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成都
今四川省荥经县三合乡建政村与新建乡和平村之间的泡桐岗,是南北走向二郎山山系最南端、大野牛山东侧的一个弧形构造山岭,标高只有
相比中央红军翻越的53个名山大川,泡桐岗高度、险度都不算突出,但就是这个在一般地图上都没有标示的不知名山岗,多次出现在众多老红军的回忆录里。原国防部长张爱萍曾在回忆录里写到:“泡桐岗是红军长征中最难走的路……”
实际上,泡桐岗就根本没有路。雅安市委党史办原主任廖成志介绍说,泡桐岗原是一片无人类痕迹的原始老林,
时任红五军团参谋长的陈伯均在
行军困难,宿营更难,曾任周恩来警卫员的魏国禄在《随周恩来副主席长征》中回忆:“遍地是稀泥,连巴掌大的干地方也找不到,更找不到干柴和清水。我只好用茶缸接雨水给首长喝。睡觉怎么办?结果周副主席就这样靠着树干站了一夜。”
当满身污泥的红军翻过泡桐岗“下山寻到人烟之地,居民非常惊异。他们无论如何不肯相信我们是从这高峰上过来的,因为他们只听到祖宗传说,山上有条什么小径可通,可是近百年来,谁也不曾通过。在他们看来,我们仿佛是从天上降下来的。”(见陈云化名施平发表在《共产国际》上的《随军西行见闻录》)
过荥经县不久,记者来到四川省宝兴县蜂桶寨乡,见证了中央红军翻越夹金山前的又一处行军难关。在这个乡盐井坪村的一处临水的悬崖峭壁上,依然残存着一些古栈道的洞窝和斜插的木棒、横铺的木板。
廖成志告诉记者,为了迅速开辟主力部队前进的道路,红军先遣队先攀着荆棘蔓藤爬过悬崖来到黄店子,但又遇到如墙壁一样光秃秃的峭壁,红军战士解下绑腿,将绑腿和被单撕成的布条合扭成一根长长的布绳,一头系上木钩、石块,一次又一次投向对岸,终于钩住树桩,牵起一道用布绳做成的“索道”过河。过河之后,战士们又抓紧修复被拆毁的短偏桥。第二日,先遣队大部分人继续向前行军,其余返回蜂桶寨,发动当地群众帮助修复过河桥和长偏桥。在红军和当地群众的共同努力下,修复好的栈道比原来更牢固,部队和战马都可通过。这段艰苦的行程,红军主力部队用了七天七夜才过完。
泡桐岗逢山开路,蜂桶寨遇水搭桥。探访这两处遗址,让人未登雪山,就已倍加崇敬红军不畏任何艰难困苦、一往无前的开拓进取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