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马店日报数字报

2016年07月06星期三
国内统一刊号:CN41-0017
放大 缩小 默认

孔繁森:“一个共产党员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

发布时间:2016-07-06 08:34:41  

新华社记者

六七月间的西藏阿里,高原红柳花开得绚烂。沉默的冈底斯山,远远矗立在狮泉河镇地平线上,犹如一座丰碑。

而孔繁森的名字,就深深镌刻在这片神奇的雪域高原,成为新时期党员领导干部的楷模,成为流传在西藏干部群众心中最温暖的故事。

1979年,孔繁森告别山东聊城父老乡亲来到这里。从进藏第一天起,他就暗下决心:把自己的一切献给这神圣的土地,献给勤劳、勇敢的藏族人民。尔后,他三次进藏,历时十载。在党的召唤面前,在人生的选择中,他的精神境界一次次得到升华。

孔繁森1944年出生在山东聊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在党的教育培养下,他参军、入党,后来转业到地方。1979年,国家要从内地抽调一批干部到西藏工作,当时担任中共聊城地委宣传部副部长的孔繁森欣然赴藏。

“我们共产党员无论在哪里工作都是党的干部。越是边远贫穷的地方,越需要我们为之去拼搏、奋斗、付出,否则,就有愧于党,有愧于群众。”

以此情怀,孔繁森在藏期间先后担任岗巴县委副书记、拉萨市副市长、阿里地委书记。

在岗巴3年,他几乎跑遍了全县的乡村牧区,每到一地就访贫问苦,宣传党的政策,和群众一起收割、打场、挖泥塘,与当地群众结下深厚的情谊。

孔繁森第二次进藏后任拉萨市副市长,分管文教、卫生和民政工作。任职期间,他跑遍了全市8个县区的所有公办学校和一半以上乡办、村办小学,为发展少数民族教育事业殚精竭虑。

在西藏最艰苦的阿里地区,藏族农牧民称孔繁森为“药箱书记”。粗通医术的孔繁森,看到藏族群众缺医少药,每次下乡都身背药箱,义务为群众防病治病。孔繁森对自己节俭,而对他人、对藏族同胞却是那么慷慨大方。在西藏工作的近10年间,他收养了3个藏族地震孤儿,省下的工资,大部分都用在补贴困难藏族群众身上。

而阿里的发展更是凝聚着孔繁森的全部心血。短短一年多时间,走访98个乡镇,行程8万多公里……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阿里发展的思路在孔繁森脑海中渐渐清晰起来。

令人痛惜的意外发生在19941129。孔繁森去新疆塔城考察边贸的途中,因为一场车祸不幸殉职,时年50岁。人们料理他的后事时,看到两件令人心碎的遗物:一是他仅有的钱款——8.6元;二是他的“绝笔”——去世前4天写的关于发展阿里经济的12条建议。

12条建议既包括了设机场、修国道、建电站等改善阿里能源交通“瓶颈”的对策,也涵盖有财政、民生、教育等群众所关切的问题。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令人欣慰的是,一批批阿里干部群众在“孔繁森精神”的激励下,已将这些遗愿一一变为现实:

——进出阿里生命线的219国道油路贯通;

——昆莎机场建成通航,结束了阿里单一的公路交通运输历史;

——狮泉河水电站和一批太阳能光伏电站投产,改善了阿里的能源条件;

——农牧民群众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居......

“将孔繁森精神传承下去,让更多年轻干部感受到榜样的力量。”扎根边疆30多年的阿里地区政协副主席李玉建,曾是孔繁森生前的同事。在他看来,孔繁森精神已成为阿里干部群众努力奋斗的力量源泉,“我们很自豪地说,一批一批的干部群众通过努力,实现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边疆巩固、人民安居乐业的大好局面”。

现如今,在阿里地委、行署所在地的狮泉河镇,繁森路和孔繁森小学这些名字,承载着人们对这位一心为民的党员干部难以磨灭的记忆。

清澈的高原阳光下,沿着繁森路漫步到河边。狮泉河静静流淌,见证着一个个代代相传的叙说。     (新华社拉萨72电)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在线投稿
CopyRight 2009-2016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驻马店网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豫ICP备120237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