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农惠农十年路
——聚焦确山县新农合工作
记者 张新义 通讯员 柴拥政
2006年,确山县作为河南省第二批试点县,启动了新农合制度试点工作。10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确山县农合办认真贯彻落实省、市有关文件精神,努力提高新农合资金运行效益和参合农民保障水平,新农合制度持续健康发展,越来越多的群众从新农合制度中受益,有效缓解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整合监管力量 提高监管效率
确山县农合办于2013年6月正式成立新农合网络监察大队,由以前的分散派驻医院监管改为集中监管,并推行了全覆盖实时监控,根据监控过程中发现的存疑情况,随时进行实地核查。网络监管与实地核查相结合,使监管工作更具针对性,强化事中监督和事前防范,提高了监管效率,增强了监管实效。
确山县农合办持续开展“下基层、入科室、进农院”活动,并形成常态化、制度化。该办审核、监管人员深入医院科室、农户家中与医务人员、参合患者面对面沟通交流,增强了医务人员对新农合政策的了解和执行政策的自觉性,医务人员日常诊疗活动中出现的不合理、不规范等现象逐年减少。
注重监管实效 开展监管年活动
确山县自2015年起大力开展新农合政策落实监管年活动,2016年持续推进活动深化。2016年7月至8月,又开展了为期40天的套取新农合资金问题集中整治行动。
为强化活动效果,确山县农合办进一步明确科室人员分工,实行人员包医院、包科室、包医生,对易出现违规违纪现象的重点医院、重点科室、重点人员、重点项目予以重点监控,监管人员做到既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又相互配合、重点突破。通过活动的开展,对存在违规违纪问题的11个定点医疗机构的相关科室和人员进行了通报批评和协议处罚。
该办重点加强对民营医院的监管,仅2016年1月至10月,他们就依据审核、监管发现的问题,查处5家民营定点医疗机构不合理费用62963元。
继续推行“总额预付”制度,坚持总额控制、 收支平衡、风险分担、动态调整等原则,定期进行“五控两禁”数据分析通报。对执行新农合政策不力、住院或门诊等关键运行指标出现严重异常的医疗机构,及时约谈其主要负责人。约谈后整改情况作为总额预付、动态管理定点机构和续签下一年度服务协议的重要参考依据。近年来,共有5家定点医疗机构被约谈。
健全完善制度 实行常态监管
确山县农合办坚持对新农合基金的运行情况进行月分析、季通报,重点加强对次均费用增长、纯自费费用比例、推诿病人情况、平均住院日、耗材费用比例、住院人次人头比等核心指标的监测、分析。同时,将定点医疗机构实际住院补偿比、次均住院费用增长比等指标进行分析、评价、通报,予以警示、约谈,进一步规范医疗机构服务行为,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防范新农合基金使用风险。
确山县在全市率先启用二代身份证读卡就诊办理新农合报销业务。通过二代身份证识别系统,现场采集患者身份证、照片实时上传新农合监管平台进行审核验证,有效防止了冒名顶替、造假套骗新农合资金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