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到五个到位 建立五项机制 落实七项措施
西平县脱贫攻坚工作稳步推进
本报讯 (记者 丁 振 通讯员 胡军华 焦艳艳)今年以来,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按照“六个精准”、“五个一批”要求,做到五个到位,建立五项机制,落实七项措施,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至9月底,已完成4650人脱贫任务,目前,全县贫困户退出程序已经完成。
西平县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组长,38个县直部门负责同志和各乡镇党委书记为成员的脱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全面指导、协调全县的脱贫攻坚工作。成立了财政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金融扶持脱贫、产业扶持脱贫、易地搬迁脱贫、转移就业脱贫、社会保障脱贫、特殊救助脱贫7个工作领导小组专项负责、协同作战。各乡镇、村也分别成立了相应组织,为全县脱贫攻坚工作提供了坚强组织保证。
西平县研究制定了《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意见》、《关于建立县处级领导干部、县直单位、企事业单位分包贫困村制度的通知》等文件,并将脱贫攻坚工作列为县委常委会必听议题,有力推动了工作顺利开展。
该县采取出动宣传车、发放宣传资料、设立宣传专栏、张贴宣传标语、粉刷墙体标语、悬挂宣传横幅等形式,大力宣传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措施。深入开展“握手交心”活动,进村入户交心查实情,找准致贫原因,制定帮扶措施,增进干群感情,鼓励引导贫困群众学技术、学本领,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内生动力,克服“等、靠、要”思想,自力更生、脱贫致富。利用县电台、电视台、网站、微信、微博等媒体,广泛宣传脱贫攻坚政策和典型事迹,凝聚各方合力,在全县营造了人人关心扶贫、人人参与扶贫的浓厚社会氛围。
今年以来,西平县已投入9463万元用于脱贫攻坚,大力实施道路畅通工程、饮水安全工程、小学校舍提升工程、标准化卫生室完善工程、文化活动中心建设工程、人居环境改善工程、电力保障工程、信息化工程、智能广播网全覆盖工程、“六改一增”工程“十项工程”。
立足农业大县实际,西平县因地制宜发展各类特色种植业、畜牧养殖业。该县重渠乡发展黄金梨2600亩,带动贫困户71户;焦庄乡高庙村发展红薯、蔬菜种植,带动贫困户16户;二郎乡焦店村发展种鸡养殖,带动贫困户37户。目前,全县已发展专业合作社1800家,产业化龙头企业32家,家庭农场150家,专业合作社联合社11家,联合体5家,带动3万多农户就业,其中贫困户523户。通过贷款贴息政策,扶持益民面粉、新益面粉、双成生物科技、绿科茂牧业、欧兰德等企业,吸纳扶贫户进厂务工。该县盆尧镇欧兰德果木有限公司流转土地700亩,采取集种植、采摘、垂钓、餐饮、娱乐、休闲为一体的农庄经营模式,带动陈老庄、罗阁村贫困户103户、240人就业,年户均增收1500元。
西平县整合人社、教育、农业、民政、扶贫、残联培训资源,开展农村贫困家庭子女职业教育培训,提升就业能力,全县贫困人口外出务工2500多人。该县二郎乡小王庄村引进的新蔡未来再生能源项目,已为该村贫困家庭提供就业岗位47个,人均月收入达1200元。实施创业带动,强力推进“回归工程”,真正达到“引进一人、带动一群”的脱贫效果。盆尧镇陈老庄村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建箱包厂,为留守妇女提供就业岗位38个,其中贫困人口13人;重渠乡武海村在外务工人员回乡开办服装加工厂、制鞋厂等,吸纳贫困群众11人进厂务工。
另外,西平县根据贫困户及贫困人口不同情况,提供教育保障、基本医疗保障、住房保障、最低生活保障。今年以来,享受教育政策扶持的贫困家庭学生1328人,改造贫困户危房230户,贫困人口享受低保3859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