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丁 振 通讯员胡军华)初春时节,行走在嫘祖故里西平乡村,只见一条条宽敞整洁的水泥路蜿蜒延伸,一栋栋农家小院鳞次栉比,河湾坑塘碧波荡漾,两岸花木随风摇曳,文化广场上不时传来孩童的嬉闹声和优美的广场舞曲,村民们尽情享受着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带来的幸福生活。
近年来,西平县抓住被定为全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示范县的机遇,按照“三无一规范一眼净”的要求,以“整干净、摆整齐”为目标,以“三治”、“五化”为重点,投入精力、集中人力、筹集财力,全面推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在2016年两次全市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观摩中,该县均居第一名,被评为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县、中国生态魅力县、全国绿化模范县。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是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内容,是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愿望。我们要高度重视,精心部署,充分调动干部和群众的积极性,扎实认真实施好这一重要民生工程。”西平县委书记聂晓光多次强调。目前,该县已完成272个农村行政村(居委会)的“三无一规范”整治任务,其中达到省级达标村标准的村庄56个,达到省级示范村标准的村24个。2016年新确定的67个示范村和达标村创建工作已全面铺开。
该县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指挥长,县长任副指挥长的改善人居环境工作指挥部,统筹协调,全面推进。各乡镇也建立相应组织和机构,实行一把手主抓责任制,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班子成员具体抓,做到了层层有任务、人人有责任。全面掀起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热潮。
为破解资金难题,该县树立有多少事找多少钱的新思路,多方筹集资金。在县财政列支1800万元专项资金大力整合涉农资金项目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作用,鼓励群众捐资捐物、投工投劳,鼓励企业、社会团体以及在外创业成功人士等社会资本投资家乡建设。通过多元筹资,有效缓解了资金紧张压力。改善人居环境工作开展以来,全县乡村投入4580万元,群众自筹896万元,社会力量参与资金751万元。
以“整干净、摆整齐”为目标,以“三治(治脏、治乱、治差)、“五化(净化、绿化、美化、亮化、硬化)为内容,以建立长效保洁机制为保障,以主干道路沿线、乡镇所在地环境整治和达标村、示范村创建为重点,西平县着力打造了一批精品线(区)和精品村、特色村。同时,与美丽乡镇建设相结合,达到“十有五规范”。与农村公路整治相结合,做到“三无一规范一眼净”。与创建森林城市相结合,绿化村庄,美化环境。与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绘制文化墙,弘扬新风正气。至目前,全县各乡镇共硬化道路270公里,安装路灯12400多盏,实现安全饮水村庄272个,清理坑塘313个,新修小游园147个,修建文化广场175个。
同时,该县狠抓“三级联动”,形成干事创业合力。每月由县四个班子领导带队进行观摩点评和打分排序,落后乡镇,包乡、县领导在会上作检查。成立督导组,不间断督促指导,督导情况一周一通报。乡镇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实行乡镇干部包村,村组干部包组包片,每周对各村进行观摩评比,对好的村进行奖励,落后村村党支部书记、包村干部进行表态发言。全县形成了“上下一盘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热火朝天”的工作局面,农村环境一天一个样、一周大变样。农村环境改善得到群众的称赞,激发了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