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农机化发展方式 推进农机化供给侧改革
我市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水平将达85.9%
本报讯 (记者 王朝朝 通讯员 张 磊)近日,笔者从全市农机化管理工作会议上获悉,今年,我市转变农机化发展方式,推进农机化供给侧改革,以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为抓手,落实农机扶持政策,主攻薄弱环节机械化,加快培育新型主体,优化公共服务,强化依法监管,进一步提高农机化装备水平、作业水平、科技水平、安全水平、服务水平。主要目标任务是: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5.9%,农机化服务总收入达到48亿元,农机总动力达到1320万千瓦,玉米机收率达到60%、花生机收率达到75%,农机专业合作社突破900个,农机跨区作业达到3500万亩。
坚定不移抓落实,确保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科学、高效、规范、廉洁实施。今年补贴政策按照大稳定、小调整的原则进行完善,调整的主要方向是“缩范围、控定额、促敞开”。选择部分急需机具进行重点补贴或敞开补贴。在补贴对象上,向农机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力求规范、有序、高效、安全地实施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
强化措施抓转变,持续推动粮食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发展。以保障全年粮食丰产丰收为主要目标,及早部署春耕、三夏、三秋等重要农时机械化生产工作,不断提升三夏、三秋农机作业水平,科学组织调度农机,优化收割机布局,引导外来作业机车有序流动,提高作业效率。加强三夏、三秋信息服务,为机手提供便捷服务。充分发挥农机专业合作社装备能力强、组织化程度高的优势,鼓励机手加入合作社、作业队,组团外出,降低成本,增加效益。
认真贯彻习总书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号召,持续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提高责任意识,加强机具装备,积极鼓励农民购置深松整地机具装备,将深松作业机具列为农机购置补贴的重点,优先满足农民购置大马力拖拉机、深松机、联合整地机等作业机具的需求,力争做到敞开补贴、应补尽补。本着稳妥、渐进、安全的原则,今年各县区要从中央财政下达的农机购置补贴资金中,安排不低于5%的资金额度用于农机深松整地作业补助试点,不断提高农民的积极性。
凝神聚力抓建设,全力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模化经营。全市各级农机管理部门加大培训力度,真正培养一批懂政策、善经营、会管理的明白人和一批带动能力强的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加大扶持力度,在购机补贴政策、财政专项资金、作业补助项目、深入推进高标准良田“百千万”工程等方面对农机专业合作社予以倾斜。继续坚持数量与质量并重、规范与创新并举的原则,重点培育一批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特色明显、效益良好的农机示范专业合作社,起到以点示范、辐射带动作用。按照“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经营权流转的思路,鼓励和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向农机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机专业合作社有序流转,通过订单式、托管式、承包式等服务方式,实现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
坚持不懈抓安全,扎实推进“平安农机”建设。各级农机管理部门坚持以“预防和减少农机事故,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目标,认真落实农机安全生产责任制,以推进“平安农机”创建活动为载体,深入开展“打非治违”、“三查三保”、“农机安全进校园”和“文明监理、优质服务”示范窗口等影响较大的安全生产活动,以提高农业机械“上牌率、检验率、持证率”为重点,进一步转变作风、履职尽责、主动服务。
创新思路抓培训,大力培养一支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全市各级农机管理部门必须牢固树立“管行业就要管人才”的理念,强化项目实施管理,创新培育模式,提升培育质量,积极培养农村科技骨干和实用人才,加快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讲诚信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立起较为完善的“三位一体”、“三类协同”、“三级贯通”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体系。稳步推进抓改制,力争早日完成农机公司的改制工作。按照政策公开、操作透明、程序规范、全员参与、民主决策的原则稳步推进企业改制工作。
营造氛围抓宣传,积极规范开展农机安全互助保险工作。强化宣传,优化服务,切实简化流程,提高办事效率,落实理赔,在接到投保人出险报案后,第一时间与农机安全互助保险中心服务站联系,县区服务站工作人员与中心站专业理赔人员要第一时间赶赴事发现场救助伤者、查勘现场、收集资料做好立案登记,在尽量短的时间内使事发机手得到理赔。