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范 杰 赵俭雪 薛 冰
“鼓不敲不响,账不算不清。2015年养殖肉牛出栏160头,总收入140万元,减去饲料、品种改良技术费等成本,纯收入60万元,相当于过去60年的总收入哩!”44岁的吴中友摸着一头西门塔尔牛乐呵呵地说。
吴中友是镇政府和镇武装部帮扶的养牛科技示范户。2012年,他在外地打工挣了一些钱,返乡后瞄准正阳县是一个常年种植150万亩花生的大县,花生秸秆作为养殖肉牛饲料十分丰富。于是,他便萌发了通过秸秆养牛走上致富路的念头。通过参加县、镇举办的青年民兵科学养牛技术专业培训班,又到山东、吉林等地西门塔尔肉牛基地参观考察。
当看到一头牛创收5000多元,抵上养20头生猪时,吴中友千方百计筹措资金30万元,加上向县农商行申报小微创业贷款20万元,引进西门塔尔良种牛30头,在镇武装部和镇畜牧站帮助下,依靠国家惠农政策,建起了家庭养牛场。两年下来,他掌握了饲料配方、防疫、品种改良、繁育等饲养技术,成了全县养牛达人。他通过自繁自育、药物催情、人工授精等方法让母牛在同一时期受孕、下犊及分段饲养、精细管理。目前,已发展存栏160多头。致富后,吴中友经常在牛棚里和青年民兵谈养牛经。一是介绍经验,二是动员周围青年民兵一起抱团合作,发展秸秆养牛业,共同致富奔小康。现在,他创办的养牛场,成了全县农村青年民兵科学养牛示范基地。
“一头能繁育的母牛每年国家补贴500元,我养殖母牛140头,可以争取项目扶持资金70万元,国家财政惠农政策真是帮了俺养牛的大忙。”吴中友指着一头健壮的母牛说。话音刚落,人群里顿时响起一片“啧啧”的赞叹声。“农民养母牛繁育还能享受国家补贴,这真是天下的大好事,现在我把麦收秸秆收集起来,跟小吴一起养牛。”人称臭倔头的吴爱财站起来表示赞成秸秆养牛。
吴中友看大家已到,就把自己的“小九九”和盘托出:“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带来了更多好政策,让我们农民对养牛有了更大的信心。今年7月我要成立兴盛肉牛养殖农民合作社,带领乡亲们抱团发展秸杆养牛业,将投入150万元,扩建2座标准化养牛场房,养牛规模扩大到500头,要建秸秆氨化池2座、食用菌棚2座、大型晾粪场1座,还要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