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扶贫抓党建 抓好党建促扶贫
阳丰镇“党建+扶贫”同频共振共建互促
本报讯 (记者 温培雅 通讯员 王林昶)今年以来,遂平县阳丰镇按照“围绕扶贫抓党建,抓好党建促扶贫”的工作思路,坚持问题导向,强化党建引领,以创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为核心,以脱贫攻坚为主线,把党的建设与扶贫攻坚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着力解决好“扶持谁”、“怎么扶”和“谁来扶”的问题,实现了党建与扶贫工作共建互促、同频共振。
推行阳光村务,在促进精准识别上下功夫,解决好“扶持谁”的问题
推行阳光村务。以打造“基层党建阳光村务”品牌为目标,以保障群众合法权益为根本,以规范村“两委”权力运行为关键,进一步创新党务、村务、财务公开形式,扎实开展了“基层党建阳光村务工程”,切实做到党务工作公布清楚、政务政策公示清楚、财务收支公开清楚、事务安排会议清楚,切实维护广大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精准进行甄别。严格按照精准识别程序,除镇、村、组干部入户识别走访外,还充分发挥普通党员情况熟、了解清、吃得透的优势,让他们参与识别走访,在精准识别“回头看”中,该镇共剔除不符合贫困条件的67户、243人,新增贫困人口4户、16人。
全面进行公示。充分发挥阳光村务平台载体作用,及时将确定的贫困户信息在“一栏、一台、一网、一会”上进行公示,切实做到“四个明白”。即“一个栏上看明白”,通过阳光村务公开栏,及时将本村贫困户家庭情况、致贫原因、帮扶情况等信息及时进行公布;“一个台上听明白”,通过村广播室及时将精准扶贫相关政策、程序等群众关心的重要内容,随时传达到各户;“一个网上查明白”,将确定的贫困户信息录入基层党建主体责任阳光工程监督网,本村广大群众通过电脑或手机登录,即可查到所关心的公开信息,并可在网上进行互动留言;“一个会上议明白”,定期或不定期召开党员代表会和村务监督小组专题咨询会,对群众关心的精准扶贫重大事项、热点问题及意见建议等进行公开审议和集体协商。
发挥堡垒作用,在推动产业发展上下功夫,解决好“怎么扶”的问题
坚持支部引路。农民要致富,关键看支部。该镇持续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努力把村党支部打造成为“挖穷根”的坚强战斗堡垒。一是立足实际谋发展。充分激发村支部发展能动性,立足各村实际,紧盯脱贫目标,认真谋划项目,以推动脱贫攻坚工作开展。该镇朱屯村以土地流转为平台,不断加快扩大花木、果蔬等高效观光农业种植规模,目前该村90%以上的土地已进行流转;刘楼村依托辖区内杰美葡萄、鸿壹香椿等特色种植基地,大力打造乡村休闲农业;罗李村产业基础条件较差,村支部利用土壤优势,积极引导群众在调整产业结构上做文章,发展花生、红薯等特色经济作物种植3000余亩。二是争取项目促提升。各贫困村党支部着眼整村脱贫目标,抢抓政策机遇,主动沟通对接,积极争取农村人居环境改善、高标准良田建设、安全饮水、电网改造等项目,通过项目实施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三是分类施策助脱贫。贫困村各支部紧扣精准脱贫“五条途径”,为本村各贫困户制定了精准的脱贫措施,并全程跟踪问效,确保整村如期脱贫。对因病致贫的农户采取医疗救治救助、土地流转、协调资金、申请低保等措施进行帮扶;对因学致贫的农户采取申请助学贷款、雨露计划、慈善捐款、帮助就业等措施进行帮扶;对因缺资金技术的,采取协调贷款、技术培训、电商扶贫等措施进行帮扶,因户施策,一户多策,务求实效。
坚持党员带路。强化对镇村干部、第一书记和普通党员这“三支扶贫力量”的管理,使其成为脱贫攻坚的领头雁。一是强化教育引导。充分发挥基层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使其领着群众学、帮着群众想、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动员全体镇村党员干部对贫困户逐户宣传扶贫政策,引导贫困户克服“等、靠、要”的依赖心理,树立自力更生,勤劳致富的理念,实现“精神脱贫”。二是实施典型带动。充分发挥党员的示范带动作用,鼓励和支持贫困村两委成员及普通党员带头进行土地流转、带头调整种植结构、带头开展扶贫捐款、带头落实扶贫政策、带头开展技术创新等,及时树立脱贫典型,形成以一户带多户,一片带一村的扶贫新格局。三是开展技能培训。为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包村扶贫干部和村两委班子成员积极出主意、想办法,从提高贫困户发展生产能力和素质入手,邀请在农业种植、畜牧养殖、农机使用等领域的专家前来授课或提供技术服务,今年以来,已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5期,培训300余人次。
坚持产业铺路。该镇依托良好的区位、交通、土壤等优势,积极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大力发展花木、瓜果、蔬菜等高效休闲观光生态农业,引进了我国规模最大的彩叶苗木上市企业河南名品彩叶苗木股份有限公司,培植了杰美葡萄、鸿壹香椿、新爱家蔬菜种植基地等一大批实力强、效益佳、带动强、辐射广的农业产业化企业。工作中,该镇采取“公司+贫困户”、“基地+贫困户”、“企业+贫困户”、“电子商务+贫困户”等合作模式,鼓励和支持广大贫困户流转土地,就近就业。目前,该镇已围绕群众脱贫累计流转土地3万余亩,已初步形成了“一村一品”或“多村一品”的新格局,贫困户的流转性收入、工资性收入和生产性收入大幅提高,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
强化考核监督,在落实主体责任上下功夫,解决好“谁来扶”的问题
严格落实领导责任。即严格落实村党支部书记“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切实做到精准扶贫与基层党建同研究、同部署、同推动、同考核。
严格落实帮扶责任。建立了镇、村干部分包联系责任制,除县级领导联系两户、驻村第一书记派出单位党员干部每人联系一户外,全镇90名镇村干部与363户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
严格落实结对责任。采取“党员+贫困户”帮扶模式,按照居住就近、关系就近、产业就近原则,每名普通党员与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结成了帮扶对子,签下帮扶责任书,并将帮扶效果纳入年终民主评议党员指标,凡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有出突出贡献的,予以表彰并纳入村两委后备干部培养人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