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工商局党组书记、局长刘剑平就“五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改革答记者问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部署,从2016年10月1日起,我市将全面推行“五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改革。此项改革是在全面实施企业“三证合一”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商事制度改革,降低创业准入制度成本的重要举措,对于推进部门间信息共享、提升政府管理和服务能力具有重要意义。9月28日,在“五证合一、一照一码”改革即将实施之际,为使广大企业和办事群众全面了解改革政策,熟悉改革后的企业登记流程和后续管理要求,市工商局党组书记、局长刘剑平就相关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问:什么是“五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
答:“五证合一、一照一码”即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建立统一登记流程、统一编码和赋码规则等,通过“一窗受理、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将由工商、质监、税务、人保、统计五个部门分别核发不同证照,改为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发加载法人和其他组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的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社会保险登记证、统计登记证不再发放。
问:本次“五证合一、一照一码”涉及所有市场主体吗?
答:本次“五证合一、一照一码”涉及企业及其分支机构、农民专业合作社、外国(地区)企业在中国境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外国(地区)企业常驻代表机构(以下统称“企业”),暂不涉及个体工商户。
问:“五证合一”与“三证合一”有什么关联?
答:在企业“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的基础上全面实行“五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模式,整合社会保险登记证和统计登记证,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发加载法人和其他组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的营业执照,社会保险登记证和统计登记证不再另行发放。
问:“五证合一、一照一码”改革后,如果企业需要申请设立登记或申请换发营业执照,该怎么处理?
答:“五证合一、一照一码”实行的登记条件、登记程序、登记申请文书材料规范和营业执照样式与“三证合一”改革相同。
改革后,企业申请设立登记的、原执照有效期满、申请变更登记或者申请换发营业执照的,由登记机关依法核发、换发加载统一代码的营业执照。对营业执照的换发及统一代码的赋码方式、对企业原证照的收缴和管理方式继续按照《通知》的要求进行。
对于已领取社会保险登记证和统计登记证的企业,不再收缴原社会保险登记证和统计登记证。
问:已领取“三证合一”营业执照的需不需要重新申请办理“五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
答:不需要。已按照“三证合一”登记模式领取加载统一社会信用代码营业执照的企业,不需要重新申请办理“五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由登记机关将相关登记信息发送至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统计机构等单位。
问:已领取加载统一代码营业执照的企业办理相关事务,需不需要提供社会保险登记证、统计登记证?
答:不需要。各相关部门要在各自的领域认可、使用、推广“五证合一、一照一码”营业执照,对已领取加载统一代码营业执照的企业在办理相关事务时,不再要求企业提供社会保险登记证、统计登记证,对于企业持原有证、照办理的备案、审批等,不要求企业因换领加载统一代码营业执照而再行办理变更手续,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问:“五证合一、一照一码”实行后,未换发的营业执照可以使用到什么时候?
答:“五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改革2016年10月1日开始实施后设立过渡期,至2017年12月31日止。在过渡期内未换发的证照可继续使用,自2018年1月1日起,未换发的营业执照不再有效。
问:“五证合一、一照一码”改革怎样过渡衔接?
答:2018年1月1日前,原发证照继续有效,过渡期结束后一律使用加载统一代码的营业执照,未换发的证照不再有效。取消社会保险登记证和统计登记证的定期验证和换证制度,原有验证和换证要求企业报送的事项经整合后纳入企业年度报告内容,由企业自行向工商部门报送年度报告并向社会公示。
问:实行“五证合一、一照一码”后,办理企业设立登记是否还需要分别提交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社会保险登记证、统计登记证的申请材料?
答:不需要。只需要向企业登记机关提交一套申请表格和申请材料。
问:实行“五证合一、一照一码”后,企业注销登记时是否要先行进行清税申报?
答:领取“五证合一、一照一码”营业执照后,企业注销时,需先进行清税申报,并持税务部门出具的《清税证明》到企业登记机关办理注销登记。过渡期内未领取“五证合一、一照一码”营业执照的企业申请注销,登记机关按照原规定办理。
问:如何实现信息共享?
答:建立省级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与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的常态化信息共享机制,将企业基本登记信息和相关信用信息推送至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全国范围内的信息共享。
问:“五证合一、一照一码”能给企业带来哪些便利?
答:实现“五证合一、一照一码”,是继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举措,对于营造有利创业创新的市场环境,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促进创业创新和经济发展,推进部门间信息共享、提升政府管理和服务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