一颗火热的赤诚之心,以强烈的责任担当精神,不负组织的重托与使命,赢得了家园孩子的信赖和他们亲属的赞誉,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他先后被授予全县艾滋病帮扶先进工作者、县级劳动模范、全县民政工作先进个人、县级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还被全国妇联、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授予“爱心好家长”等荣誉称号。他所在的阳光家园也先后评为全国民政系统行风建设示范单位、全省民政系统示范窗口单位、河南省一级福利机构。该园被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市级文明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