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合力 强化保障 精准施策
确保打赢我市脱贫攻坚战
记者 温培雅 通讯员 王林昶
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中央、省委关于扶贫开发工作的各项决策部署,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始终把扶贫开发作为事关全局的重要内容,累计实现了69.7万农村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人口数量由2010年底的107.53万人减少到目前的37.8万人,减幅64.8%;贫困发生率由2010年底的17%下降到目前的7.6%,我市的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由于我市是一个农业大市,农村人口基数大,贫困人口数量多,是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板中的短板。确保到2019年底全部实现600个贫困村、11.07万贫困户、37.8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难度相当大。
面对巨大的困难,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紧紧围绕全市2019年底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十三五”期间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集中精力啃“硬骨头”,坚定信心打“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强化组织领导。市委、市政府把扶贫开发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政治任务和重大民生工程,把扶贫开发工作与县域经济发展、产业集聚区建设一同列为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市委、市政府严格要求各县区主要领导要担负起扶贫开发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市直各部门实行一把手负责制,主要领导亲自抓,逐级签订目标责任书,立下“军令状”,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人人关心扶贫、人人关注扶贫、人人支持扶贫、人人参与扶贫的良好格局。
严格考核奖惩。我市强化了脱贫工作责任考核,实行脱贫工作责任制,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强化激励约束,树立正确的工作导向和用人导向。市委、市政府决定,对获得省年度考核结果为A等次的贫困县进行通报表彰,奖励300万元,对贫困县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及分管领导给予记二等功一次;对完不成当年脱贫任务的县区主要领导进行约谈,县区委书记在全市重点工作表彰大会上作表态性发言;对连续两年完不成年度脱贫任务的县区主要领导及分管领导按干部管理权限给予组织处理。
实施精准扶贫。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实施精准扶贫是新阶段扶贫开发的主攻方向,也是提高扶贫开发科学性、准确性、实效性的关键所在。全市各级党委、政府进一步增强了对扶贫开发工作的紧迫感和主动性,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下更大功夫。各县区要结合各自实际,研究实施精准扶贫的有效途径。借助全省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开展复核的机会,要求各县区认真组织人员开展摸底、复核工作,不回避、不遮掩初次建档立卡工作中存在的规模分解不合理、对象识别不够准、信息采集失真等问题,细致、细心、耐心地做好摸底工作,弄清全市贫困家庭状况和贫困人口底数,切实查明致贫原因,明确扶贫路径,为实施精准扶贫打下坚实基础。
强化基础建设。我市加大了对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重点抓好了村级道路畅通、饮水安全、电力保障、危房改造和网络建设,切实解决贫困群众的出行难、饮水难、用电难、用网难以及住房安全问题。在群众自愿的基础上,积极稳妥实施搬迁扶贫,重点抓好了确山、泌阳、上蔡、西平、遂平、驿城区等县区的贫困人口搬迁工作,因地制宜选择搬迁安置方式,合理确定住房建设标准,完善搬迁后继扶持政策,确保搬迁对象有业可就、稳定脱贫。为打造扶贫开发工作亮点,切实抓了扶贫开发示范村建设,以整村推进为平台和抓手,大力整合行业部门资金,每年着力打造30个扶贫开发示范村,发挥引导和示范带动作用,为全市扶贫开发工作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抓好产业脱贫。我市不断加大产业专项扶贫资金投入力度,提高农户增收、科技扶贫等产业类项目实施比例,支持贫困村、贫困户围绕油料、畜产品、茶、旅游等优势资源,加快发展畜牧、茶、蔬菜、中药材、花木、食用菌等特色产业,实现县有特色支柱产业,乡镇、村有优势产业项目,户有增收技术,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扶贫体系。进一步加大了对扶贫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选择辐射带动作用强、扶贫效果好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和其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其在发展产业中的产、供、销以及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进行信贷支持和财政贴息,发挥其参与扶贫开发、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作用。加大了“雨露计划”资金直接到户力度,落实直接面向扶贫对象“直补到户、作用到人”措施,着力实施雨露计划“四大工程”。
实施易地搬迁。按照省发改委、扶贫办《“十三五”扶贫搬迁规划》及《年度实施计划》要求,对确山、上蔡、西平3县4867名贫困人口在坚持群众自愿、积极稳妥的原则下实施搬迁。联合市发改委制定《驻马店市“十三五”扶贫搬迁规划》及《年度实施计划》,因地制宜选择搬迁安置方式,合理确定住房建设标准,完善搬迁后继扶持政策,确保搬迁对象有业可就、稳定脱贫,做到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积极争取中、省预算内投资,创新投融资机制,拓宽资金来源渠道,解决贫困群众想搬却搬不起的问题。
推进示范村建设。完善《扶贫开发示范村建设标准》和《扶贫开发示范村建设考评办法》,稳妥推进以整乡推进为载体的示范村建设工作。切实发挥市、县区扶贫开发联席会议平台作用,科学谋划示范村建设项目。坚持项目进展月报制度、季度观摩制度及约谈制度,统筹各方力量,明确工作职责,发挥群众主体及各方面的工作积极性,推动示范村建设工作。抓好示范村各类规划项目的落实,把好质量关,落实规划项目,每个示范村都要有1~2个支撑产业,通过一批规划项目的实施让贫困群众富起来。
提升公共服务。脱贫攻坚,关键在人。以扶贫开发“雨露计划”劳动力转移培训为重点,统筹兼顾人社、教育、农业、民政、残联等部门技能培训,提高贫困人口素质,拓宽就业增收渠道,实现自主创业脱贫。积极开展实施教育扶贫结对定点帮扶活动,市区及县城所在地的大中专院校、高中、初中、小学要积极定点帮扶贫困村小学,安排优秀教师到贫困村开展3~6个月的义务支教活动。积极开展实施市区及县城所在地医院(含军队医院)与有贫困村的乡镇医院建立稳定持续的定点帮扶关系,安排优秀医生到乡镇医院开展3~6个月的送医下乡活动。
完善工作机制。一是完善建档立卡比对机制。建立县区扶贫攻坚精准扶贫联席办公系统,把民政、公安、交警、工商、组织人事、住建房管等部门的信息系统集中整合到县区扶贫办信息系统,加强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识别比对,确保实现贫困人口的精准识别。二是完善行业扶贫工作机制。督促行业部门成立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制订脱贫攻坚实施方案,明确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制定印发《行业部门扶贫目标考评办法》,开展对扶贫工作目标任务的考评工作,兑现奖惩。三是完善定点扶贫工作机制。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定点扶贫工作机制的通知》,督促市直扶贫单位成立定点扶贫工作队,健全工作机制,制定考核评价办法,创新帮扶举措,提高扶贫成效。四是完善金融扶贫机制。完善金融扶贫模式,健全金融服务体系,建立县级财政出资建立风险补偿机制,撬动金融部门资金、放大扶贫资金效益,助推贫困对象产业发展。
打赢脱贫攻坚战,关键在决心,核心靠发展,重点看政策,成败在落实。目前,我市正不折不扣地落实中央、省委和市委对扶贫开发工作的各项决策部署,以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动力,坚持全市“一盘棋”,立下“军令状”,倒排时间表,拿出背水一战、决战决胜的意志和勇气,坚决啃下这块“硬骨头”,确保全市37.8万贫困人口同全省、全国人民一道步入小康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